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飞荣

作品数:31 被引量:204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135”重点学科科研基金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4篇血管
  • 4篇X线
  • 3篇动脉
  • 3篇腰椎
  • 3篇影像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急性
  • 3篇骨折
  • 3篇灌注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胸椎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性
  • 2篇造影
  • 2篇脂肪
  • 2篇摄片
  • 2篇体层摄影

机构

  • 29篇苏州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昆山市第一人...
  • 1篇东海县人民医...
  • 1篇昆山市中医院
  • 1篇无锡市妇幼保...
  • 1篇无锡市人民医...
  • 1篇盐城市第三人...
  • 1篇常熟市中医院
  • 1篇苏州市吴江区...
  • 1篇苏州朗润医疗...

作者

  • 29篇姚飞荣
  • 6篇胡春洪
  • 5篇杨惠林
  • 3篇唐天驷
  • 3篇王希明
  • 3篇李勇刚
  • 3篇朱静芬
  • 3篇滕跃
  • 2篇徐耀增
  • 2篇朱晓黎
  • 2篇张志明
  • 2篇董天华
  • 2篇金敏敏
  • 2篇张帅
  • 2篇胡粟
  • 2篇袁峰
  • 2篇沈健
  • 2篇牛国旗
  • 2篇王根林
  • 2篇马伟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苏州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胸部影像特点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搜集7例经临床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胸部影像表现。发病初期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7例)和咳嗽(4例)。结果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初期(〈3d)5例表现为局限于肺段或肺叶分布的磨玻璃影或实变灶,其中3例不跨越叶间裂,4例内有明显的空气支气管征;进展期(3~6d)病变迅速发展至两肺,呈多发或弥漫分布(7例),此期死亡4例;余3例患者中2例吸收期(7~15d)病灶部分吸收后显示为条索状、网格状及蜂窝状影。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影像表现为肺段或肺叶性渗出性病变,并迅速进展为两肺弥漫分布,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掌握病情变化。
胡粟胡春洪周小飞姚飞荣方向明胡晓云王建良李国华屠建春陈玲赵卫峰
关键词:禽流感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3例去分化型软骨肉瘤的CT、MRI表现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总结去分化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去分化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例均行CT检查,均可见钙化;2例尚示絮状成骨样改变,其中1例表现为骨内骨化的肿块与环形钙化的软组织肿块相毗邻。所有患者均示骨皮质穿破,2例可见骨膜反应,1例可见软组织肿块。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均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1例示高低信号分界清晰。增强后,1例同时可见周围强化及结节状强化,另1例呈不规则强化。结论去分化型软骨肉瘤影像学上的双态表现是其典型征象,发现该征象可提示诊断。
姚飞荣吴玉锦刘雨蒙陈铟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CT门静脉成像用于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CT门静脉成像(CTPV)用于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PH)的价值。方法纳入267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PH患者,分析其治疗前CTPV资料,观察肝内有无肿瘤、肝静脉与门静脉的相对空间位置、门静脉通畅度,曲张静脉分型、程度及有无异常分流道等。结果在267例中,23例合并肝脏肿瘤,79例存在门静脉血栓,1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分叉部、左支、右支裸露者占比分别为13.11%(35/267)、5.62%(15/267)及2.25%(6/267),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2.83±9.56)mm,前后距离为(28.23±10.06)mm。术前增强CT及CTPV显示227例胃左静脉曲张、111例胃后/胃短静脉曲张及72例自发性门体静脉分流,其与术中DSA的一致率分别为98.24%(223/227)、85.59%(95/111)及100%(72/72)。264例TIPS成功(264/267,98.88%),对其中58例采用辅助手段穿刺门静脉成功。结论CTPV对于指导实施TIPS治疗PH具有重要价值。
张子晨黄金涛沈健姚飞荣赵梓乐李婉慈仲斌演张帅朱晓黎
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醒后脑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对比,评估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指导下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醒后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多模式CT检查,采用Mistar软件重建CT灌注成像(CTP)图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组织窗"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比较醒后脑卒中和非醒后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预后和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235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45例,非醒后脑卒中190例。与非醒后脑卒中组比较,醒后脑卒中组患者有高血压史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者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153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3例,非醒后脑卒中130例。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于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直接取栓或桥接取栓治疗的82例患者中,醒后脑卒中22例,非醒后脑卒中60例。非醒后脑卒中和醒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相比,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同样是有效且安全的。
张娴娴蔡秀英王辉刘一之姚飞荣侍海存方琪
关键词:CT灌注成像再灌注治疗
全身DWI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初诊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DWI检查的ADC值变化特征及其与R-ISS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全身DWI检查的初诊症状性MM患者148例的资料,另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比较正常对照、DWI-和DWI+组3组人群的ADC值差异,并进一步研究MM患者的ADC值与R-ISS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DWI+组患者的浆细胞百分比高于DWI-组。DWI+组患者的椎骨、胸骨、肋骨、上肢带骨、下肢带骨ADC值高于DWI-和正常对照组,DWI-组各部位ADC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R-ISSⅢ期患者的胸骨、肋骨、上肢带骨ADC值高于临床R-ISSⅠ和Ⅱ期患者的ADC值,而R-ISSⅠ期和Ⅱ期患者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R-ISS分期Ⅰ-Ⅲ期患者的其他骨部位如椎骨、下肢带骨ADC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MM患者DWI+和高肿瘤浸润有关。DWI+组ADC值高于DWI-组,DWI-患者骨质ADC值仍高于正常者,且ADC值与R-ISS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谢妍惠友友姚飞荣胡春洪颜灵芝吴德沛傅琤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迭代算法对不同BMI患者双源CT腹部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改善的研究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算法对不同BMI值患者腹部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的改善程度。材料和方法 将294例腹部增强扫描患者根据随机原则按扫描管电压的高低和BMI指数分成四组:A组(120KV扫描、标准体重)、B组(100KV扫描、...
