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对外伤性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选取部分病例在血肿最厚层面采用颅骨钻孔,置12~14号硅胶管入血肿腔,并用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射后引流,观察疗效并加以总结。结果 3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术前、术后硬膜外血肿量经配对t检验,t=17.8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GCS评分采用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血肿量与GCS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0.065,P=0.753,无统计学相关关系;术后血肿量与GCS评分采用Spearm an相关分析,r=0.148,P=0.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把握硬膜外血肿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颅骨钻孔结合尿激酶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手段。
- 孙涛苏贺先马骏李健
-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颅骨钻孔尿激酶
-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力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GVEC)在胶质瘤瘤细胞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磁珠分离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answell研究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结果将内皮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同培养后能显著增加其迁徙和侵袭能力,并能增加MMP-2,9蛋白的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与胶质瘤浸润的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增加MMP-2,9蛋白的表达提高浸润的能力。
- 韩易苏贺先马骏李健孙涛
-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
- VHL综合征1例报告被引量:1
- 2011年
- VonHippel—Lindau(VHL)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早于1904年VonHippel及1927年Lindau对此病有相关描述。VHL患者可以并发多脏器肿瘤,以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肾、胰腺肿瘤和嗜铬细胞瘤等较为常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 苏贺先李健马骏孙涛
- 关键词:血管瘤VHL基因
- 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21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1例颅咽管瘤患者分别采用经额下终板入路10例,右侧额下入路9例,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正常生活13例,生活自理6例,效果不佳2例。16例随访0.5~3年未见肿瘤复发,视力、视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失访5例。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结构和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是影响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 李健苏贺先张少军马骏孙辉赵永轩韩易
- 关键词:颅咽管瘤肿瘤切除显微外科手术
- 前颅底-筛窦入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
- 2008年
- 目的探讨前颅底-筛窦入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院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间收治的10例斜坡区硬膜外脊索瘤病人均采用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0例肿瘤均达到镜下基本全切,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例术后第7天出现脑脊液漏,重新手术修补成功。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及长期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均恢复良好。结论经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对合适的病例可以做到彻底切除肿瘤,取得满意的效果。
- 姜之全于振国张少军苏贺先娄飞云马骏
- 关键词:前颅底筛窦斜坡肿瘤
- 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暂时性瘫痪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12月手术治疗的96例功能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暂时性瘫痪诊断标准,分为暂时性瘫痪组(n=31)和非暂时性瘫痪组(n=65),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术前瘤周水肿、术前癫痫、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术中切开窦壁、术中回流静脉损伤等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r=14.943,P=0.000)、术前瘤周水肿(r=4.435,P=0.049)、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r=5.248,P=0.028)、术中切开窦壁(r=5.773,P=0.026)以及术中回流静脉损伤(x2=11.441,P=0.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显示年龄(OR=8.709,P=0.028)、术中回流静脉损伤(0R=16.242,P=0.012)、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OR=0.053,P=0.025)为术后暂时性瘫痪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年龄和术中回流静脉损伤是术后暂时性瘫痪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上矢状窦完全被肿瘤侵犯闭塞是其保护因素。
- 徐德才李健赵永轩马骏刘后银苏贺先
- 关键词:脑膜瘤
- 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 2013年
- 目的:为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TPA)提供显微解剖及临床研究。方法: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汉族成人尸体头颅湿标本15具共30侧,模拟TPA操作步骤进行显微解剖研究。选择临床上适当病例应用TPA显微切除斜坡区占位性病变5例。结果:头颅解剖上以外耳道后上棘为基点,测量其至横-乙状窦转角前缘的距离为(13.78±2.72)mm,至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为(17.82±1.22)mm,至三叉神经压迹距离为(47.33±3.11)mm,至弓状隆起距离为(12.18±1.14)mm,至内耳门后缘的距离为(31.10±1.28)mm,至岩尖的距离为(49.11±2.41)mm;以横-乙状窦转角前缘为基点,测量其至后半规管最后部距离为(14.73±2.74)mm,至三叉神经压迹距离为(59.14±2.01)mm,至弓状隆起距离为(8.25±2.67)mm,至内耳门后缘距离为(36.48±2.73)mm,至岩尖的距离为(60.03±3.66)mm;小脑被牵离岩骨面的最大距离为(13.88±1.04)mm。临床共切除斜坡占位性病变5例,其中1例患者术前有面瘫,术后面瘫加重,另4例患者手术治疗后不适症状消失,且无并发症。结论:利用颞骨岩部体表标记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指导手术操作;TPA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
- 杨铁牛苏贺先马骏李健赵永轩孙涛
- 关键词:颞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切除术
- 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岩斜区肿瘤3种不同入路优缺点,探讨选择手术入路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选择入路,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21例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种,从肿瘤性质、生长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操作难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选择手术入路时如何依据这些因素对3种入路进行选择,观察依据这些因素指导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效果,分析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对保护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效果的作用。结果本组21例,全切16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神经鞘瘤6例,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12例。术后1例为乙状窦前入路,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治疗无效死亡;5例出现患侧滑车神经损伤,有复视;6例周围面神经瘫痪;1例出现颞叶脑内血肿,经过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正常出院;3例出现运动性失语,经治疗后,渐好转;3例出现手术区皮下积液并有反复低热,给予留置腰大池治疗,无临床症状出院,1~2月随访,体温正常,积液消失。5例肿瘤残留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未有复发。结论手术入路所经过的解剖结构不同,暴露范围分别有侧重点,术前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入路,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周围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 赵永轩苏贺先马骏李健
- 关键词:岩斜区肿瘤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 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23例临床分析
- 2015年
-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23例临床资料,其中16例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7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结果:手术效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8例(78.3%),中残1例(4.3%),重残2例(8.7%),死亡2例(8.7%)。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复查CT动脉血管成像未见夹闭不全或误夹血管。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翼点入路及眶上锁孔入路术中均能清楚暴露瘤颈,是较佳的治疗方法。
- 李健赵永轩孙涛马骏张少军
- 关键词:动脉瘤显微手术
- 转铁蛋白受体基因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转铁蛋白受体基因(TfR)对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将转铁蛋白受体基因神经干细胞(TfR-NSCs)和正常神经干细胞加入神经干细胞分化液分化7 d后,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分化及分别计算两种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分化率;CCK-8法检测其细胞在1 d、2 d、3 d时的A值来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转铁蛋白受体基因神经干细胞和正常神经干细胞均可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且二者分化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未受抑制(P>0.05)。结论转铁蛋白受体基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未受明显影响,为下一步转铁蛋白受体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的应用提供支持。
- 张业森李健马骏苏贺先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转铁蛋白受体转基因增殖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