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征

作品数:200 被引量:1,033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0篇期刊文章
  • 53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8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27篇脊柱
  • 62篇脊柱侧
  • 57篇侧凸
  • 55篇脊柱侧凸
  • 50篇手术
  • 50篇畸形
  • 40篇后凸
  • 33篇腰椎
  • 28篇后凸畸形
  • 26篇截骨
  • 25篇矫形
  • 23篇术后
  • 22篇融合术
  • 22篇椎弓
  • 22篇椎弓根
  • 21篇胸椎
  • 21篇颈椎
  • 20篇强直
  • 20篇强直性
  • 20篇节段

机构

  • 195篇中国人民解放...
  • 7篇北京大学第三...
  • 7篇南京大学医学...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中南大学湘雅...
  • 7篇空军军医大学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6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青岛大学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 5篇中山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昆明医科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99篇王征
  • 142篇王岩
  • 121篇张雪松
  • 118篇张永刚
  • 102篇毛克亚
  • 81篇肖嵩华
  • 73篇陆宁
  • 50篇刘郑生
  • 50篇刘保卫
  • 44篇张西峰
  • 37篇朱守荣
  • 32篇宋凯
  • 31篇郑国权
  • 30篇崔庚
  • 29篇崔赓
  • 21篇吴兵
  • 17篇张国莹
  • 11篇张子方
  • 10篇赵永飞
  • 10篇张恒