姚飞荣胡春洪
关键词:腹部低剂量图像质量
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评估CT辐射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方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其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DNA的损伤情况,并探索γ-H2AX作为低剂量X线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将4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按扫描前的心率分为两组:大螺距组18例,心率<70次/分,螺距3.4,FLASH序列,前瞻性心电门控;小螺距组22例,心率≥70次/分,螺距0.20~0.33,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均采用智能CARE-kV结合CARE Dose4D调节技术自动选取最优管电压及管电流。于CT检查前及检查后30min每例患者抽取静脉血4mL,采用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情况(γ-H2AX荧光点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记为R_(焦点/细胞))。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BMI及CT检查前后R_(焦点/细胞)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检查前后R_(焦点/细胞)差值(△R)和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DLP与△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体质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组的CTDIvol、DLP和ED值分别为(12.29±1.68)mGy、(100.28±30.60)mGy·cm和(1.41±0.43)mSv,3个指标的均值明显低于小螺距组[分别为(39.11±10.75)mGy、(537.27±152.74)mGy·cm和(7.52±2.14)mSv],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CT检查前、后的R_(焦点/细胞)分别为(0.137±0.036)和(0.244±0.072),CT检查后检查者淋巴细胞内DSBs数量明显增多(t=10.294,P=0.000)。大螺距组和小螺距组的△R分别为(0.058±0.034)和(0.148±0.058),小螺距组高于大螺距组(U=27.50,P=0.000)。仅小螺距组的DLP与△R之间存在等级线性相关关系(r=0.781,P=0.000)。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电离辐射引起的DSBs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而两组图像质量均�
朱静芬滕跃王畅姚飞荣李勇刚张妤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辐射量DNA损伤Γ-H2AX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A侧支等级与CTP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4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血管造影(CTA)侧支等级与CT灌注成像(CTP)显示的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量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搜集血管闭塞部位为大脑中脑动脉(MCA)M1/M2段和/或颈内动脉(ICA)、且在发病12 h内完成一站式多模态CT成像的患者75例。在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将侧支循环分为0~3级。在CTP图像上,分别以相对脑血流量(rCBF)<30%或脑血流量达峰时间(Tmax)> 10 s、> 12 s或14 s作为标准划定梗死核心,以Tmax> 6 s界定低灌注区域,错配率为缺血半暗带面积与梗死核心面积的比值。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侧支等级与梗死核心面积或错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侧支循环分级将75例患者分为四组,四组不同侧支等级患者间的梗死核心面积和错配率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侧支等级与rCBF <30%定义的梗死核心面积之间的相关性(r=-0.785,P<0.05)优于Tmax>10 s、>12 s或>14 s定义的梗死核心,由rCBF <30%作为梗死核心的错配率与侧支等级的相关性最佳(r=0.897,P<0.05)。结论侧支循环良好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小的梗死核心面积和较高的错配率。由rCBF <30%定义的梗死核心面积和由rCBF <30%和Tmax> 6 s定义的错配率与CTA侧支等级的相关性更好。
夏倩倩王希明张征宇姚飞荣王辉方琪胡春洪
关键词:CT灌注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技术规范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16层螺旋进入临床使用后,CT技师开始尝试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但时间分辨率较低,检查成功率也较低,图像清晰度不够,随着64层螺旋CT应用于临床,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使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随着科技的发展,128层、256层、320层的宽体探测器CT及双源螺旋CT的应用,气悬浮技术和磁悬浮技术的应用使门架系统旋转速度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质量和成功率显著提升,图像质量也有明显改善,现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规范总结如下。
吕发金姚飞荣
关键词: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CT血管成像
上下颈椎序列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对上下颈椎序列进行测量,探讨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方法 CR机上Pacscout软件测量颈椎曲线深度、Oc-C1角、C1-C2 角、C2 -C7角及C1-C7角。颈椎曲线深度<7mm定为颈椎曲度异常,排除颈椎创伤、畸形,共10 9例;≥7mm为颈椎曲度正常,曲度正常组排除颈椎创伤、畸形及颈椎病症状,共4 1例。采用SAS6 .12软件统计包分别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及各角度之间的Person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C2 -C7角、C1-C7角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C1-C2 角、Oc -C1角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颈椎曲度异常组C1-C2 角与C2 -C7角呈负相关,其直线回归关系为Y =2 7.2 0 0 6 4 5 - 0 .2 2 5 5 6 2X(r =- 0 .32 348,P =0 .0 391)。结论 颈椎序列主要是通过C2 -C7角的变化而变化,颈椎曲度异常时C1-C2 与C2 -C7角度呈负相关,寰枢椎固定融合手术时应注意寰枢椎角度的变化情况.
袁峰杨惠林张志明郭开今姚飞荣
关键词:下颈椎颈椎曲度异常颈椎创伤组间差寰枢椎正常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