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艳莹

作品数:35 被引量:192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病理
  • 16篇预后
  • 16篇临床病理
  • 13篇肿瘤
  • 12篇间质
  • 10篇胃肠
  • 10篇免疫
  • 10篇间质瘤
  • 8篇胃癌
  • 7篇细胞
  • 7篇临床病理特征
  • 7篇病理特征
  • 6篇胃肠间质瘤
  • 5篇蛋白
  • 5篇预后分析
  • 5篇组织化学
  • 5篇胃肿瘤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3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5篇沈艳莹
  • 15篇倪醒之
  • 11篇沈丹平
  • 9篇曹晖
  • 9篇殷晓璐
  • 8篇刘强
  • 7篇张子臻
  • 6篇汪明
  • 5篇刘佳骅
  • 4篇许雁萍
  • 3篇吴志勇
  • 3篇张云
  • 3篇赵刚
  • 3篇沈志勇
  • 3篇陈昊
  • 3篇赵玲
  • 2篇沈镭
  • 2篇戈之铮
  • 2篇庄淳
  • 2篇陈晓宇

传媒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中华普通外科...
  • 5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胃肠病学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GFR4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许多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蛋白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然而关于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研究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2例胃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不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GFR4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8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81例(44.5%)FGFR4蛋白表达阳性,FGFR4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均无关。FGFR4阳性与阴性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分化、T1+T2期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者的预后明显差于FGFR4阴性者(5年生存率:47.0%对62.1%,P=0.036 8;5年生存率:54.5%对78.6%,P=0.041 3;中位生存期:5个月对15个月,P=0.040 5)。结论:FGFR4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独立指标判断胃癌预后,但在高分化胃癌、T1+T2期胃癌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表达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陈昊沈艳莹刘佳骅张子臻沈丹平倪醒之
关键词:胃肿瘤预后
结核菌素对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结核菌素对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不同浓度的结核菌上清液(TB-SN),分别与肿瘤细胞株HePG2(肝癌)和A549(肺癌)进行反应。应用特异性荧光探针LIVE/DEAD Viability/Cytotoxicity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应用Vybrant凋亡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5%TB-SN反应5 d后,HePG2和A549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与TB-SN反应后,HePG2和A549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结核菌素可以介导肝癌和肺癌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张子臻沈艳莹倪醒之殷晓璐
关键词:结核菌素肿瘤细胞细胞生长
后纵膈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沈艳莹殷晓璐
关键词:纵膈恶性蝾螈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生与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目前相关研究多仅涉及胃和小肠两个部位,对结直肠和胃肠道外GISTs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探讨不同部位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纳入2006年12月—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原发性GISTs患者,收集患者手术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PCR技术和测序法分析c-kit基因和PDGFRα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分析不同部位GISTs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共16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GISTs发生于胃86例(51.8%),小肠51例(30.7%),结直肠12例(7.2%),胃肠道外17例(10.2%)。不同部位GISTs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结直肠GISTs直径多<5 cm(83.3%),半数为极低危患者(50.0%);胃肠道外GISTs近半数直径>10 cm(47.1%),多为高危患者(76.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较胃肠道GISTs显著缩短(P<0.05)。166例患者中132例(86.8%)为c-kit基因突变,6例(3.9%)为PDGFRα基因突变,PDGFRα基因突变者均为胃部GISTs。不同部位GISTs的c-kit基因突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ISTs最常发生于胃和小肠。结直肠GISTs体积小,危险度低,预后较好;胃肠道外GISTs体积大,危险度高,预后较差。GISTs以c-kit基因突变多见,不同部位GISTs的基因突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PDGFRα基因突变多发生于胃部GISTs。
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结直肠肿瘤预后基因突变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免疫表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DLBCL63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抗体CDIO、Bcl-6和MUM1在胃肠道DLBCL中的表达,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型。结果本组63例中CD10表达阳性13例,Bel-6阳性53例,MUM1阳性52例。根据检测结果将胃肠道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7例(27%),非GCB型46例(73%)。GCB型局部淋巴结受累患者的比例(35%)显著低于非GCB型(70%)(P〈0.05);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在两种亚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0表达阳性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阴性者(24个月)(P〈0.01);GCB型胃肠道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8个月)(P〈0.05);接受CHOP化疗方案的患者中GCB型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4个月)(P〈0.05);8例术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GCB型和非GCB型各4例,目前均存活(22~47个月)。结论胃肠道DLBCL的免疫表型与局部淋巴结是否受累密切相关;CD10表达阳性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阴性者;胃肠道DLBCL免疫表型分型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张子臻倪醒之殷晓璐沈丹平沈艳莹
关键词:大细胞免疫表型分型预后CD10BCL-6
胃肠间质瘤中9p21区域杂合子丢失及P16蛋白表达研究
2010年
目的 探讨染色体9p21区域杂合子丢失(LOH)及相关的P16INK4A(CDKN2A)抑癌基因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GIST)侵袭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卫星分析方法检测51例GIST标本中9p21区域D9S1751、D9S1846、D9S942和D9S1748 4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现象,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D9S942位点相邻的CDKN2A抑癌基因产物P16蛋白的表达,分析P16蛋白表达缺失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51例GIST标本中有2例9p21区域4个微卫星位点均为纯合子(无效信息),其余49例9p21区域的LOH率:D9S1751为37.0%(10/27)、D9S1846为37.5%(12/32)、D9S942为42.1%(16/38)、D9S1748为24.2%(8/33),总LOH率为63.3%(31/49).P16蛋白在GIST标本中的阴性表达率为41.2%(21/51),阳性率为58.8%(30/51).高度与低或极低度侵袭风险组P16阴性表达率分别为60%(12/20)和23.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阴性与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和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p21区域的LOH在GIST中普遍存在 CDKN2A抑癌基因可能参与GIST的发生发展 P16蛋白与GIST侵袭风险及预后关系密切.
