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CT
  • 2篇电子束CT
  • 1篇大血管
  • 1篇大血管转位
  • 1篇电子束CT诊...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瘘
  • 1篇心动图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病诊断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缺损
  • 1篇血管
  • 1篇诊断和鉴别诊...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肉芽肿性
  • 1篇肾炎
  • 1篇肾盂

机构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彭谦
  • 3篇周旭辉
  • 3篇李向民
  • 2篇孟悛非
  • 2篇谭智育
  • 1篇刘明娟
  • 1篇李菁
  • 1篇杨有优
  • 1篇郭燕
  • 1篇周春香

传媒

  • 3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放射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为提高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N)放射学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XGPN平片、静脉肾盂造影(IVP)、CT所见。结果:局限型IVP表现为肾无异常或局限性占位改变,CT呈肿块状不均匀低密度影;弥漫型IVP表现为肾盂肾盏显影不良或无功能性肾影增大,CT呈多囊状低密度,肾功能明显受损。常出现肾周筋膜增厚和腰大肌肿胀粘连。结论:腹平片及IVP诊断价值不大,CT是诊断XGPN不可缺少的手段,肾周广泛的炎症反应在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郭燕彭谦刘明娟周春香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CT
先天性大血管转位的电子束CT诊断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大血管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EBCT诊断的大血管转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6例行用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EBCT诊断大血管转位20例,其中完全性大血管转位17例,纠正型大血管转位3例。超声心动图漏诊3例,EBCT在发现并存畸形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结论 EBCT能清晰客观地显示先天性大血管转位的病理解剖形态,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李向民李菁孟悛非周旭辉彭谦谭智育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缺损CT超声心动图
电子束CT技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方法对经EBCT检查并手术证实的10例冠状动脉瘘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男7例,女3例,年龄2岁至55岁,中位年龄为48岁。EBCT检查均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EBCT提示6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其中5例与扩大的心室腔沟通,另1例近段与主肺动脉沟通;4例冠状动脉瘘源于左侧冠状动脉,其中1例左侧对角支粗大,局部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腔沟通,2例左侧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最后1例左侧冠状动脉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后者经左房前间隙经后壁与右房沟通。结论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扩张迂曲,与心脏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应首先考虑冠状动脉瘘。
彭谦杨有优李向民周旭辉谭智育
关键词:电子束CT冠状动脉瘘
电子束CT在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00年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对原发性心肌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肌病患者,进行EBCT扫描(包括冠状动脉平扫、心脏长轴及短轴电影扫描)。结果 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联合会(WHO/ISFC)分类法,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三大类,EBCT所见:(1)扩张型(8例):左心室扩张7例,均有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为(250±101)ml,左心室射血分数为(189±66)%;右心室扩张伴运动减弱1例。(2)肥厚型(5例):均有室间隔肥厚,达(165±23)mm,伴左心室壁或心尖部肥厚3例,2例伴有流出道狭窄。(3)限制型(2例):例1右心室心内膜增厚呈稍低密度阴影,室腔变小,心尖闭塞,室壁运动减弱,右房显著扩张并血栓形成;例2病变累及左右心室,伴左右房增大。结论 EBCT能全面反映各类型原发性心肌病的病理及功能改变,可作为确定心肌病诊断及分型的手段。
李向民周旭辉孟悛非李维多彭谦谭志育
关键词:心肌病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