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兴松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兵器科学与技...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2篇电机
  • 2篇永磁
  • 2篇自动控制
  • 2篇自动控制技术
  • 2篇控制技术
  • 2篇控制器
  • 2篇控制器设计
  • 1篇电动机
  • 1篇电机驱动
  • 1篇电气控制
  • 1篇电气控制器
  • 1篇电子技术
  • 1篇动力学模型
  • 1篇旋转变压器
  • 1篇永磁同步
  • 1篇永磁同步电机
  • 1篇永磁直流
  • 1篇有限元
  • 1篇直线电动机
  • 1篇直线驱动

机构

  • 6篇西北机电工程...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刘兴松
  • 3篇史国清
  • 2篇忽麦玲
  • 2篇张光辉
  • 1篇杨执中
  • 1篇秦幸妮
  • 1篇边党伟
  • 1篇王坤东
  • 1篇巫亚强
  • 1篇卫平
  • 1篇李红丽
  • 1篇裴杉杉
  • 1篇华晗伟
  • 1篇陈阳

传媒

  • 4篇火炮发射与控...
  • 1篇微特电机
  • 1篇化工自动化及...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鲁棒最优控制器的应用研究
2009年
针对伺服系统的特点,及其所受到外部干扰和参数摄动等不确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一种鲁棒最优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传统控制结构的改进,利用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最优控制器,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利用鲁棒控制理论设计鲁棒控制器,实现对外部干扰和参数摄动等不确定性等因素的抑制。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法既满足伺服系统的跟随特性,又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刘兴松史国清华晗伟裴杉杉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最优控制鲁棒控制仿真
永磁同步电机旋变测角技术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中,针对系统需要实时检测输出的角度位置信息的特点,利用旋转变压器和AD2S83设计了旋变测角系统。在分析旋转变压器和AD2S83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了把角度位置信息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系统所需的数字信号。实际调试表明,该旋变测角系统工作性能稳定,满足系统精度要求。
陈阳张光辉刘兴松史国清
关键词:电子技术永磁同步电机旋转变压器测角系统
圆柱型平板线圈永磁直流直线电动机
2014年
提出了一种圆柱型平板线圈永磁直流直线电动机的结构,对磁体、气隙、线圈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加工出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与分析。驱动器尺寸控制在Φ6mm×10.5 mm下。矩形平板线圈的对边分别处于两个极性相反的气隙磁场之中,气隙磁场位于两块拱形截面永磁块之间,通过外筒、端盖导磁体的磁路闭合。在电磁有限元分析软件Maxwell 9.0中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了气隙磁场。对加工出的样机测试了推力输出,结果表明该微小型永磁直线电动机平均推力可达0.6 N,适宜于应用在特殊受限空间环境中。
刘兴松王坤东
关键词:永磁直线驱动器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二次型最优控制器设计被引量:1
2007年
传统伺服系统的控制方法复杂,响应速度慢,而外部干扰对系统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降低系统的跟踪精度。通过分析伺服系统结构,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利用最小值原理设计二次型性能指标下的最优控制器,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优,且提高系统快速响应性,实现在最短时间内跟踪目标的目的;同时,针对外部干扰的影响,应用干扰观测原理设计干扰观测器,以减小或消除外部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法既满足伺服系统的跟随特性,又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刘兴松巫亚强史国清忽麦玲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干扰观测器
双电机驱动伺服系统的建模与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火炮伺服系统传动链存在传动齿隙,齿隙是影响火炮伺服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小齿隙对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现代火炮开始采用双电机驱动方案,为采取电消隙方法消除齿隙影响奠定了基础。通过分析双电机驱动的火炮伺服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采用机理建模和仿真方法,建立了含齿隙的双电机驱动炮塔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双电机驱动火炮伺服系统的动态结构图;采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与实际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反映实际系统的基本特性。
忽麦玲张光辉卫平刘兴松
关键词:齿隙双电机伺服系统动力学模型
基于软PLC的电气控制器设计被引量:9
2014年
针对以传统PLC为核心设计的控制器存在的电路和控制方式复杂的问题,选用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易在线修改、易调试操作,具有CAN通信模块的新型软PLC作为电气控制器的控制核心,实现对外部信号的采集、转换、控制,达到了对系统精确控制的目的。实践表明,以软PLC为核心的电气控制器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电气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为其他控制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应用依据。
刘兴松杨执中边党伟秦幸妮李红丽
关键词:电气控制器软PLCCAN总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