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刚
- 作品数:326 被引量:2,379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武器装备预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病灶内化疗结合临近椎体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 目的:回顾性探讨病灶内局部化疗结合临近椎体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或脊柱感染的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11年6月,作者采用病灶内局部化疗结合临近椎体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脊柱结核或脊柱感染19例,其中...
- 张西峰陆宁张琳籍剑飞刘渤肖嵩华刘郑生张永刚刘保卫朱守荣
- 关键词:经皮内固定椎弓根钉脊柱结核局部化疗
- 降解材料隔膜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1999年
- 目的观察长管骨降解材料隔膜引导性骨再生现象,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隔膜,制做长管骨引导性骨再生动物模型。术后进行X线观察;不同时期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免疫组化染色,并对3种骨诱导因子的含量进行测量。结果(1)胶原隔膜能够成功引导骨再生,12周时修复骨缺损。(2)术后1周时,胶原隔膜即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的管状腔室,术后6-8周降解,降解后仍有骨痴形成。(3)术后调内实验侧bFGF、TGF-β、BMP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P<0.001)。结论术后6周内胶原隔膜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腔室,将周围组织隔离于骨缺损之外,提供骨再生的空间,并将骨缺损处骨诱导因子浓缩,成功诱导骨组织再生;6-8周后胶原隔膜降解不影响骨再生过程。结果表明,引导性骨再生早期的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性骨再生启动后,即使8周隔膜降解,仍不影响骨缺损修复。
- 张永刚卢世璧王继芳张伯勋解英俊
- 关键词:胶原膜骨缺损骨再生骨折
- 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
- :探讨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症和疗效. 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应用微创方法和外科方法治疗脊柱结核患者210例.分为三种治疗方法,单纯微创治疗(A)组166例(占79.0...
- 张西峰夏志敏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刘保卫张永刚
- 关键词:脊柱结核微创方法化疗治疗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策略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矫形时胸弯选择性融合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矫形治疗的46例Lenke1B和1C型AIS患者,男12例,女34例,手术时年龄12~18岁,平均15.4岁,Risser指数0~Ⅳ级。Lenke1B型29例,Lenke1C型17例。胸弯Cobb角43°~82°,平均58°,腰弯Cobb角16°~64°,平均45°。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其中CD技术19例,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27例。手术融合范围的选择依据腰弯的结构特征,包括弯曲大小、柔韧度、顶椎旋转度以及C7重力垂线偏离骶骨中线的距离等,兼顾双肩和腰部外观以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25例1B型和9例1C型融合单胸弯,其余12例融合双弯。随访12~3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胸弯Cobb角平均18.9°,矫正率64%,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2°;术后腰弯Cobb角平均11.8°,矫正率70%,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平均2.7°。术后躯干和双肩平衡满意(躯干侧方移位和双肩高度差均在2cm以内)。2例随访时出现明显矫形丢失,均为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病例,1例发生"曲轴现象",1例发生腰弯失代偿。结论:在确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融合范围时,应充分评价腰弯的结构特征以及外观和平衡等因素,尽量保留腰椎活动度,以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 张国莹张永刚王征毛克亚张雪松陆宁王岩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 BMP-2、TGF-β、bFGF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表达被引量:20
- 1999年
- 目的通过观察骨形态形成蛋白(BMP2)、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表达,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在其双侧桡骨中段制作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用硅胶膜成管状包裹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侧。术后3天和1、2、3、4、5周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以及BMP2、TGFβ、bF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和cDNA探针原位杂交观察。结果(1)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形成密闭腔室,隔膜管内骨折端细胞增殖形成肉芽组织,提供成骨细胞来源。(2)实验侧和对照侧3天时血肿中炎性细胞时即开始表达bFGF,增殖骨膜、骨内膜、骨髓间质细胞表达TGFβ。1周时骨端骨细胞、骨痂成骨细胞才开始表达BMP2,同时也表达TGFβ。肉芽组织形成后,其单核巨细胞、多核巨噬细胞、间质细胞均表达TGFβ、bFGF。(3)3种生长因子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含量有明显差别。实验侧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各个时间组实验侧含量也高于对照侧。结论引导性骨再生成功的关键是由于隔膜在骨折局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骨再生环?
- 张永刚卢世璧王继芳张伯勋
- 关键词:骨再生BMP-2骨缺损TGF-ΒBFGF
- 一期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2007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32例,平均年龄12.8岁(9~22岁),其中13例半椎体位于T9~L2,且其楔形底偏向腹侧,通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半椎体矫形(前后路组);其余19例单发半椎体,位置在T10~L3,且其楔形底偏向背侧,行后路切除半椎体矫形(后路组),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主弯矫正率和并发症。结果:前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5.4h,平均失血量580ml;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失血量470m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路组和后路组平均术后矫正率分别为64.1%和63.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1~37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矫正度数均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均较少。结论:胸腰段孤立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有效的,术前认真检查判定半椎体楔形底的位置、结构,合理地选择入路,术中谨慎操作能保证半椎体切除的安全性。
- 肖嵩华张雪松陈超王岩张永刚张兴蓬王征陆宁毛克亚
-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手术入路
- 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
- 张西峰王岩肖嵩华刘郑生张永刚刘保卫朱守荣陆宁毛克亚王征张雪松
- 主要技术:在影像学(主要是CT机)引导下,病灶内、病椎周围脓肿、流注脓肿、窦道内放置灌注冲洗管,持续引流脓肿、持续高浓度抗结核生理盐水冲洗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或者单纯提高病灶内的抗结核药物浓度,是该方法的核心。具体操作方...
- 关键词:
- 关键词:脊柱结核化疗方法微创治疗方法抗结核药物
- 活性骨水泥用于髋关节置换翻修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评价被引量:1
- 2006年
- 倪国新吕维加曲广运王岩张永刚郝立波李朝阳卢世璧陆瓞骥
- 关键词:髋关节翻修术组织学评价生物力学髋关节疾患骨丢失
- 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比较研究
-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与开放手术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方法:回顾2008年8月-2015年5月,同一中心,采用X\D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方法治疗退行性脊柱...
- 张西峰侯克东李凝道籍剑飞黄鹏郑国权肖嵩华张永刚
- 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建立新型山羊脊柱侧凸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2007年
- 目的探讨未成年山羊脊柱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对侧肋骨切除建立新型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对象为14只雌性山羊,年龄5~8周,体重6~8kg。在全麻下进行模型制作,T5~L2做右旁正中皮肤切口,分别于脊柱左侧T6,7和T12、L1部位置入特制椎弓根螺钉,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1枚不锈钢棒置入螺钉槽口内,远近端螺钉之间适当加压使脊柱向右凸;然后于脊柱右侧分别切除第7~12肋骨2~3cm左右。术后即刻及每4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山羊在生长过程中脊柱弯曲的变化。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中死亡;另1只因术后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观察终止。其余12只小羊中,11只小羊X线片显示右侧侧凸畸形,并且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只有1只羊术后Cobb角没有进展。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9.0°(23.0°~38.5°),8~10周后Cobb角增至平均43.0°(36.0°~58.0°),平均进展14.0°。术后8周(1只为10周)时获取脊柱标本,去除内固定后发现所有弯曲均为结构性。从脊椎的旋转和外观方面来看,均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相似。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建立脊柱侧凸模型的方法,模型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适用于脊柱侧凸畸形的实验研究。
- 郑国权张永刚张巍张如意王岩
- 关键词:山羊动物模型内固定器脊柱侧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