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慎江

作品数:94 被引量:484H指数:1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8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血管
  • 17篇结节
  • 17篇肺结节
  • 17篇成像
  • 15篇影像
  • 15篇肿瘤
  • 13篇X线
  • 12篇血流
  • 12篇磁共振
  • 11篇孤立性肺
  • 11篇孤立性肺结节
  • 10篇体层摄影
  • 10篇体层摄影术
  • 10篇X线计算
  • 10篇X线计算机
  • 9篇动脉
  • 9篇血流模式
  • 9篇影像学
  • 8篇血管生成
  • 8篇CT

机构

  • 4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2篇解放军第88...
  • 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3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泰山医学院
  • 6篇泰安市中心医...
  • 6篇解放军第八十...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泰安市第四人...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铁力市人民医...

作者

  • 90篇李慎江
  • 28篇刘士远
  • 26篇肖湘生
  • 16篇李成洲
  • 12篇蒋涛
  • 12篇李惠民
  • 12篇张沉石
  • 11篇刘光华
  • 11篇李常城
  • 10篇蔺大伟
  • 8篇刘德斌
  • 8篇刘德斌
  • 8篇鞠广文
  • 8篇程万里
  • 7篇张艳
  • 7篇朱峰
  • 7篇朱峰
  • 7篇朱峰
  • 6篇张玫
  • 6篇郑立广

