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沪宁

作品数:28 被引量:40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小麦
  • 8篇玉米
  • 8篇水分
  • 8篇夏玉米
  • 7篇农田
  • 6篇冬小麦
  • 6篇农业
  • 4篇生态
  • 4篇土壤
  • 4篇气候
  • 4篇胁迫
  • 3篇玉米农田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胁迫
  • 3篇通量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农业持续
  • 3篇夏玉米农田
  • 3篇利用率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地...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重庆市气象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作者

  • 28篇于沪宁
  • 7篇杨晓光
  • 5篇刘昌明
  • 3篇张永强
  • 3篇沈彦俊
  • 3篇江爱良
  • 2篇刘苏峡
  • 2篇刘萱
  • 2篇孙宏勇
  • 2篇莫兴国
  • 2篇刘海隆
  • 1篇邓根云
  • 1篇王宏
  • 1篇谢贤群
  • 1篇魏淑秋
  • 1篇郑大玮
  • 1篇李文杰
  • 1篇毛学森
  • 1篇刘中丽
  • 1篇李俊

传媒

  • 6篇生态农业研究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地理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地理学与国土...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Acta B...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3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5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5
  • 3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业气象学的前沿性问题被引量:4
2000年
农业气象学在生产潜力理论、干旱区气候和小气候、灾害等方面的研究曾深入到当时前沿性研究领域而产生了相当影响。现代科学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持续生产力、水分胁迫、灾害预警与对策、界面水热传输、精细农业等方面热点,其中不乏农业小气候、作物气象学所研究的问题。农业气象学不能满足于重复的跟踪性工作,必须投入前沿性领域重视原创性研究,从实验升华到“唯象理论”。
于沪宁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
夏玉米农田SPAC系统水分传输势能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5
2003年
试验测定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SPAC系统不同界面的水势,并计算水流传输阻力结果表明,大气水势和叶水势均呈明显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大气水势日变幅最大,土壤水势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日变化较平缓。夏玉米植株由下部至上部呈逐渐降低的水势梯度,水流在SPAC系统传输过程中不同界面间存在明显的水势梯度和较大的阻力,从叶片至大气的阻力远大于由土壤至叶片的传输阻力,证明从叶片至大气阻力对限制与调节作物水分散失强度和数量具有关键作用。
杨晓光刘海隆于沪宁
关键词:夏玉米叶水势水流阻力水势
栾城气候资源对夏玉米生产影响的统计学分析被引量:1
1981年
近年来,人们日益广泛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揭示气候要素波动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均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为获得农业气候环境信息的可靠数据,以分析作物与气候资源的适应性,我们在农业气候资源考察中采用了事件和数值相关,回归积分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河北省栾城县夏播玉米产量与气候要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魏淑秋于沪宁
关键词:夏玉米产量气候资源降水平均最高气温
植物群体近冠层大气CO_2浓度梯度的监测技术被引量:2
1989年
植被群体近冠层上大气的CO_2浓度梯度是植物群体光合消耗大气CO_2的一个表现。若运用微气象学的空气动力学方法准确测出近冠层上相距一定高度间的CO_2浓度差,配以相同高度的风速、温度差,便可既不损伤植物。
刘萱于沪宁
关键词:植物群体CO2浓度大气监测
土壤水分对夏玉米农田CO_2通量和群体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18
1999年
利用 C O2 分析系统,配合波文比装置,在夏玉米全生育期连续测定农田冠层瞬时 C O2 浓度差及农田小气候特征量,并计算了农田冠层瞬时 C O2 通量密度、潜热通量和群体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群体光饱和点位移是受土壤水分影响的一个辐射能量范围,充沛的太阳辐射能量只有充足水分条件的耦合,才能发挥生产力效益;群体水分利用率与0~60 cm 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率呈负相关,土壤相对含水率在303% ~80% 范围内,水分利用率随相对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
杨晓光于沪宁
关键词:夏玉米土壤水分
试论地理科学与持续发展被引量:5
1997年
本文简述二十世纪以前传统地理学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论及研究内涵、领域的演化。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仅扩展了研究领域,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之进展。现代地理学逐渐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经历着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过程,这种既有学科综合,又有学科分化的趋势,适应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地理学的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能力,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地理科学体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21世纪无疑地将为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研究重心。在第三次科学大综合浪潮推动下,改革传统的地理学结构,构建地理科学的新体系与方法论,对其科学价值与功能进行新审视,在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进取与开拓,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科学力量。
