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6-10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0例30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病例资料,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记录术前、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探讨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椭圆体带)完整性或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3、6mo逐渐好转并提高;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1mo较术前增厚,术后6mo明显缓解(P<0.05);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在术后1mo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3、6mo接近术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明显相关(P=0.023、0.004)。
- 汪向利马建军
-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手术最佳矫正视力
- 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后急性角膜失代偿
- 目的 总结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后急性角膜失代偿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眼)无晶状体眼硅油取出术前、术后角膜的眼前节照相,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测量结果。
- 汪向利马建军
- 关键词:无晶状体眼硅油角膜失代偿
- 不同剂量局麻药球周麻醉对兔眼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 张文芳汪向利孙一岚靳晓亮吴鹏程陈盛举
- 该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不同剂量的局麻药行眼球周麻醉后不同时间点的视网膜电图幅值、峰值变化情况。对随机分组的三组右眼注射等量混合的局麻药,左眼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注药前和注药后5分钟、30分钟、1小时、1....
- 关键词:
- 关键词:局麻药视网膜电图药物
- 全反式维甲酸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家兔(24只眼)随机分为眼用平衡盐液组(空白对照组)和ATRA组(药物实验组),每组6只兔(12只眼),在全麻下进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和60 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置于-80℃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术后兔眼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3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两组兔眼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房水中IL-1β和TGF-β含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3月实验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实验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结论 ATRA可抑制房水中IL-1β和TGF-β的含量,能够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 张晓霞张文芳刘勤鲁建华吴鹏程汪向利
-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后发性白内障白细胞介素-1Β转化生长因子-Β房水
- 前部葡萄膜肿物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方法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分析3类前部葡萄膜肿物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查阅3例虹膜后方前部葡萄膜肿物的病历资料,分析其自觉症状、影像学表现、不同的手术方法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3例均有不同的始发症状。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楚、均质、呈压迫性生长,手术以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切除为主,瘤体由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黑色素细胞组成,细胞大小均匀一致,细胞内含有大量浓密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小,呈圆形,无细胞异型或病理核丝分裂像;脉络膜黑色素瘤B超表现为“挖空症”、MRI表现为T,长信号,R短信号,增强明显强化,手术以眼球摘除为主,病理学表现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型,存在细胞异型及病理核丝分裂像;脉络膜炎性渗出性肿物边界清楚,B超表现为低回声隆起,内回声欠均匀,手术以玻璃体切除、渗出性肿物分离切除为主,病理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大部分脱失坏死,脉络膜中可见轻度炎性细胞浸润,无肿瘤细胞。结论熟悉葡萄膜肿物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可避免误诊误治;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 汪向利马志中
- 关键词:病理
- 大型特发性黄斑孔不同手术方式比较
- 2021年
- 目的比较大型特发性黄斑孔两种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大型特发性黄斑孔(孔直径500~800 μm)82例(8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30例行内界膜剥除术,B组52例行内界膜剥除填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孔的闭合率、视力及中心凹的OCT特征。结果术后B组黄斑孔的闭合率为92.3%(48/52),优于A组的83.3%(25/30)(χ^(2)=9.210,P=0.001);术前A、B两组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1.10±0.36及1.17±0.48;术后4 d为1.05±0.37及1.14±0.46,两组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心凹结构的OCT特征:A、B两组完整型分别为10眼和21眼,萎缩变薄型分别为8眼和24眼,缺失型分别为7眼和3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界膜填塞术可以提高大型特发性黄斑孔的闭合率,较好地恢复中心凹的解剖形态,但在术后视力方面未显示优势。
- 汪向利杨君刘勤马建军
- 关键词:黄斑特发性剥除内界膜内界膜手术
- 婴幼儿眼外伤83例分析
- 2011年
- 婴幼儿期是学龄前儿童发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婴幼儿行为缺乏自控能力,容易遭受眼外伤。严重的眼外伤不仅影响婴幼儿身心发育,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门诊、急诊及住院婴幼儿眼外伤共83例,统计报告如下:
- 汪向利严兰凤
- 关键词:眼外伤婴幼儿
- 1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结膜下硅油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因"右眼玻璃体切割术后3个月,上方结膜下泡状隆起2个月"于2015年7月25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在外院因"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行"右眼玻璃体切割(23G)、白内障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切口并缝线)、眼内激光光凝和玻璃体腔硅油注入联合手术",术后1个月发现右眼上方结膜下泡状隆起。
- 汪向利马建军
- 关键词:结膜硅油手术并发症
- 不同剂量局麻药球周麻醉对兔眼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局麻药球周麻醉对兔眼ERG的影响。
方法:将18只中国本土成年家兔随机分为三组:1.5ml组、1.0ml组、0.5ml组,每组右眼注射等量混合的局麻药作为麻醉眼,左眼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
- 汪向利
- 关键词:局部麻醉球周麻醉
- 文献传递
- 特发性黄斑孔术后孔未闭的OCT特征
- 2021年
-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孔术后孔未闭的O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特发性黄斑孔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消毒空气填充而术后孔未闭的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4 d、10 d、3周的OCT图像特征。结果10例中,黄斑孔直径200~400μm者1例,410~600μm者4例,600μm以上者5例。术前、术后4 d、10 d及3周黄斑孔最小径依次为(587.90±147.46)μm、(165.60±36.24)μm、(339.40±129.92)μm及(906.90±78.83)μm;基底径依次为(748.30±167.22)μm、(174.00±36.08)μm、(387.50±116.14)μm及(1094.80±84.84)μm;孔高度依次为(641.00±28.99)μm、(233.80±82.61)μm、(325.30±27.92)μm及(674.70±32.04)μm。术后4 d、10 d及3周各参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表现为接近愈合的黄斑孔的最小径和基底径重新拉长,边缘高度增高,视网膜内核层和(或)外核层的低反射空腔重新出现。结论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未闭合孔有逐渐增大增高的趋势,OCT有特征性表现。
- 汪向利杨君刘勤
-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