传媒

  • 13篇中国矫形外科...
  • 9篇临床放射学杂...
  • 9篇医疗卫生装备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放射学实践
  • 5篇泰山医学院学...
  • 4篇中国误诊学杂...
  • 3篇中国辐射卫生
  • 3篇中国肺癌杂志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2006年华...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国外医学(临...
  • 2篇实用医药杂志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9篇2008
  • 10篇2007
  • 15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 10篇2003
  • 2篇2002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评价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 ,2 4例恶性 ,6例良性 ,7例炎性 )患者 ,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记录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及灌注值 ,孤立性肺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 =时间 密度曲线最大斜率 /大动脉强化值。结果 恶性 (37.98± 17.97HU)与炎性 (43.86±14.2 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 (5 .6 5± 6 .43HU)结节 (P <0 .0 0 1;P <0 .0 0 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 (P =0 .6 47>0 .0 1)。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2 0 .78%± 4.14%)明显高于良性 (2 .0 0 %± 2 .2 6 %)与恶性(14.6 3%±6 .2 2 %)结节 (P <0 .0 0 1;P =0 .0 2 1<0 .0 5 )。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0 .0 0 1)。炎性 (78.39± 5 5 .18ml/min/10 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 (2 .13± 2 .84ml/min/10 0g)与恶性 (33.91±15 .5 8ml/min/10 0g)结节 (P <0 .0 0 1;P =0 .0 0 1<0 .0 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 (P <0 .0 0 1)。炎性(39.36± 9.5 7HU)与良性 (37.73± 8.39HU )结节增强前的CT值明显低于恶性 (45 .73± 4.2 1HU)结节 (P
李慎江肖湘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陶志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
孤立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孤立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的技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85例孤立肺结节行CT容积灌注成像,其中35例肺腺癌病理组织做了免疫组化。结果:间隔与连续扫描灌注成像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三个中央有效层面定量参数均有统...
李慎江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肺腺癌血管生成
文献传递
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120例临床护理被引量:3
2009年
对120例不孕症患者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明显过敏症状。100例术前表现出恐惧、焦虑,90例术中自述有疼痛等不适,3例术后自述轻微下腹部疼痛。认为连续性、系统化的护理措施可在不同阶段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适,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康莹李慎江刘德斌刘士明鞠广文郑立广胡凡刚朱峰朱岩
关键词:不孕症子宫输卵管造影护理
CT、MR动态增强在评价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中的作用被引量:19
2005年
李慎江刘士远肖湘生
关键词:血流孤立性肺结节MR动态增强恶性血供SPN
四肢长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表现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良性骨纤维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FDB12例(14骨)。所有病例均行平片检查,其中2例行CT,4例行MRI检查。综合上述几种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所有14骨中股骨8例,胫骨4例,肱骨2例;X射线平片及CT表现为囊状改变7例,磨玻璃样改变3例,丝瓜络状改变1例;CT表现病灶内部密度均匀,CT值在22HU~620HU间。MRIT1WI病灶为低或等信号,T2WI可为等、高信号。结论 X射线平片为四肢长骨骨纤诊断基础,可整体观察病变,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互为补充,可作出较为可靠的诊断。
胡凡刚李慎江刘德斌朱峰朱岩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诊断病理
孤立性肺结节质子MR波谱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氢质子波谱 (1 H MRS)的特征及其代谢物变化规律 ,探讨MRS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Vision 1 5T超导MR机对 6 9例孤立性肺结节行常规MR检查和MRS测量 ,观察记录所有孤立性肺结节MRS特征及各代谢物参数值。 1 0例手术标本行MRS检查 ,其结果并与术前MRS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胆碱 (Cho)含量恶性结节组 (2 86±1 89)明显高于炎性结节 (0 87± 0 74 )、结核球 (0 97± 1 0 9)及错构瘤组 (0 4 2± 0 5 3) (P <0 0 1 )。胆碱与肌酸比值 (Cho/Cr)恶性结节组 (1 34± 1 1 3)亦明显高于其他 3组结节 (炎性结节 0 1 7± 0 1 8;结核球 0 4 7± 0 92 ;错构瘤 0 2 8± 0 1 7) (P <0 0 5 )。乳酸含量 (Lac)恶性结节组显著高于其他 3组结节(恶性结节 1 9 4 3± 9 2 1 ;炎性结节 5 70± 1 86 ;结核球 4 2 5± 1 4 3;错构瘤 4 5 3± 1 5 1 ) (P <0 0 0 1 )。 1 0例手术标本MRS检测结果与术前MRS检测结果行配对t检验 ,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活体肺结节MRS检测结果是可靠的。Cho升高、Cho/Cr值的增加和出现异常Lac峰是恶性结节的波谱特征 ,有助于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杨春山肖湘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李慎江
关键词:MRS孤立性肺结节错构瘤结核球手术标本
