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汉明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 2篇英文
  • 2篇玉米
  • 2篇瘟病
  • 2篇文化因素
  • 2篇民族
  • 2篇间作
  • 1篇单基因
  • 1篇单基因系
  • 1篇稻瘟病菌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多样性
  • 1篇性状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气孔
  • 1篇植株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生态

机构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4篇大理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李成云
  • 7篇何汉明
  • 5篇朱有勇
  • 4篇冯建孟
  • 2篇吴晗
  • 2篇杨磊
  • 2篇刘林
  • 2篇谢勇
  • 2篇杨静
  • 1篇周惠萍
  • 1篇赵立华
  • 1篇高东
  • 1篇梁艳丽
  • 1篇范黎明
  • 1篇何霞红
  • 1篇李进斌
  • 1篇房辉
  • 1篇赵丽华

传媒

  • 3篇Journa...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玉米净作和间作植株间光强的时空分布(英文)被引量:7
2012年
作物多样性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危害,显著增加产量,但其中的机理尚不清楚。太阳辐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试验研究了玉米净作(A)及玉米/大豆2:2(B,2行玉米2行大豆)和2:4(C,2行玉米4行大豆)两种间作模式下,玉米冠层内太阳辐射强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样性种植可在不同高度上对玉米植株间的受光强度和受光时间产生明显影响。在玉米穗期,相比净作,在30cm高度上,B和C模式下光强都超过了2倍,在70cm高度上,光强超过10倍。花粒期,在110、160和210cm位置上,相比净作,B和C模式下光强分别提高了5倍、2倍和12%,而且随着测量高度的下降,间作模式下光强下降较为缓慢。从第7–18叶,相比净作,各叶位间作模式下光强平均增加2倍,而且日有效辐射时间平均提高了5小时。此外,玉米的一些生物学性状,如千粒重、每株产量和穗位叶叶面积等也表现出间作B和C模式都显著高于净作。因此,间作提高了玉米的受光强度和有效辐射时间,是改善玉米生物学性状的重要因子。
何汉明杨磊赵丽华吴晗范黎明谢勇朱有勇李成云
关键词:间作玉米光强持续时间生物学性状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及其与生态、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生态和文化因素对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分布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稻作品种的空间分布数据库,探讨了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及其与生态、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这可能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特有的稻作文化有关。对滇南多样性分布中心而言,傣族和哈尼族的稻作文化起着重要影响;对滇西南多样性分布中心而言,起重要影响的稻作文化主要来自傣族,景颇族和拉祜族;而对滇东南分布中心而言,苗族、瑶族和壮族的稻作文化则起着相对更为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促进了稻作品种的选育,同时,丰富的稻作品种也有利于稻作文化的保存和延续。
冯建孟何汉明高东李成云
关键词:生态因子文化因素
云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地理分布(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了解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及分布,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合理利用持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及在多样性种植系统中抗性基因的组合的策略。本文对在云南省11个地(州)采集的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及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持有20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对供试的467个稻瘟病菌株的致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在云南省10个地(州)的出现频率差异不显著,而无毒基因在西双纳版纳的出现频率与其它10个地(州)的出现频率之间差异显著;无毒基因Avr-Pi9、Avr-Piz 和 Avr-Pizt 在11个地(州)的稻瘟病菌中出现频率最高,它们的平均检出率在80%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组成和分布对于水稻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持比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更重要。通过无毒基因的平均出现频率,可将无毒基因划分为4个类群,不同类群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差异显著,而同一类群中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性基因的评价及稻瘟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用的信息。
李进斌杨静刘林何汉明何霞红朱有勇李成云
关键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单基因系地理分布
水稻遗传多样性栽培控制稻瘟病的灰色评价被引量:11
2010年
作物的遗传多样性间栽模式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病害发生过程是一个多因子互作的不确定性的灰色系统,本文利用水稻间栽模式下的8个田间生态指标,根据灰色理论和方法对各生态指标与糯稻冠层孢子捕捉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和权重的分析,并对不同混栽模式下的上述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糯稻冠层稻瘟病孢子捕捉数与田间风速和湿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大,其次温度,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灰色关联度最小。此外,随着糯稻和杂交稻行比的增加,反映间作生态系统抑制或降低病害发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递增趋势。由于灰色系统理论具备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不具有的处理贫信息和非正态分布等不确定性数据的优势,因此,本研究结果具有相对较高的可信度。
何汉明房辉周惠萍谢勇刘林冯建孟李成云朱有勇
关键词:间栽稻瘟病生态指标灰色关联分析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气孔及光合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气孔是植物进行气体、水分交换与代谢,响应环境条件,包括病菌侵染的重要通道,其大小、密度和分布既受到遗传的控制,也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为了研究玉米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叶片气孔的影响,笔者采用改良刮制法对玉米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器长度、宽度和密度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与净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植株上部、中部和下部叶片的气孔密度较净作显著降低,而气孔器长度较净作显著增加;植株中、下部叶片的气孔器宽度也较净作显著增加,植株上、中、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较净作显著增大。这些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气孔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而且气孔这些特征的变化是有利于提高产量、减少叶斑病发生的。
杨磊吴晗赵立华梁艳丽何汉明杨静李成云
关键词:玉米光合速率间作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
关键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
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云南地区5285份稻种资源信息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从南到北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密切相关;不同民族文化和稻作文化背景下的人口对传统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
关键词:民族人口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