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健

作品数:25 被引量:115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坏死
  • 7篇激素性
  • 6篇血管
  • 6篇头坏死
  • 6篇骨头
  • 6篇骨头坏死
  • 6篇股骨
  • 6篇股骨头
  • 6篇股骨头坏死
  • 5篇激素
  • 5篇脊柱
  • 4篇股骨头缺血
  • 4篇关节
  • 4篇关节炎
  • 3篇腰椎
  • 3篇缺血坏死
  • 3篇膝关节
  • 3篇激素性股骨头...
  • 3篇激素性股骨头...
  • 3篇骨坏死

机构

  • 21篇内蒙古医学院...
  • 6篇北京大学
  • 3篇内蒙古医学院
  • 3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作者

  • 25篇黄健
  • 8篇刘万林
  • 7篇霍洪军
  • 7篇杨学军
  • 6篇王冉东
  • 5篇白剑强
  • 5篇姜军
  • 5篇肖宇龙
  • 5篇吴一民
  • 5篇邢文华
  • 4篇关振鹏
  • 4篇吕厚山
  • 4篇郭文通
  • 3篇白锐
  • 3篇李文琪
  • 3篇苏秀兰
  • 3篇冯卫
  • 3篇白志刚
  • 3篇郝廷
  • 3篇托娅

