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炎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退变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退变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压缩性
  • 1篇压缩性骨折
  • 1篇诱导大鼠
  • 1篇入路
  • 1篇退变椎间盘
  • 1篇椎体
  • 1篇椎体骨折
  • 1篇椎体压缩
  • 1篇椎体压缩性
  • 1篇椎体压缩性骨...
  • 1篇尾椎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衍生
  • 1篇疗效
  • 1篇疗效对比

机构

  • 3篇东南大学

作者

  • 3篇王炎
  • 2篇王琨
  • 2篇吴小涛
  • 1篇丁志勇
  • 1篇史法见
  • 1篇洪鑫
  • 1篇王运涛
  • 1篇赵晓龙
  • 1篇蔡峰
  • 1篇王斌
  • 1篇时睿
  • 1篇汪海滨
  • 1篇王锋

传媒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人正常和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分布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比较人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髓核中央区、髓核与纤维环交界区、纤维环外层、纤维环内层及软骨终板5个相邻部位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情况,探讨退变椎间盘SDF-1的表达在上述五个相邻部位是否具有差异。方法:获取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L4/5,病理证实为退变椎间盘组织),并纳入退变组;7例急性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椎间盘(L3/4)及3例脊柱侧凸患者的椎间盘(L2/3,病理证实为正常椎间盘组织),纳入正常组。HE染色观察两组椎间盘的组织学结构,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rt-PCR检测椎间盘髓核中央区、髓核与纤维环交界区、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外层及软骨终板5个部位的SDF-1表达情况及分布,并将退变椎间盘上述5个部位的SDF-1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与供者年龄、椎间盘Thompson分级作相关分析。结果:正常组的上述5个部位SDF-1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420.87±89.93、407.80±100.76、380.02±85.05、342.89±63.76、344.06±88.97;Western-blot灰度比值分别为0.08±0.03、0.08±0.05、0.07±0.04、0.05±0.03、0.05±0.02;rt-PCR灰度比值分别为0.22±0.06、0.22±0.05、0.20±0.04、0.20±0.04、0.20±0.04。退变组上述5个部位SDF-1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7355.13±2271.74、5959.58±2436.23、5397.49±3044.80、1605.44±825.31、361.91±104.22;Western-blot灰度比值分别为0.55±0.29、0.52±0.28、0.42±0.18、0.21±0.12、0.06±0.04;rtPCR灰度比值分别为0.75±0.30、0.71±0.26、0.55±0.22、0.36±0.17、0.22±0.13。退变椎间盘5个部位的SDF-1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SDF-1表达量髓核中央区>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外层>软骨终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核中央区和髓核与纤维环交界区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退变椎间盘上述5个部位的SDF-1表达与椎间盘Thompson分级、年龄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SDF-1广泛表达于退变和正常的椎间盘中,�
王琨王锋吴小涛洪鑫王运涛时睿蔡峰王炎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椎间盘退变
软骨素酶ABC诱导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 ABC)诱导SD大鼠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稳定性及可行性。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天组和30天组,每组40只,取浓度为0.25 unit/m L Ch ABC 0.1 m L,注入(coccygeal vertebrae,Co7/8)椎间盘作为造模组,(coccygeal vertebrae,Co6/7)近端椎间盘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第7天、第30天行尾椎7.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取标本行HE染色,阿尔新蓝染色,马森三色染色及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 MRI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第30天,对照组Co6/7椎间盘T2信号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而造模组Co7/8椎间盘T2信号强度均明显降低,Co7/8与Co6/7椎间盘T2信号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时间点Co7/8椎间盘T2信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和第30天,HE染色,阿尔新蓝染色,马森三色染色提示Co7/8椎间盘均出现明显退变,Co7/8椎间盘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免疫组织化学积分光密度值均较Co6/7椎间盘显著降低(P<0.05)。结论软骨酶素ABC诱导构建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重复性好的建模方法。
王炎王琨吴小涛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单双侧穿刺入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比较单、双侧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确诊并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单号次序入院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均为48例。对照组采用双侧PKP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单侧PKP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骨质疏松对症治疗。对比两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体重、骨折部位等,观察并记录手术起始时间、术中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数、透视次数等相关数据,分析两种入路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及骨折部位等入院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椎体前缘、中间高度及Cobb角测量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上述总体观察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上述各数据的比较仍无明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记录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42.2±10.3)min、(18.6±5.4)次、(4.5±0.5)m L,观察组依次为(68.8±12.5)min,(48.9±6.2)次,(6.1±0.6)m L,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数为6例,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双侧穿刺入路相比,单侧穿刺入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取得相同疗效的情况下简便有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斌汪海滨史法见赵晓龙丁志勇王炎
关键词: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成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