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宋艳艳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杂合子丢失基因P16预后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s)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66例原发性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进行比较,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直径、核分裂象、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坏死、NIH危险度、Ki-67指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无坏死、NIH危险度、Ki-67指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GISTs预后判断可以结合经典NIH危险度分级、Ki-67指数及肿瘤手术时是否已侵犯周围组织。
赵玲陈晓宇刘强沈艳莹
关键词:预后
甲状腺转录因子-1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TTF-1在8种临床常见肿瘤中的表达,选用来自两家公司的TTF-1抗体,其克隆号分别为8G7G3/1(Dako)和SPT24(Novocastra)。结果收集临床常见肿瘤标本160例,包括肺、甲状腺、肝脏、胃、结直肠、肾、乳腺及卵巢癌各20例。(1)在甲状腺和肺腺癌中,克隆号为8G7G3/1(Dako)的TTF-1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14/20)和80%(16/20),克隆号为SPT24(Novocastra)的TTF-1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19/20)和100%(20/20)。TTF-1的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核。(2)在肝细胞性肝癌中,8G7G3/1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周围正常或良性病变(包括肝硬化、炎症及腺瘤)的肝细胞呈100%(20/20)阳性表达。其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质。相反,SPT24均呈阴性反应。(3)在胃、结直肠及卵巢癌中,8G7G3/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5%(1/20)和20%(4/20),信号定位于细胞质;而SPT24的阳性表达率为分别为40%(8/20)、10%(2/20)和10%(2/20),信号定位于细胞核。(4)在乳腺癌中,两种不同来源的TTF-1抗体在细胞核及细胞质都呈浅黄色均一性的非特异性表达。(5)TTF-1在肾细胞癌中不表达。结论(1)TTF-1(8G7G3/1及SPT24)在细胞核的阳性表达是肺及甲状腺癌的重要特征。(2)TTF-1(8G7G3/1)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物之一。(3)克隆号分别为8G7G3/1(Dako)和SPT24(Novocastra)的TTF-1在本质上是两种具有不同分子量及长短的蛋白多肽,在免疫组化检测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临床实际应用时需注意抗体来源的选择。
许雁萍沈艳莹殷晓璐
关键词:甲状腺转录因子-1免疫组织化学
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改善早期胃癌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ADG)(BillrothⅠ式吻合)对胃体中部早期胃癌病人术后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9例早期胃体中部癌(cT1N0M0)病人进行1∶1前瞻性随机化入组,其中LAPPG组(行LAPPG)34例,LADG组(行LADG,BillrothⅠ式吻合)35例,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BMI、术前合并症及术后病理诊断的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Ⅱ级以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BR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下诊断BRG比例LAPPG组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例(8.8%)vs.16例(45.7%),χ^2=11.763,P=0.001];LAPPG组中Kellosalofen分级Ⅱ度以上BRG的比例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5.7%)vs.9例(25.7%),χ^2=5.062,P=0.024];组织学活检发现LADG组胃小凹增生1例、腺体萎缩伴肠化3例,LAPPG组未观察到上述病理组织学异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该术式较LADG可改善术后BRG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其对病人术后长期疗效及残胃癌发生率的影响仍有待大样本RCT研究的长期随访证实。
夏翔沈艳莹朱纯超吕恒宇黄晨曹晖赵刚张子臻
关键词:早期胃癌胆汁反流性胃炎
不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2年
背景:胃癌合理分期对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第6版和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5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胃癌病例,应用第6版和第7版TNM分期标准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这两种标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按第6版TNM分期标准,Ⅰ期209例(21.9%)、Ⅱ期147例(15.4%)、Ⅲ期300例(31.4%)和Ⅳ期299例(31.3%);按第7版分期标准,Ⅰ期168例(17.6%)、Ⅱ期170例(17.8%)、Ⅲ期569例(59.6%)和Ⅳ期48例(5.0%)。两种分期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第6版Ⅲ_A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_A期和Ⅲ_B期,两者之间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Ⅳ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_B、Ⅲ_c、Ⅳ期,这三组的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版分期中,肿瘤侵及邻近结构(T_(4B))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穿透浆膜层(T4A)的患者明显缩短(P<0.05);N_1期和N_2期患者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6版TNM分期标准相对简易,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一步细分,更能精确判别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准确判断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沈丹平倪醒之赫超曹晖沈艳莹
关键词:胃肿瘤TNM分期预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