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健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科技厅年度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神经损伤
  • 2篇坐骨
  • 2篇坐骨神经
  • 2篇坐骨神经损伤
  • 2篇细胞生成素
  • 2篇红细胞生成
  • 2篇红细胞生成素
  • 2篇促红细胞生成...
  • 2篇大鼠坐骨神经
  • 2篇大鼠坐骨神经...
  • 1篇电信号
  • 1篇凋亡
  • 1篇胸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腰痛
  • 1篇腰椎

机构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6篇陈健
  • 2篇张辉
  • 2篇尹宗生
  • 2篇张刚
  • 1篇冯小军
  • 1篇赵凯
  • 1篇黄大可
  • 1篇刘玲玲
  • 1篇胡勇
  • 1篇兰崴
  • 1篇唐巍
  • 1篇常俊
  • 1篇李梦醒
  • 1篇王伟
  • 1篇江炎
  • 1篇钟林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颈胸部CT联合纤维喉镜检测指标对ABI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指导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颈胸部CT联合纤维喉镜检测指标对获得性脑损伤(ABI)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年至2023年5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的ABI后气管切开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颈胸部CT联合纤维喉镜检查,分析上气道通畅性、肺部感染及纤维喉镜评估指标对拔管成功与否的影响。结果拔管成功率为68.57%(24/35)。根据拔管情况将受试者分为拔管组(n=24)及未拔管组(n=11)。拔管组的气管切开时间为153(125,284)d,而未拔管组为411(359,7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组气道狭窄率为20.83%(5/24),未拔管组气道狭窄率为36.36%(4/11),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χ^(2)=8.26,P<0.05)。拔管组反复感染率为4.17(1/24),未拔管组为36.36%(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组咽喉部水肿发生率25.00%(6/24)低于未拔管组的36.36%(4/11),声带活动异常率12.50%(3/24)低于未拔管组的36.36%(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狭窄、肺部感染、咽喉部水肿、声带活动异常发生率对ABI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具有指导价值。
饶先亮陈健赵凯陈龙
关键词:拔管纤维喉镜
体外冲击波治疗盘源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取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DLB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2例。给予A组常规疗法;B组在A组的基础上增加ESWT干预。治疗15 d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磁共振成像髓核T2弛豫时间值的变化。治疗3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复发情况、VAS评分和ODI指数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髓核T2值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B组治疗后3个月的VAS评分较治疗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ESWT干预,可明显改善DLBP患者疼痛症状,还可以使退变椎间盘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张刚童明月冯小军陈健江炎杜小文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盘源性下腰痛T2弛豫时间
针康法调控Ang/Tie-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对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
2023年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研究在不同时间节段、不同干预方法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神经功能恢复与血管新生的情况差异,并探讨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康复组、针康组。采用Zea 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电针组、针康组于术后4 h即给予电针百会、风府、心俞、内关,每日1次,共治疗14 d。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4 h即给予康复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4 d。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神经损害严重程度(mNSS),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周围组织Ang-1、Tie-2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3、7、14 d的mNSS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侧脑组织Ang-1、Tie-2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CD34阳性细胞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康复组术后4h m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7、14d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1),针康组mNSS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1);大鼠缺血侧脑组织Ang-1、Tie-2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0.01,P<0.05);三组CD34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1)。(3)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干预4h、3d时mN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7d、14d评分低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5或P<0.01);Ang-1、Tie-2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P<0.01);CD34阳性细胞表达高于其余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4)电针组与康复组相比,Ang-1mRNA的表达于干预7d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3d、14d时电针组低于康复组(P<0.05);CD34阳性表达量于3d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7d、14d时康复组高于电针组有差异(P<0.05或P<0.01)。结论
童明月兰崴李梦醒陈健唐巍
关键词:ANG-1TIE-2血管新生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36只,制备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EPO组、神经生长因子(NGF)组和生理盐水(NS)组。3组分别腹腔注射EPO、NGF和NS。术后第7、14天对每组大鼠进行一般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5背根神经节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术后第7、14天,EPO组Bcl-2的表达高于NS组(P<0.05,P<0.01),与NG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PO组Bax的表达低于NS组(P<0.01),与NGF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PO可能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陈健尹宗生张辉胡勇王伟钟林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
影像学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腰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病因[1~3]。IDD在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最佳,当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时,椎间盘修复的可能性极低[2、4]。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对IDD早期进行检测和定量评估[4~6]。在一些关于IDD再生修复治疗的新手段的临床研究中,多以患者的疼痛改善、椎旁肌肉肌电信号、椎间盘高度、髓核视觉信号改变等作为疗效评估指标[2、7]。这些指标无法直接定量反映退变椎间盘内细胞外基质的增减,难以准确客观地说明退变椎间盘的再生修复情况。
张刚陈健常俊陈洁刘玲玲张忠正李兆龙
关键词:退变椎间盘腰椎间盘退变早期干预治疗再生修复细胞外基质肌电信号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雌性SD大鼠36只,制备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EPO组、神经生长因子(NGF)组和生理盐水(NS)组.EPO组、NGF组和NS组分别于术后立即及每日腹腔注射FPO、NGF和NS.术后7、14 d,HE染色光镜下观察L5背根神经节细胞形态变化;应用RT-PCR检测损伤近、远端坐骨神经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以TUNEL法检测L5背根神经节细胞凋亡.结果 术后7、14 d,EPO组近、远端坐骨神经IL-6mRNA表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远端坐骨神经IL-6 mRNA表达低于N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EPO组近、远端坐骨神经TNF-α mRNA表达低于NS组和N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EPO组远端坐骨神经TNF-α mRNA表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EPO组凋亡细胞数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4 d,EPO组凋亡细胞数低于NG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可能通过减少致炎因子IL-6和TNF-α释放,减轻炎性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陈健尹宗生张辉黄大可
关键词:坐骨神经细胞凋亡炎性促红细胞生成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