传媒

  • 45篇中国脊柱脊髓...
  • 16篇脊柱外科杂志
  • 11篇第十一届全军...
  • 7篇中华骨科杂志
  • 6篇中华外科杂志
  • 6篇中国修复重建...
  • 5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中国骨与关节...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武警医学
  • 4篇军医进修学院...
  • 4篇解放军医学院...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中国骨肿瘤骨...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2篇航天医学与医...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9篇2019
  • 6篇2018
  • 12篇2017
  • 22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13篇2013
  • 19篇2012
  • 9篇2011
  • 24篇2010
  • 13篇2009
  • 6篇2008
  • 9篇2007
  • 19篇2006
  • 5篇2005
2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7
2004年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的不同剂量和用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7例,根据MP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4组,A组:小剂量术后组,22例;B组:大剂量术中组,25例;C组:大剂量术后组,24例;D组:未用MP组,16例。术后近期(1周)、远期(半年)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计算4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率,统计并发症。远期神经功能评分增加按ODOM分级评分。结果:A、D组分别和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D组、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均未发生创口和肺部感染,B组发生1例胃大部切除吻合口溃疡,C组1例出现黑便。各组远期随访未发现骨质疏松、骨坏死等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大剂量MP连续应用能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率;MP的上述用法是安全的,但对消化道并发症应给予关注。
刘郑生王俊生王征肖嵩华刘保卫张永刚路宁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
经皮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术后早期对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可能影响及其程度。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2月我院脊柱外科连续收治的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24例,PVP组45例、PKP组39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保守治疗40例为对照组。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24个月行MRI检查,测量并记录伤椎上位间盘(UD)及下位间盘(LD)的MRI指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dex,MRI I)。结果术后第1天,VAS评分PVP组(2.97±1.33)、PKP组(3.05±1.45)明显优于对照组(7.67±1.43)(P均<0.05)。MRI I:术后12个月时PKP组UD(8 503.23±963.87)较对照组(9 904.69±112.63)差(P<0.05);术后24个月时PKP组LD(7 403.23±963.62)、UD(6 535.15±1 077.69),PVP组LD(8 988.55±1 069.59)、UD(7 885.31±978.97)MRI I均较对照组差LD(10 168.00±1 279.18)、UD(9 968.77±1 084.32)(P均<0.05)。结论 PVP和PKP术在早期极可能加速伤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上位间盘尤为显著,且PKP较PVP影响更显著。
张子方张昊聪宋凯于洋吴运昌王兆翰王征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间盘退变
导航和机器人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操作指南(2024版)
2024年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抗拔出强度,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创伤、退变等疾患。但颈椎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诸多重要结构,螺钉误置易造成严重并发症。导航、机器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但辅助下颈椎椎弓根固定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辅助置钉存在一定难度,不规范操作易导致辅助手术失败。目前国内外未见导航和机器人辅助下颈椎手术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为了规范该项技术的操作,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订《导航和机器人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操作指南(2024版)》,就导航和机器人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和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等方面提出10条推荐意见,为各级医院规范地开展该手术提供参考。
都金鹏陈伯华程黎明初同伟董健段永超樊珊冯皓宇范顺武冯世庆郭华高延征官众海涌何达贺利军贺园黄云飞蒋电明姜建元林斌刘斌刘宝戈李淳德李放李锋李水霞吕国华李利廖琦李危石刘晓光刘忠军刘勇刘宏建鲁世保梅伟邱勇戎利民申勇沈慧勇舒钧宋跃明孙宏慧孙天胜苏佳灿王岩王哲王征夏虹闫景龙闫亮殷国勇袁文赵杰
年龄、体位与性别对骶骨影像形态参数的影响
2022年
背景为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平衡,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骶骨形态参数作为一种新型参数体系而备受瞩目。关联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骶骨形态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有着重大意义。目的探讨年龄、体位、性别因素对骶骨形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体检人群的脊柱全长片和脊柱核磁影像资料,筛选并测量120例未成年人(站立位)、131例成年人(站立位)和88例成年人(仰卧位)的骶骨形态参数(S1-2T、SK、α、β和θ)和脊柱骨盆参数(LL和PI)。制作PI、S1-2T、SK、α、β、θ与年龄散点图。比较站立位未成年人与成年人骶骨形态参数差异,并对两组S1-2T、SK、α、β、θ、PI与PI、LL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成年人站立位与仰卧位骶骨形态参数差异,并对两组S1-2T、SK、α、β、θ与LL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求得θ与LL线性回归方程;控制体位因素变量,比较成年男性与女性骶骨形态参数差异。结果SK、α、P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成年后平稳,SK和α增加约10°,PI增加约20°;S1-2T、θ、β无明显变化;未成年人与成年人骶骨形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年人PI与LL无相关性(P>0.05),而SK、α、θ与LL有相关性(P<0.05)。不同体位下成年人S1-2T、SK、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α、β、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位和仰卧位时,θ与LL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530;仰卧位:LL=-0.3398×θ+63.12(r=-0.530),站立位:LL=-0.4509×θ+79.45(r=-0.520);同一体位,成年男性与女性骶骨形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男性由站立位转为仰卧位,S1-2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女性由站立位转为仰卧位,S1-2T、SK、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对于骶骨形态参数影响较小,该参数在未成年人中相比PI与LL相关性更强;α、β、θ不受体位�
李博宋凯吴兵王征
关键词:影像学测量年龄体位性别
不对称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侧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不对称截骨矫正伴有侧弯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治28例伴有侧弯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病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测量后凸角度和侧弯角度,首先在计算机上模拟截骨椎体...
张雪松陆宁王征王岩肖嵩华张永刚毛克亚张西峰刘保卫崔庚朱守荣
单切口多间隙经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YESS结合TESSYS技术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经过单切口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02...
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张永刚刘保卫朱守荣陆宁毛克亚王征张雪松
文献传递
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疼痛
2011年
目的:目前已证实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是治疗多阶段的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然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经常发生颈部轴性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7棘突保留与否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的67个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67个病人之中保留了C7棘突的29名病人称为A组,未保留C7棘突的38名病人称为B组,对两组病人的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bature index,CCI)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在A组中有51.7%的病人发生了早期的轴性症状,10.3%的病人发生了晚期的轴性症状,B组分别为60.5%和42.1%。B组中42.1%的病人和A组中10.3%的病人在手术后晚期有轴性症状,A组的轴性疼痛发生率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保留C7棘突可以降低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韩雨张永刚张雪松陆宁毛克亚崔庚王征
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鄄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
张雪松张永刚肖嵩华王征陆宁毛克亚崔庚徐辉齐登彬王岩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
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应用于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并分析可膨胀椎弓根螺钉(EPS)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DS)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手术治疗DS患者21例的临床疗效,其中男性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岁.均采用...
吴兵宋凯王征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器骨螺钉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
颌眉角的最优选择及其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角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颌眉角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颈椎强直的 AS 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角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 n=50)分为6组:A 组,CBVA<0°;B组,0°≤CBVA<10;C 组,10°≤CBVA<20°;D组,20°≤CBVA<30°;E 组,30°≤CBVA<40°;F组, 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的期望值评价,P<0.05。B、C、D 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的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 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较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角在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角的最佳矫正角度。
宋凯张永刚付君刘超冉博张国营郑国权崔赓张雪松毛克亚王征王岩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矫形外科手术颈椎胸椎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