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品良

作品数:74 被引量:41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5篇病毒
  • 31篇艾滋病
  • 29篇HIV-1
  • 23篇艾滋病病毒
  • 13篇载量
  • 13篇病毒载量
  • 12篇免疫缺陷
  • 11篇缺陷病
  • 11篇免疫缺陷病
  • 11篇免疫缺陷病毒
  • 11篇HIV
  • 9篇人类免疫
  • 9篇人类免疫缺陷
  • 9篇人类免疫缺陷...
  • 9篇HIV-1病...
  • 9篇HIV-1病...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7篇聚合酶
  • 6篇毒株

机构

  • 58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卫生部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山东省卫生防...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四川省疾病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安阳市疾病预...
  • 2篇北京市房山区...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福建省卫生防...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 1篇广东省卫生防...

作者

  • 74篇潘品良
  • 44篇蒋岩
  • 16篇姚均
  • 13篇邢辉
  • 13篇邱茂锋
  • 12篇肖瑶
  • 12篇邢文革
  • 9篇裴丽健
  • 8篇金聪
  • 6篇张麒
  • 5篇冯毅
  • 5篇张桂云
  • 4篇龙小山
  • 4篇吴昊
  • 4篇赫晓霞
  • 4篇赵全壁
  • 4篇吕毅
  • 4篇陶晓霞
  • 3篇冯毅
  • 3篇江华洲

