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 作品数:33 被引量:168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吉非替尼治疗老年人晚期肺癌骨转移一例
- 2010年
- 患者男性,86岁,因右膝关节外侧皮肤结节破溃1年余,近期加重,于2009年3月31日入院。既往1999年因肺部结节行左肺上叶楔形切除,左下叶背段部分切除,病理诊断为气管及支气管播散型肺结核,伴多灶性肺泡细胞癌。术后予规律抗结核治疗1年。2007年行直肠癌(DukeC期)根治术,术后因身体状况差,未行全身化疗。伴有冠心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病史。间断吸烟20余年,已戒烟30余年。
- 刘晓王晖武晓楠周美珍
- 关键词:抗结核治疗肺癌骨转移吉非替尼晚期肺泡细胞癌
- 信迪利单抗联合放化疗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合并肝损伤一例报告被引量:1
- 2024年
- 患者男,59岁,因“吞咽困难且进行性加重2个月”于2023年1月29日就诊于北京医院肿瘤内科门诊。2019年患者曾因左软腭鳞癌行扩大切除术,无其他慢性疾病,否认食物或药物过敏史,吸烟30包/年,无饮酒史。体格检查:身高174cm,体质量62kg,体温37.2℃,HR 92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BP 132/74 mmHg(1 mmHg=0.133 kPa)。
- 胡雪晴陈玉迪李琳王晖
- 关键词:进行性加重扩大切除术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内科门诊联合放化疗
- 抗PD-1治疗引起无症状心肌炎合并重症肌无力、肝损伤及肌炎1例报道被引量:6
- 2021年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心肌炎合并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我们报告1例74岁女性晚期直肠癌患者PD-1单药治疗第18天出现无症状ICI相关心肌炎、肝损伤及肌炎、重症肌无力(MG)。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及双侧上眼睑下垂,实验室检查示肌钙蛋白I(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诊断ICI相关心肌炎、肝损伤,大剂量强的松龙(2 mg/kg)治疗后,心肌酶、转氨酶明显下降,乏力及眼睑下垂改善。激素减量后,患者出现MG危象,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后,肌无力危象症状缓解,但在疾病恢复期患者因误吸胃内容物死亡。激素治疗对ICI相关心肌炎有效,但大剂量激素可能加重MG。ICI相关心肌炎易合并MG、肌炎,早期识别和谨慎制定治疗策略有助于改善预后。
- 范南南张子瑾王晖
- 关键词:心肌炎重症肌无力肝损伤肌炎
- 贝伐珠单抗腔内注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评价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内应用贝伐珠单抗控制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恶性胸腹腔积液晚期肿瘤患者共34例,分为两组,各17例。观察组:贝伐珠单抗(5mg/Kg)胸腹腔注入,联合或不联合其他治疗药物;对照组:其他治疗药物胸腹腔注入。回顾性的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是患者用药后无穿刺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无穿刺生存时间,中位3.0个月(95%置信区间CI:1.8-5.8个月);对照组平均无穿刺生存时间,中位2.0个月(95%置信区间CI:0.66-3.3个月),风险比0.751(95%置信区间CI:0.38-1.50,P=0.378)。观察组最大无穿刺生存时间,中位4.0个月(95%置信区间CI:1.3-6.7个月);对照组最大无穿刺生存时间,中位3.0个月(95%置信区间CI:1.7-4.3个月),风险比0.801(95%置信区间CI:0.41-1.58,P=0.457)。观察组患者只有轻微的相关不良事件。结论贝伐珠单抗的腔内治疗是可以耐受的,但在控制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治疗优势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 许焱李琳别志欣李超王晖
- 关键词:恶性浆膜腔积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老年男性心房颤动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我院1990年以来的尸检资料,选择年龄70岁以上,生前有房颤发作记录的69例男性患者为房颤组,临床均诊断有冠心病,其中慢性房颤32例。阵发性房颤37例;选择与房颤组年龄匹配、临床无房颤发作的60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房颤组与对照组以及房颤组中两种不同类型房颤亚组的冠状动脉病理结果。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经病理证实的冠心病发病率为55.1%和53.3%,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0%和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冠状动脉的病变血管数量、病变程度和分布相似(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心脏重量、左室壁厚度分别为[(440.5±81.9)、(398.7±82.2)g,P<0.01;(1.42±0.34)、(1.27±0.32)cm,P<0.05]。阵发房颤组除Ⅳ级病变的血管数量17支与对照组5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但与房颤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 李晶李彪王晖方芳陈曼丽刘德平
-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疾病
- 食管癌术后肾转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21年
- 肾脏为食管癌的少见转移部位,国内外文献仅报道19例食管癌合并肾脏转移的病例。本文报道1例食管癌肾转移病例,男,57岁,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及辅助放疗1个月后因腰痛行腹部增强CT发现双侧多发肾占位。肾穿刺病理诊断食管癌肾转移,基因测序示胚系BRCA2突变。患者接受全身姑息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3个周期后肿瘤进展,三线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目前规律治疗中。肾转移瘤在CT上与原发性肿瘤无明显区别,临床医师对发现肾恶性占位的食管癌患者应进行肾占位组织病理检查,早期发现及准确诊断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
- 范南南张子瑾许焱王晖
- 关键词:食管癌鳞癌肾转移基因突变BRCA2
- BSD-2000深部热疗联合化疗改善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被引量:3
