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炎

作品数:18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5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叙事
  • 2篇犹太
  • 2篇时间性
  • 2篇世界文学
  • 2篇屠杀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现实主义
  • 2篇南京大屠杀
  • 2篇话语
  • 2篇记忆
  • 2篇个人记忆
  • 2篇大屠杀
  • 1篇大院
  • 1篇当代文化
  • 1篇当代学术
  • 1篇导演
  • 1篇道成肉身
  • 1篇地名
  • 1篇电视

机构

  • 18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台湾东海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台湾清华大学

作者

  • 18篇王炎
  • 1篇姚洋
  • 1篇丁超
  • 1篇倪文尖
  • 1篇孙歌
  • 1篇赵刚
  • 1篇戴锦华
  • 1篇胡谱忠
  • 1篇严海蓉
  • 1篇蔡翔
  • 1篇张志强
  • 1篇章永乐
  • 1篇贺桂梅
  • 1篇强世功

传媒

  • 6篇外国文学
  • 3篇艺术评论
  • 2篇开放时代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外国语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好莱坞的史诗年代:宗教史诗片与冷战意识形态
2008年
宗教史诗影片产生于战后好莱坞低迷时期,"黄金时代"的终结与电视的兴起刺激了美国电影寻找新的方向。宽银幕、立体声技术的应用,给史诗电影铺平了技术道路,冷战时期的宗教话语和麦卡锡主义,又让好莱坞在宗教题材上大做文章。宗教题材的电影史诗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主流类型,它既反映出美、苏对立的冷战意识形态,又表达了美国公众的集体政治无意识。
王炎
关键词:宽银幕电影叙事
理论话语与美国学界被引量:1
2011年
回溯美国批评界接受文学理论的路径,虽然时间晚于欧洲,但后现代批评理论一度如日中天。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洗礼,后现代对美国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给美国学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近十年美国理论界的微妙变化,是否预示着整个"后"理论的前景?它对中国学界反思"后学"有何借鉴?本文梳理美国文学界引进、"消化"理论的历史脉络,借此揭示后现代理论盛行的真正原因。
王炎
关键词:美国文学批评后现代理论人文传统资本全球化
《南京》——历史记忆与真实再现被引量:6
2008年
本文通过对《南京》与《南京大屠杀》两部电影文本的分析,探索再现历史与叙事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集体记忆可以通过电影画面产生的感官效果,实现"历史在场"般的现实感。还可以通过对真理的诉求,排除异质性叙述,进而垄断历史话语,宣称统一性的"真实"。同时,个人记忆也可以通过其主观情感和个性语言的阐释性,增加叙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而带来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王炎
关键词:个人记忆集体记忆
外国文学是什么?被引量:7
2015年
中国的外国文学被分配在两个学术机构下,一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国别文学。两种外国文学有何异同?中文学科下的外国文学与母语文学方法一致,同为继承与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只借他山之石为己所用,以认同性视点切入,属文学本体论。外语学科下的国别文学则以分析对象国文学为圭臬,视角是对象性的,间接服务于对象国研究。不同的学术诉求决定两种外国文学不属同一学科。
王炎
关键词: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魔山》中的“永恒轮回”被引量:2
2007年
在对托马斯·曼的研究中,"永恒轮回"的时间观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小说《魔山》为这样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将曼的"永恒轮回"观与尼采以及海德格尔对"永恒轮回"的理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曼在存在论的维度上,颠覆了德国古典主义的"成长"(Bildung)时间叙事。
王炎
关键词:永恒轮回强力意志时间性
与田沁鑫导演对谈话剧十年被引量:4
2010年
2010年5月19日,应《艺术评论》杂志之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王炎、丁超和胡谱忠,与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做了一个对话式的访谈。围绕着田沁鑫2000到2010这十年来的创作与戏剧理念,讨论从话剧向中国社会与文化大环境扩展。访谈涉及话剧生态、戏剧形式与大众文化等诸多问题,从话剧场域折射出中国当代文化现状。
王炎丁超胡谱忠
关键词:田沁鑫话剧导演中国当代文化
底层的情感——奥古斯丁与古典精神的分野
2020年
学界长期对“西方古典主义”推崇备至,以其为思想与文化的巅峰,却忽视了另一重要的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希腊-罗马文明与犹太-基督教文明分属不同的源流,价值取向各异,文体分殊,在西方文明史中此消彼长,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了思想与文化的演进。本文选取一特殊的历史时刻——罗马城的陷落与古典传统的终结,以及一位卓越的人物圣奥古斯丁,他站在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上,为新确立的基督教辩护,针砭古典价值的虚妄。这是两个文明针锋相对之际,相左的文化立场、新与旧的价值对立、不同语言风格在这场论争中展现自身。回溯公元5世纪欧洲思想的分野,以期矫正厚此薄彼的弊端,反拨浪漫化古典的片面。
王炎
关键词:古典文明道成肉身
成长的终结?——解析福兰克·墨罗蒂的《世界的存在方式》被引量:6
2006年
起源于18世纪的成长教育小说,作为典型启蒙思想和现代性话语的文学产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形式危机。福兰克·墨罗蒂在2000年出版了一部成长教育小说的理论专著《世界的存在方式:欧洲文化中的成长教育小说》,试图找到成长叙事的危机根源,并解释成长教育小说的时间性叙事如何在现代主义浪潮中断裂。
王炎
关键词:时间性存在论
成长教育小说中的“未来”与“希望”
2005年
王炎
关键词:民间文学现实主义世界文学研究
命名政治——以色列地名与话语霸权被引量:7
2011年
从围绕以色列地名变迁展开的政治与文化博弈,揭示出地名虽然只是一种象征符号,但是通过它,不同的人对生活环境可以赋予不同的意义,地名从来不是客观的、自然的,它是共同体生活价值的载体。在犹太复国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框架内,以色列政府通过让国民不经意地阅读地标、地图,使复国与复兴犹太文化的意识形态印刻在地理标志上,并将其自然化。地标有意识形态的潜文本,不经意地阅读,就会将意识形态内化。本文将揭开地图、地标的潜文本,剖析地理文本背后的权力博弈。
王炎
关键词:地名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