传媒

  • 2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1篇中华实验和临...
  • 6篇中华检验医学...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6篇病毒学报
  • 4篇中国性病艾滋...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传染病信息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福州总医院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流行毒株V_3环序列变异性的研究被引量:22
2002年
目的 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V3环序列的变异性。方法 对中国1996~2000年491例HIV-1感染者env基因C2-V3区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测序,测得的序列经DNA软件编辑后,用Wisconsin公司GCG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从核酸序列可以看出,V3环的核苷酸存在着点突变和基因的漂移。各亚型流行株V3顶端的四肽特征主要为:GPGQ 72.6%,GPGR 13%,GPGK 7.6%,其它形式6.7%。在V3环氨基酸序列11、25位点未同时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基因离散率的分析表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结论 中国V3环顶端四肽序列主要为GPGQ,从1990的10%、1993年的29%上升到2000年的72.6%。而GPGR则从1990年的80%、1993年的57%下降到2000年的13%。更加证明了在中国存在着HIV-1毒株V3区顶端四肽由GPGR向GPGQ漂移的现象。从V3环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HIV快速流行期。
赵全壁潘品良温宁邢辉陈钊魏民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病毒1型漂移
云南省德宏州2017年新报告HIV感染者病毒载量基线分析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了解2017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新报告中国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基线等情况,为艾滋病的预防和抗病毒治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德宏州新报告中国籍HIV感染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描述比较其人口学特征和病毒载量基线分布。结果 2017年德宏州新报告中国籍HIV感染者383例,其中370例(96.6%)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少数民族占51.9%,小学及以下占52.2%,已婚有配偶占52.2%,异性性传播占88.0%。不同病毒载量除在民族、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分布有差异外,在其他人口学特征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数病毒载量Log10值为4.1(四分位间距:3.3~4.7)拷贝/mL,男性的病毒载量Log10值的中位数为[4.2(四分位间距:3.5~4.8)]拷贝/mL,显著高于女性的[3.9(四分位间距:3.2~4.5)]拷贝/mL。病毒载量与CD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2=-0.30,P<0.001)。6例(1.6%)病毒载量为低于检测限的HIV感染者均为男性,其中4例HIV感染者的CD4细胞计数>500个/μL。结论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的病毒复制水平高,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
杨世江陈晓晨段星王继宝乔世杰王译葵叶润华杨跃诚潘品良蒋岩姚仕堂何纳段松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病毒载量基线
两种HIV-1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v2.0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比较罗氏COMBAS AmpliPrep/COMBAS TaqMan HIV-1Test version 2.0(简称TagMan v2.0试剂)和生物梅里埃NucliSENS EasyQ HIV-1v2.0(简称EasyQ v2.0试剂)两种试剂,检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病毒载量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40份血浆样本采用TaqMan EasyQ v2.0试剂和EasyQ v2.0试剂分别检测HIV-1病毒载量。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结果 TaqMan v2.0和EasyQ v2.0试剂测得的病毒载量均值分别为(4.41±0.72)log10拷贝/mL和(3.75±0.75)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41,P<0.001)。对两种试剂的检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两种试剂有较强的相关性(R2=0.817)。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的差异均值,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TaqMan v2.0和EasyQ v2.0两种试剂盒在检测HIV-1病毒载量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李繁蒋岩屈然小尼玛潘品良
关键词:病毒载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膜蛋白基因(env)F亚型毒株在中国的首例发现被引量:31
1999年
1998年广东某戒毒所HIV阳性感染者的血样,经PCR扩增未培养细胞内HIV前病毒基因并对C2-V3区进行测序和分析,发现两例感染者与巴西F亚型毒株BZ163的基因离散率小于4%;Neighbor-joining系统树表明,它们与F亚型聚在一起;通过异源双链泳动技术分析法(HMA)分析,这两例感染者与F亚型形成明显的异源二聚体。上述各项研究结果表明,F亚型HIV-1已传入我国。
潘品良曾常红范秀娟姚均邢辉冯毅邵一鸣
关键词:HMAHIV膜蛋白基因
中国HIV-1B亚型P55和嵌合的P55-V3病毒样颗粒候选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研究我国艾滋病病毒Ⅰ型 (HIV 1)病毒样颗粒 (VLP)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 ,为疫苗进行灵长类实验提供实验依据。将 gag和gag -V3VLP不同剂量 (5 0 μg、10 μg、1μg)在有佐剂 (氢氧化铝 )和无佐剂条件下皮下免疫小鼠 ,然后眼眶采血 ,用ELISA法观察免疫鼠血清中抗体与剂量关系 ,以及中和抗体滴度和抗体IgG亚型IgG1和IgG2a的水平。同时取鼠脾淋巴细胞 ,体外抗原刺激后收取淋巴细胞分泌上清 ,检测细胞因子IFN γ和IL 5水平。结果是gagVLP免疫剂量与是否加佐剂对免疫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各组P >0 1) ,而 gag -V3VLP免疫鼠剂量与加入佐剂有显著性差异 (各组P <0 0 1)。gag和 gag -V3VLP(5 0 μg ,佐剂 )中和抗体滴度为 1∶2 0和 1∶40 ,同时gag和gag-V3VLP免疫鼠血清 (5 0 μg ,佐剂 )IgG2a和IgG1均有升高 ,IgG2a稍高于IgG1;细胞因子 (5 0 μg ,佐剂 )IFN γ(gag2 40 0 pg/ml,gag -V3 10 0 0 pg/ml)和IL 5 (gag 40 0 pg/ml,gag -V3 2 0 0pg/ml)均有升高 ,IFN γ升高高于IL 5。由此得出 :HIV 1gag和gag -V3VLP候选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其抗体有中和活性 ;抗体亚型IgG2a稍高于IgG1,Th1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5 0 μg ,佐剂 )IFN γ比对照组升高 16 0倍 ,IL 5比对照组升高 80倍。表明VLP疫苗能诱导机体?
肖瑶范秀娟赵全壁潘品良戴传斌陈刚王贵杰邵一鸣
关键词:病毒样颗粒候选疫苗免疫效果
HIV早期感染诊断及其对预防的重要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HIV抗体检测技术是发现HIV感染者的常规实验室诊断技术。然而,抗体检测不能发现HIV感染至抗体阳转这一早期感染阶段,此阶段感染者体内会出现高病毒血症和高抗原血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因此,开展HIV早期感染检测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HIV早期感染检测技术进展以及该技术在血液安全,HIV感染早期干预、治疗以及估计发病率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职建军潘品良蒋岩
关键词:HIVP24抗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对实验室诊断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染对两种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影响。方法对300例经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的HIV感染者,以酶免疫测定HCV抗体,测定CD4/CD8计数;其中197例测定病毒载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核酸,阳性样品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丙肝分型,比较共感染和非共感染组在各检测诊断指标的差别。结果HCV诊断HCV抗体阴性组中19.5%为核酸阳性。多元回归分析,HCV核酸阳性,1b+2a混合感染,1b基因型的感染3个因素对HCVEIA检测的S/CO值的升高有独立的显著影响。HIV诊断300例,共感染组和非共感染组HIVELISAA<3的样本比例分别为4/265,5/41,有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3的样品中CD4分组后按比例取77份比较WB条带,共感染组P55条带出现率显著高于非共感染组(16/30,12/47,P<0.01)。结论HIV免疫抑制可造成很高的HCV抗体假阴性率,该人群推荐HCV核酸定性检测。共感染对HIVELISA检测的影响表现为强阳性比例的显著提高;对HIVWB各主要诊断条带未见影响,共感染组p55条带比例显著高可能提示病毒间免疫和分子水平相互作用。对HCVEIA3的S/CO值有独立影响的因素包括HCV核酸阳性,1b+2a混合感染,1b基因型。
刘震蒋岩吴昊肖瑶张永宏潘品良相子春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免疫印迹试验
中国HIV-1C亚型代表株候选疫苗免疫原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00年
肖瑶戴传斌潘品良陈建平邵一鸣
关键词:候选疫苗免疫原性
DNA循环测序中的影响因素和图例分析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通过对 2 0 40份样品的DNA测序 ,回顾性分析和研究DNA循环测序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及其序列图谱。方法 对测序中模板、引物、测序反应条件及其产物的纯化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模板因素是测序成败的主要原因 ,占测序失败的 70 %。模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测序图谱 ,模板纯度不够 ,序列曲线表现为可读序列短 ,开始时波峰过高不易判读 ,然后峰值迅速降低 ,并有噪峰出现 ,信号减弱 ,在原始资料中核苷酸曲线的波峰扁平或者没有信号。模板浓度过高 ,序列曲线呈现头重脚轻 ,可读序列短 ;而浓度过低 ,则信号衰减。引物问题引起测序失败占 15 4% ,主要原因为引物失效 ,与模板匹配不完全 ,Tm值过低等因素。利用 75 %异丙醇沉淀纯化测序反应产物 ,效果好且简单 ,经济。结论 测序的质量与模板的纯度、浓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大规模的测序中 ,推荐使用异丙醇沉淀法。
赵全壁潘品良温宁邵一鸣
关键词:DNA
青海省首次发现的2例HIV感染者HIV-1毒株的基因特征和亚型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分析青海省首次发现的HIV感染者HIV 1毒株的基因特征及亚型。方法 从 2例感染者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提取前病毒DNA ,使用套式PCR方法 ,扩增HIV的Env基因 ,对其EnvC2 -V3 及邻近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两个毒株与国际参考序列的Ccon间的基因离散率最小为 4.93 % ,而远离其它亚型。 2个毒株间的基因离散率为1.3 5 %。进一步的系统树分析显示 ,2个毒株与Ccon聚集在一起。结论  2个毒株均为C亚型 ,而且HIV 1毒株刚进入青海省且流行的时间不长。
韩丽凤马绍辉冯忠生李晓燕邢辉潘品良董世珍
关键词: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艾滋病毒感染基因特征亚型分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