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研韬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语言
  • 2篇翻译
  • 2篇符号学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动词
  • 1篇动态动词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差异
  • 1篇学费
  • 1篇学堂
  • 1篇研究生教育
  • 1篇译学
  • 1篇英国研究生教...
  • 1篇英译
  • 1篇英语
  • 1篇语法
  • 1篇语言符号
  • 1篇语言结构

机构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0篇泰安教育学院
  • 1篇泰安师范专科...
  • 1篇山东经济学院

作者

  • 13篇毕研韬
  • 11篇周永秀
  • 1篇施赞聪
  • 1篇高佑梅
  • 1篇张陆一
  • 1篇韩霞
  • 1篇李志岭
  • 1篇苏章海

传媒

  • 3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岱宗学刊
  • 2篇岱宗学刊(泰...
  • 1篇英语知识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学位与研究生...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语言教育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5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号科学与翻译理论被引量:2
2002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从语符转换的角度重点探讨了翻译的性质、过程及标准。 不仅细分了语符转换的过程,同时还提出了语符转换的初级标准和高级标准。
周永秀毕研韬
关键词:符号学翻译学翻译过程翻译标准
英语语句风格说略
1999年
一、什么是凤格?要界定并诠释风格(style)并非易事,但我们却仍需知难而上.大家知道,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走的姿势频率,服装发型的款式,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每个人在使用语言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典型的特征.生活中,我们常常“闻其声知其人”,因为每个人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气、用词、停顿、语速等都各具特色,即使用“千人千声”来形容也毫不过分(借助高科技手段人们可以区别任何高水准的模仿).
毕研韬周永秀
关键词:英语可读性
浅谈司法公证材料的英译
2002年
司法公证翻译因关系到当事人在境内外的权利和义务而应格外严谨准确。笔者近年来受有关部门及当事人的委托承担了部分公证材料的翻译,从各国签证官和国外机构获得了大量有益的信息反馈,现不揣冒昧从文体特征。
周永秀毕研韬
关键词:语义模糊WISDOMPERMISSION
个性化的英国研究生教育被引量:22
2003年
作者通过对2002年英国部分高校研究生政策的研究发现,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当争英国 研究生教育的最大特征。作者的分析集中在入学要求、学制、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学费支付、奖学 金、课余打工、食宿和资料索取9个方面。
毕研韬刘孟臣
关键词:英国研究生教育奖学金学堂学费讲授式申请者
符号学对语言结构的描写被引量:1
2000年
符号学是在20世纪中叶才受到广泛重视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边缘学说。本文简要阐述了该科学的主要概念和原则,介绍了符号学对语言静态与动态结构的描写,并探讨了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毕研韬周永秀
关键词:符号学横组合关系纵聚合关系语言结构
翻译中的“静”与“动”被引量:1
2000年
在翻译时 ,人们常常用动态动词代替静态动词 ,这就是“化静为动”。笔者认为 ,化静为动既是写作上变异用词的修辞需要 ,也是阅读心理学上方便认知的要求 ,还反映了东西方关注宇宙运行规律的民族传统。本文不仅重点分析了化静为动的控制原则 ,还简要探讨了语篇中的以静“致”
毕研韬周永秀
关键词:翻译静态动词动态动词
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
2000年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妇女解放运动”对英语称呼、词汇及语法诸方面的影响 。
张陆一毕研韬周永秀
关键词:语言符号社会存在妇女解放运动
网络交际英语的文体特征被引量:3
2001年
本文从词汇和语法 (含标点符号 )
周永秀韩霞毕研韬
关键词:文体特征词汇语法标点符号
解读什克洛夫斯基的批评理论被引量:1
2000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精神领袖什克洛夫斯基的主要观点 :文艺自主论 (即文艺本体论 ) ;反常化 (又译“陌生化” )等艺术程序是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前提 ;
毕研韬周永秀
关键词:文艺作品反常化
英语名字性别差异浅析
1997年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命名”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但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间的关系本是任意的,命名乃约定俗成而已.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曾借他笔下的朱丽叶之口道出了这样的名言:“名字有什么?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芳香.”(《罗米欧与朱丽叶》)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他的《正名篇》里也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过约则谓之不宜.”
毕研韬周永秀
关键词:名字性别差异词义词形民族文化心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