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冷亮

作品数:26 被引量:204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雷达
  • 7篇降水
  • 6篇多普勒
  • 6篇天气雷达
  • 4篇廓线
  • 3篇多普勒雷达
  • 3篇多普勒天气
  • 3篇多普勒天气雷...
  • 3篇雷暴
  • 3篇风廓线
  • 3篇暴雨
  • 2篇雨期
  • 2篇日变
  • 2篇日变化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强对流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强降水
  • 2篇网络

机构

  • 23篇中国气象局
  • 7篇湖北省气象局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湖北省防雷中...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台
  • 1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奥克兰大学

作者

  • 26篇冷亮
  • 11篇肖艳姣
  • 8篇王珏
  • 6篇黄兴友
  • 4篇付志康
  • 4篇王斌
  • 4篇徐桂荣
  • 3篇吴涛
  • 3篇苟阿宁
  • 3篇王志斌
  • 2篇王晓芳
  • 2篇孙伟
  • 2篇吴翠红
  • 2篇李红莉
  • 2篇万蓉
  • 2篇孙京
  • 2篇万霞
  • 2篇李艳芳
  • 2篇杜牧云
  • 1篇黄铃光

传媒

  • 6篇暴雨灾害
  • 4篇气象
  • 3篇气象科技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信息化研究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雷达参量的湖北地闪预警方法及效果检验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闪预警的最佳因子,尤以REF_(-15℃)、REF_(-20℃)和REF_(-z25℃)表现最佳,REF_(-10℃)效果次之,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雷电指示意义较小,根据不同因子贡献不同给与了不等权重分配,并通过雷电样本阈值分布规律,采用动态权重系数进行细化,实现了地闪未来1 h的临近落区预报。利用每6 min滚动预报未来1 h(6 min间隔)的临近预报结果和实况进行1 km网格点对点综合评分,30 min击中率(POD)可达50%以上,临界成功指数(CSI)为30%左右,POD和CSI随预报时效缓慢降低。通过个例预报检验,发现该预报方法在大范围雷暴天气预报评分较高,而局地对流的预报评分偏低。该研究说明基于雷达参量的模糊逻辑地闪预警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可用于湖北雷电短时临近自动预报预警及决策服务。
苟阿宁苟阿宁吴翠红冷亮冷亮朱传林韩芳蓉
关键词:地闪模糊逻辑
“谭美”倒槽影响汉口两次短时强降雨对比分析
我国台风倒槽强降水受到关注[1-7];在强天气监测分析中,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等资料也获得较为广泛应用[8-11]。2013年8月下旬"潭美"台风登陆福建,后经江南、华南西部偏西行[12]。与文献[13-15]一致,小...
张端禹徐桂荣徐明周志敏冷亮
关键词:弱冷空气
文献传递
毫米波测云雷达THI退速度模糊方法应用效果检验
空气垂直运动在云的形成、发展以及维持过程中不可或缺,它不仅决定了水凝物的凝结、蒸发等过程,还影响云内水凝物相态的分布~[1]。分析空气垂直运动与中小尺度云的发生及演变之间的关系,可优化各种尺度模式中云的形成及维持机制的参...
万霞徐桂荣王斌肖艳姣冷亮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
文献传递
湖北地区一次雷暴云电荷结构和放电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引入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以及放电参数化方案,对湖北宜昌2014年6月19日一次闪电过程中雷暴云电荷结构和放电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当云内粒子增多、增大,大部分霰粒子逐渐降落到中低层,上部正电荷区减小,底部正电荷堆范围开始扩大,中部负电荷区和底部正电荷区成为主要的起电区域,这种底部正电荷区较厚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不利于地闪的产生。在粒子带电分析中,霰与冰晶粒子携带的电荷量均大于云滴,说明霰与冰晶之间非感应碰撞是云中主要的起电过程。虽然云滴的电荷量较小,但霰与云滴之间感应碰撞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电荷结构的分布,发现底部正电荷堆的垂直分布高度与霰粒子、云滴的电荷浓度的分布有关,且霰与云滴电荷浓度的累积区与底部正电荷堆相一致。
孙京柴健冷亮苟阿宁
关键词:雷暴云数值模拟电荷结构
基于地面分钟雨量数据的湖北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基于湖北省地面加密自动站2010—2015年的分钟雨量数据,利用滑动累积的小时雨量识别短时强降水事件,对比分析了鄂东南、鄂东北、武汉、江汉平原、鄂西北和鄂西南等六个预报区域的短时强降水日数、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年均日数有明显的局地特征,强降水中心主要集中在鄂东南、鄂东北、武汉、鄂西南等区域;月变化呈显著单峰型特征,峰值在7月。(2)短时强降水的频次分布也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从月变化上看,江汉平原、鄂东南呈双月峰值分布(6月和7月),武汉和鄂东北地区的主峰在7月、次峰在6月,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的主峰在7月、次峰在8月;从日变化上看,鄂西北(04时和19时,北京时,下同)、鄂西南(01时和17时)、鄂东北(08时和16时)、鄂东南(07时和16时)呈双峰分布,江汉平原呈单峰分布(07时),武汉呈多峰分布(07—14时)。(3)极端短时强降水阈值范围为53~124.8 mm,具有夜发性特征,峰值在午后15时到凌晨01时,空间分布较为零散,相对而言,武汉地区观测到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最大,鄂西南和鄂西北最小。
冷亮周伶俐肖艳姣王珏吴栋桥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加密自动站
