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雁忠

作品数:85 被引量:274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3篇肝炎
  • 31篇慢性
  • 30篇乙型
  • 26篇乙型肝炎
  • 26篇细胞
  • 24篇慢性乙型
  • 22篇慢性乙型肝炎
  • 16篇干扰素
  • 14篇病毒
  • 10篇乙肝
  • 9篇调节性
  • 8篇阳性
  • 8篇免疫
  • 7篇毒性肝炎
  • 7篇乙型肝炎患者
  • 6篇乙肝患者
  • 6篇内皮
  • 5篇血清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细胞

机构

  • 79篇北京大学深圳...
  • 10篇武汉大学
  • 7篇汕头大学
  • 7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深圳市第三人...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东医学院附...
  • 2篇广州市第八人...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解放军第81...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4篇彭雁忠
  • 16篇武敬
  • 10篇童新灯
  • 9篇贾宏
  • 9篇胡国信
  • 7篇熊晓佳
  • 7篇齐明华
  • 5篇林晓华
  • 5篇周伯平
  • 5篇李敏
  • 5篇邓斌
  • 4篇乐晓华
  • 4篇陈心春
  • 4篇李美忠
  • 4篇陈丽嘉
  • 3篇余振东
  • 3篇吴波
  • 3篇王凤卿
  • 3篇苟继周
  • 3篇黄君美

传媒

  • 15篇中国热带医学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医药导报
  • 2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国际免疫学杂...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2篇医学信息(中...
  • 2篇中国肝脏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BcAg的表达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BcAg的表达的方法,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检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检测外周血PBMC中HBcAg表达及分布,从而评估HBV DNA复制水平,能够应用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及...
彭雁忠熊晓佳童新灯胡国信罗晓斌李建新
文献传递
解郁疏肝汤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解郁疏肝汤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对血脂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解郁疏肝汤治疗。结果:观察组HDL-C、TG、LDL-C、IL-6、TC、TNF-α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郁疏肝汤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疗效。
武敬黄星涛彭雁忠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郁气滞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肝硬化患者血浆、尿中内皮素含量及其比值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探讨血浆、尿中内皮素(ET)含量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SN-682型放射免疫γ计数仪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ET的含量,并结合血ET/尿ET比值探讨ET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ET、尿ET和血ET/尿ET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但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仅有血ET/尿ET比值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ET、尿ET含量和血ET/尿ET比值与食管曲张静脉的宽度、门脉宽度以及脾厚度均显著相关(P<005),但代偿期患者仅血ET/尿ET比值与上述三项指标显著相关(P<005);血ET、血ET/尿ET比值与肌酐清除率(Ccr)呈负相关(P<005),而尿ET与其呈正相关(P<005);尿钠与血浆ET呈正相关(P<001),而与尿ET无关(P>005)。结论不同的肝功能或肾功能状态影响ET对肝硬化的作用,血ET/尿ET比值是评价ET对肝硬化作用的有用指标。
周宇叶文桃彭雁忠
关键词:肝硬化内皮素血浆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转阴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sAg转阴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年来20例经过干扰素治疗后发生HBsAg转阴病人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同时与病情相似的2组病人(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在ALT波动上,HBV...
付小义彭雁忠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HBSAG
左氧氟沙星联合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小鼠结核病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CD4^+CD25^+三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消除与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小鼠结核病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3~4周龄C57BL/6雌性小鼠76只,体重17~19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D25单克隆抗体(PC61)消除组、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9只。PC61消除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含50μg PC61的PBS,0.2mE/只,对照组和左氧氟沙星组小鼠腹腔注射含50μg小鼠IgG同型对照的PBS,0.2mE/只。全部小鼠3d后尾静脉注射0.1ml的H37Rv(1×10。CFU)造模,左氧氟沙星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于攻毒后第2天每只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g·kg^-1·d^-1连续灌胃45d。分析小鼠体内不同组织中Treg细胞百分率及其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4组连续变量进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感染MTB第10天和第30天小鼠脾细胞中Treg细胞百分率:对照组分别为(30±4)%和(17.3±1.6)%,PC61消除组分别为(21±4)%和(16.1±1.3)%,左氧氟沙星组分别为(44±6)%和(24.7±2.0)%,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4±3)%和(10.4±1.0)%,除第10天联合治疗组与PC61消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为3.62~5.56,均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肺组织病变较轻,死亡数量较少。结论Treg细胞消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可促进结核病小鼠的特异性细胞免疫,使肺内病变有所改善,并可降低小鼠的病死率。
童新灯李美忠周伯平陈心春彭雁忠乐晓华苟继周唐志姣
关键词:T淋巴细胞调节性氧氟沙星
口服猪苓多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口服猪苓多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20例CHB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服猪苓多糖。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HBeAg及乙肝病毒核酸指标HBV 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LT复常率、HBV DNA的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HBeAg阴转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调节剂猪苓多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患者HBeAg阴转率。
付小义彭雁忠聂广武敬
关键词:肝炎乙型病例对照研究
树突状细胞MicroRNA表达谱在HBsAg刺激后的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HBsAg刺激树突状细胞(DC)前后microRNA(miRNA)表达的差异谱,为研究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原代DC,分别用HBsAg、LPS、TNFα刺激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比较,筛选出HBsAg刺激后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靶基因初步预测。结果HBsAg刺激前后miRNA差异表达2倍以上者共30个,其中16个上调,14个下调。三个不同刺激组间miRNA差异谱存在不同差异。筛选出的靶基因中包含DC信号通路的相关成分。结论HBsAg刺激DC后的miRNA表达谱的变化存在特异性;靶基因的初步筛选结果进一步提示了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熊晓佳彭雁忠潘兴飞徐启桓李刚
关键词:树突细胞乙型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肝患者疗效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李淑彭雁忠彭雁忠胡国信齐明华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HBSAG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社会心理问题防范
2005年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的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七项具体的防范措施。
肖平李思特彭雁忠方豪
关键词:医务人员社会心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7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IL-7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的关系,探究IL-7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IL-7含量,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 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7含量分别为(1.68±0.58)ng/mL、(3.83±0.62)ng/mL和(6.25±0.32)ng/mL,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31.3±3.3)%、(38.1±6.8)%、(43.2±9.4)%,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24.8±5.2)%、(28.1±3.4)%、(30.5±8.6)%;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别为(10.9±1.3)%、(7.4±1.0)%、(4.2±1.1)%。CHB组外周血IL-7明显低于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且与CD4+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1=-0.58,P<0.05),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2=0.63,P<0.05),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3=-0.43,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IL-7负调控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
童新灯李敏胡国信熊晓佳彭雁忠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调节性T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