于沪宁
关键词:地理科学
农田N_2O通量测定方法分析被引量:13
2002年
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波文比 /能量平衡法及密闭箱法结合气相色谱分析对农田N2 O通量进行了测定。在夏天和秋天观测前的 1~ 2周 ,148和 10 9kgNhm-2 肥料被分别施入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实验表明 :空气动力学法与波文比 /能量平衡法测定的N2 O通量在冬小麦田较为接近 ,在夏玉米田则相差较大。夏玉米冠层上方温湿梯度的细微变化可导致能量平衡法计算的N2 O通量发生较大离散 ,从而与空气动力学法的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观测期间 ,微气象法和密闭箱法测定的农田N2 O日平均通量在夏玉米田分别为 18± 37和 8± 5ngNm-2 ·s-1;在冬小麦田分别为 43± 2 1和 6± 1ngNm-2 ·s-1。微气象法测定的农田N2 O通量高于密闭箱法的观测值 ,由此推测作物冠层可释放N2O ,其机制可能是土壤中生成的N2 O被作物的蒸腾液流输送到大气中。微气象法和密闭箱法测定的N2 O通量间的差异在冬小麦田大于夏玉米田 ,表明冬小麦释放N2 O的量大于夏玉米。这可能是冬小麦根系分布较夏玉米深的缘故。采用密闭箱法观测时 ,箱内气温发生变化 ,半小时内最高可增加10℃ ,因地温变化小 ,其对土壤中N2 O的生成并无显著影响。由于密闭箱法观测忽略或低估了植物释放的N2 O ,且箱内的边界层阻力可能高于箱外 ,其测定的地表N2 O通量偏小。
李俊于沪宁于强谢贤群
关键词:N2O通量冬小麦夏玉米一氧化二氮
冬小麦能量平衡及蒸散分配的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34
1997年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冬小麦生态系统辐射收支、热量平衡以及蒸散在冠层蒸腾和土壤蒸发之间的分配特征。结果发现,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系统截获的太阳短波辐射随小麦的生长而变,它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初期为0.8左右,尔后随叶面积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孕穗期最小,约为0.75,之后,随叶片枯黄、麦穗的成长又上升,最后可达0.86。净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例,可分成如下3个阶段:拔节期比值较低,约为0.45;孕穗抽穗期约为0.5;灌浆期比值最大,约0.57。随着叶面积指数(LAI)的增加,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之比,由返青初期的0.13迅速下降,直至较为稳定的0.06。潜热通量消耗净辐射的大部分,且随LAI的增加而增大。从返青到乳熟的58天内(4月1日~5月28日),麦田总蒸散量约为250mm,其中土壤蒸发量约为50mm,冠层蒸腾约为200mm,分别占总蒸散量的20%和80%。
莫兴国刘苏峡于沪宁刘昌明
关键词:能量平衡土壤蒸发冬小麦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1
1997年
1996年4月~6月在华北平原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测定冬小麦田蒸散和CO2通量,求取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湿度较低时,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L型或U型日变化,其变化范围在-0.0194~0.6414;日较差范围在0.1138~0.632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早晨最高且变化迅速,白天较低且变化平缓。土壤湿度较高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范围在-0.0157~0.1381;日较差范围在0.0616~0.1537,其日变化不明显。从冬小麦拔节期到灌浆期,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变化较大,其范围在0.0110~0.0532,日较差变化范围在0.0616~0.6321,二者均于5月中旬达到最高,之后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和日较差的季节变化明显受土壤水分影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白天平均值与0cm~60cm的有效土壤水分呈负相关,达到0.05显著水平;与0cm~20cm和0cm~10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无明显相关关系。冬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饱和差呈极显著负相关,达到0.01显著水平。土壤湿度较低时二者呈幂相关关系;土壤湿度较高时二者呈线性相关,且相关系数比土壤湿度低时高。在低土壤含水量下,冬?
李俊于沪宁刘苏峡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水分水分利用率环境影响因素
夏玉米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
1999年
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利用 CO2 分析系统连续测定冠层上方 0 .5m和 2 .0 m高度的瞬时 CO2 浓度差 ,配合波文比装置同步测定总辐射、净辐射、温、湿度等农田小气候特征量 ,并计算了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太阳总辐射、净辐射、CO2 浓度差、空气饱和差等环境因素以不同机制及过程影响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与 0~ 60 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呈负相关 ,土壤相对含水量在 30 .3%~ 80 %范围内 ,水分利用效率随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生产实际中 ,通过秸秆覆盖、喷灌等措施降低蒸腾驱动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利用人工栽培措施促进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 ,可在不增加用水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杨晓光沈彦俊于沪宁
关键词:夏玉米影响因素土壤水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