2021年5月武汉两次对流性大风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对流性大风是强风暴最常产生的天气现象,致灾严重,预报难度大。2021年5月10日和14日,湖北武汉先后发生了雷暴大风和龙卷天气过程(以下简称“5.10”大风和“5.14”龙卷)。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和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这2次过程的环境条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和雷达衍生参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发生在具有高不稳定能量、强垂直风切变和低抬升凝结高度的环境中,地面都有多支气流形成的辐合区,但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能量螺旋度、强天气指数等强对流物理参量值有显著差异;(2)两次对流性大风的产生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不同,“5.10”大风主要由中层干冷空气和降水粒子相变发动强下沉气流产生雷暴大风,并在地面形成冷性雷暴高压。由多个对流单体合并的对流带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在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低层大风核,而对流带前侧相对孤立的单体产生的强下沉气流表现为低层径向辐散特征;“5.14”龙卷由超级单体产生,具有钩状回波、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等特征;(3)两次过程发生前垂直风速差和风暴相对螺旋度的变化差异显著,表明了两次过程环境气流的变化不同,这样的变化是否适用两种天气的识别还需要对大量个例进行统计分析。
王珏肖艳姣冷亮付志康管振宇
双偏振天气雷达精细化探测技术对2021年两个龙卷风暴识别能力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为强对流风暴和龙卷的识别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持,新一代天气雷达实施双偏振升级后其基数据分辨率为1.0°×250 m(当前分辨率)。为了测试进一步提高数据分辨率的可行性,杭州和深圳竹子林双偏振雷达将数据分辨率提高到0.5°×62.5 m/125 m(精细分辨率)开展精细化探测技术试验。该文以2个龙卷天气过程为例,分析了径向速度数据质量,对比分析了两种分辨率下的龙卷风暴回波特征和多个雷达特征量以及TVS识别结果。结果表明:(1)精细分辨率的径向速度(特别是参差PRT模式径向速度)中存在一些非速度模糊奇异值,增加了识别虚假TVS的可能性;(2)精细分辨率雷达回波能更好地描述龙卷风暴特征;(3)精细分辨率的中气旋中心位置与龙卷灾害路径更加一致,Zmax、VIL、SHI和中气旋旋转速度、方位切变等雷达特征量大多大于当前分辨率的,TVS识别次数也多于当前分辨率的。因此,在不考虑径向速度质量的情况下,相比当前分辨率探测,精细分辨率探测更有利于龙卷风暴的识别。
肖艳姣王珏王志斌冷亮
关键词:天气雷达
一次雷暴前后大气折射率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测量试验及结果被引量:10
2011年
由温度、气压和水汽压决定的大气折射率会影响天气雷达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目标回波的相位。因此,通过测量目标回波相位的变化能够算出大气折射率的变化,进而得到水汽信息,为研究局地对流天气和水汽平流提供资料。本文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反演大气折射率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江苏省气象台的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反演了一次雷暴过程前后的大气折射率,表明了雷达探测大气折射率的可靠性。这项工作有望为研究水汽变化和天气过程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也可以为数值模式提供水汽场辅助数据,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兴友孙伟葛文忠王凌震冷亮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折射率
新一代气象雷达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3
2012年
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是目前监测短时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设备之一,为方便分析和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提高现有多普勒雷达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能力,文章设计开发基于谷歌地球二次开发接口(Google Earth API)的新一代气象雷达产品显示系统软件。该显示系统不仅能实时全方位地浏览雷达产品,而且具有丰富的三维空间信息,为天气预警和预报提供有效的支持,为新一代气象雷达产品显示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黄铃光黄兴友杜文婷冷亮
关键词:多普勒气象雷达VISUALC++
SWAN系统中QPE产品的应用评估被引量:4
2015年
"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在我国气象预报业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其中雷达定量降水估算QPE算法(RASIM方法)的技术与特点,选取湖北省6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在2012年探测的暴雨天气过程资料,系统性评估了SWAN系统中QPE产品实用性,初步分析了产生估算误差的原因。评估表明:整体而言该方法在湖北省使用效果较好,平均绝对误差率小于30%;探测距离的增加对S波段雷达QPE精度影响不大;各雷达对30mm以上降水的估算平均绝对误差率较小,但估算结果较实况偏弱,随着雨量(雨强)增大,低估的比例也增大。就单部雷达而言,宜昌雷达估算降水误差最大,武汉雷达受附近建筑遮挡影响次之,恩施雷达估算降水误差最小。
王珏冷亮吴涛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