传媒

  • 6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内蒙古医学院...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骨与关节损伤...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激素影响下动静脉的不同改变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受激素影响动、静脉的变化,比较两者变化的差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中国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15只为模型组,静脉内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及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B组:15只单纯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C组:10只为正常对照组。取支配股骨头血运的主要血管(旋股内侧动脉、股静脉)及股骨头,制成标本。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进行观察检测。结果: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B/PDGF-α+β表达分别为0.4341+0.0397、0.3505+0.0407,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VEGFmRNA表达分别为0.2550+0.0297、0.2061+0.0371。分别比较A组动、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B/PDGF-α+β及VEGFmRNA的表达,采用组间t检验,静脉血管内膜层中PDGF-A+B/PDGF-α+β及VEGFmRNA的表达与之在动脉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1;t=3.25,P<0.01);B、C组则不存在上述统计学结果。结论:激素导致PDGF生理活性相对下降以及VEGFmRNA转录下调在静脉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过程中对静脉的损害较之动脉的损害更为严重。
冯卫刘万林苏秀兰郝廷白志刚黄健吴一民托娅白锐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液流变学研究及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通过马血清、激素联合作用于实验家兔,研究激素与血液黏稠度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究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新西兰白兔60只,体重2.6~3.5kg,随机分成4组。A组:20只。经耳缘静脉单纯注射马血清,剂量为10ml/(kg·次)^-1,共2次,间隔3周。B组:15只。连续3d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5mg/(kg·d)^-1,C组:20只。先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次)^-1,共2次,间隔2周。第2次注射马血清后2周,连续3日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5mg/(kg·d)^-1。D组:5只,单纯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次)^-1,方法同C组。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2、3、5、7周处死取材。标本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在用药的不同时期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在马血清和激素协同作用的C组中,股骨头内小动脉损害严重,血栓形成广泛,共有74%标本发生骨坏死。而单用马血清或激素的A、B两组中。可见轻度骨内小动脉损害及骨髓内脂肪堆积,仅有28%、20%发生骨坏死。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C组血液呈高黏滞状态,表现为全血黏稠度、血浆黏稠度、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在血管炎基础上应用激素促进了血液高黏、高凝状态,加重了微血管损伤,在小动脉断裂、栓塞、出血的基础上导致骨组织缺血性坏死。
黄健郭文通刘万林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激素血液流变学
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治疗脊柱侧凸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评价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三维矫正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应用椎弓根螺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 ,最上达T2 椎弓根水平 ,采用撑开、加压和旋转的方法对脊柱进行矫正 ,治疗 17例脊柱侧凸患者。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7个月 ,术中椎弓根螺钉一次植入成功率为 96 % ,术中及术后未出现脊髓功能障碍 ,术后Cobb角为 5°~ 38° ,平均矫正率 73 0 6 %。矢状面后凸角度 (T1~ 12 ) 5°~ 4 1°(平均 2 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角度丢失率≤ 6 % ,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根据三维矫正原理设计的适合国人不同年龄脊柱结构的中华长城椎弓根系统 ,具备三维矫形能力 ,操作方便 ,用椎弓根钉连接矫形棒和脊柱 。
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黄健邢文华白剑强王冉东
关键词:脊柱侧凸内固定器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2000年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 :1 986~ 1 997年采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8例 ,其中外伤 5例 ,跟骨骨髓炎 2例 ,冻伤 1例。切取皮瓣面积 3 0cm× 3 0cm~ 5 0cm× 7 0cm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治愈率 1 0 0 % ;结论 :足底非负重区组织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不仅功能良好而且外形美观。除具有“同源性”外 ,更具有耐磨 ,耐压 ,承重 ,不滚动的特点 ,较其它转移组织有绝对优势。
云才黄健吴一民刘浩江张平平李力
关键词:足跟部皮肤缺损
指掌侧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探讨指掌侧固有深静脉是否存在,指掌侧浅、深静脉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只新鲜尸体手,用环氧树脂混合溶液作为填充剂,灌注后制成动、静脉分色手血管铸型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血管外径.结果 指掌侧固有深静脉分布不恒定,在30条手指血管神经束中发现3条,指掌侧固有深静脉起自手指中节,在血管束内伴随指动脉而行,在指根部注入指掌侧总静脉,在手指近节其外径为(0.21±0.03)mm.指掌侧浅静脉位置恒定,位于指掌侧真皮下层,起始于指端,向近端上行,在远侧指间关节处汇聚成2-4条较粗大的纵向静脉干,逐渐向指掌侧中线的两侧分布,形成两条静脉主干,其在中节的外径为(0.64±0.12)mm,在近节的外径为(0.78±0.10)mm.静脉干继续上行至指蹼处形成指蹼静脉并转向背侧,注入手背侧浅静脉网.指掌侧浅静脉管径较粗,但细于指背静脉,其与指背静脉外径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指掌侧固有深静脉存在,但在总体中分布不恒定,属于一种退化现象,不能作为断指再植中的常规吻合静脉,指背静脉是断指再植中的主要吻合静脉.指掌侧浅静脉具有吻合价值.在断指再植中吻合指背静脉的同时,吻合指掌侧浅静脉以便使再植指的血液流动通畅,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吴一民李力刘浩江云才李文琪黄健
关键词:深静脉指掌侧浅静脉吻合静脉应用解剖学
全文增补中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退行性变性腰椎病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膝关节屈曲矫正度的变化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有或不伴有退行性变性腰椎病变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度的测量,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诊治策略。方法:于2002-01/2003-12选择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9例213个膝关节,所有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除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常规拍摄站立位膝关节正侧位X摄线片及腰椎MR确诊。根据术前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3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5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4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随访62例患者,分成单膝置换组25例和双膝置换组37例,比较两组间术后膝屈曲矫正度及两组自身手术前后腰椎前凸度变化。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3个月(6~30个月)。①129例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及功能评分:3组间手术前后关节HSS评分和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单膝置换组和双膝置换组术后膝关节屈曲矫正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膝置换组手术后腰椎前凸度高于手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9.25±2.42)°,(41.19±2.15)°,P<0.05],而单膝置换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出现腰椎症状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术后腰椎症状加重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无症状腰椎管狭窄组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有症状腰椎管狭窄组2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11个月行腰椎管减压术。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退行性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成功的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腰椎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不排除因腰椎病变再行腰
黄健吕厚山白楚杰姜军关振鹏
关键词:椎管狭窄腰椎
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被引量:6
2007年
本文回顾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文献,综述了原发性骨性关节炎的滑膜病理改变,免疫学机制(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在原发性骨性关节炎中作用),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免疫学发病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杨人军姜军黄健
关键词: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免疫学
膝关节封闭试验在膝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封闭试验在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55 ̄78岁,平均71.5岁。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膝关节屈曲60°~90°,平行胫骨平台上方经髌腱内侧或外侧穿刺,吸出关节内积液,注入质量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10ml加得宝松1ml行封闭治疗。膝关节封闭后1h、1d、2d、1周采用问卷调查,分别记录下肢症状改变情况。膝关节封闭前及封闭后1周记录关节疼痛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率。封闭后1周复诊,综合评估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封闭后,膝关节周围疼痛明显缓解21例(疼痛缓解率75.6% ̄100%),中度缓解8例(疼痛缓解率51.3% ̄73.5%),轻度缓解和未缓解3例(疼痛缓解率0% ̄34%)。综合评估后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2例,腰椎手术3例,未手术7例。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封闭试验灵敏度为86%。结论对膝骨关节炎合并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膝关节内封闭试验可以明确引起关节症状的真正来源,判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并为手术顺序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
黄健吕厚山林剑浩关振鹏姜军
关键词:膝关节腰椎封闭疗法
三柱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合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脊柱前、中、后三柱截骨的方法,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压迫症17例,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7例;神经根压迫症5例。术中解除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致压因素,同时进行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22例均获得有效减压,后凸角矫正率平均57.8%。术后脊髓功能2例A级(Frankel分级)无恢复,3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5例D级均恢复至E级,5例神经根压迫症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术后4~6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结论:脊柱三柱截骨手术可以同期行脊髓或神经根减压、减张、脊柱矫形和截骨间隙植骨融合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脊柱后凸并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较好的方法。
霍洪军肖宇龙杨学军黄健邢文华王冉东白剑强
关键词:手术治疗脊柱后凸并发症脊髓压迫症神经根压迫症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推广应用与临床研究
王宏宇张瑞岩罗建方李国华赵红薇刘挨师刘天虎刘金波洪永强黄健杨德业张承敏
该项目属于内科心血管专业(专业代码:320241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血管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和周围血管病等)已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头号杀手”,而其病理生理基础为供应上述重要器官的血...
关键词:
关键词:血管性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