孤立性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 ,以便设计简便的扫描程序研究肺腺癌血管生成。方法 :2 9例孤立性肺腺癌 (直径≤ 4cm)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记录孤立性肺腺癌的定量参数 (强化值、肺腺癌 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量和平均通过时间 )。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主动脉强化值与孤立性肺结节的参数及各参数间的关系 ,并经逐步回归建立参数间的回归方程。结果 :肺腺癌强化值 (PHBA)为(36 .86± 1 3 .0 6)HU ,与动脉强化值 (PHA)呈正相关 (r =0 .586 ,P =0 .0 0 1 ) ,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BA to Aratio)为1 5 .58± 4 .52及灌注值 (PBA)为 (32 .2 7± 1 1 .75)ml/ (min·1 0 0g)与动脉强化值无显著相关 (r=0 .0 0 0 1 ,P >0 .0 5 ;r=0 .0 86 ,P >0 .0 5) ,肺腺癌灌注值与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437,P <0 .0 5 ;r=0 .468,P <0 .0 5) ,肺腺癌强化值与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80 1 ,P <0 .0 0 1 ) ,平均通过时间 (1 7.2 7± 4 .60 )s,PBA=1 3 .2 93 +1 .2 1 8·BA to Aratio ,BA to Aratio=5 .371 +0 .2 77·PHBA。结论 :可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表示肺腺癌灌注值、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的线性关系 ,?
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李惠民李成洲张沉石陶志伟
关键词:肺腺癌肺肿瘤CT诊断血流模式微血管密度
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HRCT随访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高分辨CT(HRCT)表现在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8例六氯乙烷急性肺损伤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在肺损伤后3个月内多次行胸部HR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变化。结果首次CT检查(中位时间9.68 h),7例(87.5%)图像未显示异常;1例(12.5%)图像显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毛玻璃"样改变。第二次CT检查(中位时间29.13 h),1例(12.5%)图像显示病变有进展;6例(75.0%)图像首次显示肺呈"毛玻璃"样改变,部分伴实变影,1例(12.5%)并发纵隔气肿;1例(12.5%)正常。第三次CT检查(中位时间53.75 h),6例图像显示病变有进展;1例患者(12.5%)图像首次显示右肺下叶内、外基底段、左肺下叶外、后基底段"毛玻璃"样改变;1例图像显示病变消失。第四次CT检查(中位时间145.10 h),6例图像显示病变基本稳定;1例图像显示病变明显吸收;1例图像显示病变消失。第五次CT检查(中位时间505.00 h),6例图像显示病变消失,1例图像显示病变明显吸收;1例图像显示病变略有吸收。结论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肺部HRCT表现为如下过程:无异常→出现异常(中位时间29.13 h)→明显进展(中位时间53.75 h)→基本稳定(中位时间145.10 h)→病变吸收、消失(中位时间505.00 h)。
李慎江梁文杰李翠李常城刘德斌朱峰朱岩崔学峰郑立广
关键词:氯化物肺损伤随访
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术后半年CT随访变化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术后半年内CT增强随访的恰当次数。方法对24例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术后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CT增强双期扫描(以3 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分别在25 s及120 s行胸部扫描。记录病灶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治疗后未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及治疗后空洞最大内径之和。使用均数间方差检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最大单径之和在治疗后1个月(3.67±1.16)cm、3个月(3.00±1.00)cm及6个月(2.87±1.13)cm与治疗前病灶最大单径之和(3.42±1.31)cm相比,无显著差异(f=1.025,P=0.391,>0.05)。治疗后1个月(0.53±0.53)cm、3个月(0.52±0.55)cm及6个月(0.67±0.81)cm之间,病灶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无显著差异(f=0.174,P=0.841,>0.05)。治疗后1个月(3.42±1.12)cm、3个月(3.00±0.89)cm及6个月(2.64±0.99)cm之间,病灶未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无显著差异(f=1.845,P=0.174,>0.05)。治疗后1个月(1.74±1.44)cm、3个月(1.26±1.29)cm及6个月(1.17±1.08)cm之间,病灶空洞最大内径之和无显著差异(f=0.695,P=0.506>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病灶强化区最大单径之和明显小于治疗前病灶最大单径之和(f=16.765,P<0.001)。结论周围型肺癌微波消融治疗后病灶大部分发生了坏死,术后半年内CT增强随访未见明显变化,建议术后半年进行一次CT随访。
李慎江肖湘生范丽李翠鞠广文梁文杰李常城刘德斌朱峰朱岩崔学峰郑立广
关键词:肺癌微波消融随访
骨髓水肿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相关性的MRI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head,ANFH)骨髓水肿的MRI表现,评估骨髓水肿与ANFH分期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05例(155髋)ANFH的MRI表现进行分析,通过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T2WI的图像确认骨髓水肿,按水肿范围将骨髓水肿分为0~3期,并将骨髓水肿的分级与ANFH的分期进行比较。[结果]骨髓水肿于冠状位STIR-FS-T2WI上显示清楚,67.7%的ANFH股骨上段可见1~3级水肿,以坏死Ⅱ期(65.9%)、Ⅲ期(92.2%)患者骨髓水肿最多见且明显。坏死I~III期与骨髓水肿分级有关(P<0.001)。Ⅰ~Ⅲ期坏死间骨髓水肿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骨髓水肿分级的平均秩次逐渐加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37.16、62.37、89.13。[结论]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T2WI是显示骨髓水肿最敏感的方法,骨髓水肿的概率和程度与ANFH的分期密切相关,了解骨髓水肿的情况可作为评价病情进展及疗效判断的指标。
朱峰李慎江崔学峰刘敏
关键词:骨髓水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磁共振成像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