- 2014年
- 为探讨BSD2000深部热疗联合化疗对老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护理策略,并观察治疗后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是否存在优势,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医院肿瘤内科确诊的41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给予化疗联合热疗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评估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热疗前给予心理护理及相应的准备工作,热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及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表明,41例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疼痛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体有效率为58.54%,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热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恶性肿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治疗效果较好,副作用可以耐受。热疗前后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及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护,是减少并发症、保证热疗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 赵婷婷丁丽王晖武晓楠
- 关键词:晚期肿瘤化疗热疗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加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观察榄香烯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加卡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6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紫杉醇175mg/m2,d1;卡铂AUC-5,d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榄香烯注射液,于化疗前3天开始应用榄香烯注射液500mg,连续使用14天,为一个周期。所有患者每周期评价毒副作用,接受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即(CR+PR)分别为61.3%、4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脱发、末梢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榄香烯注射液能增加紫杉醇加卡铂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
- 王晖武晓楠李琳
- 关键词:榄香烯注射液紫杉醇卡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与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TATA盒区域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30例,提取外周血中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区域中TA序列重复次数;对其中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23例患者观察相关不良反应,统计分析TA6/TA6、TA6/TA7、TA7/TA7基因型的出现频率及与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30例中共检测到UGT1A1纯合子TA6/TA6 23例(76.7%),杂合子TA6/TA7 7例(23.3%),未发现纯合子TA7/TA7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杂合子TA6/TA7的Ⅲ-Ⅳ级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纯合子TA6/TA6患者(50%vs 6.3%,P<0.05),UGT1A1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毒性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UGT1A1基因型的检测对伊立替康相关的肠道不良反应有一定预测作用,可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王晖武晓楠丁丽李琳
- 关键词:伊立替康UGT1A1基因多态性
- 75岁以上老年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TNM(T3~4N0M0)分期II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61例75岁以上行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49个月(2~84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85岁、术前合并症≥2个系统、体重下降≥10%、术前肠梗阻或肠穿孔、术前癌胚抗原(CEA)升高、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原发肿瘤浸润深度T4、淋巴结清扫不足12枚、脉管浸润、神经浸润、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危险分层、接受辅助化疗是影响75岁以上Ⅱ期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预后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术前合并症≥2个系统、体重下降≥10%、术前肠梗阻/穿孔、术前CEA升高、T4、淋巴结清扫<12枚、脉管浸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接受辅助化疗是改善预后的独立因素。全组161例患者5年无疾病生存率为41.6%,KM曲线分析低危、普危、高危3组患者间的无疾病生存时间(DFS)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4.632,P=0.001)。KM曲线分析高危患者接受术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双药辅助治疗组患者DFS优于卡培他滨单药和无辅助化疗组(χ^2=11.157,P=0.004)。结论严格选择的75岁以上Ⅱ期高危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双药辅助化疗DFS有获益。
- 胡雪晴赵赟博张子瑾杜俊黄莹莹王晖李琳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