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娄岙菲

作品数:18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教育
  • 3篇教育史
  • 3篇兼容并包
  • 3篇北大
  • 2篇学生自治
  • 2篇中国教育
  • 2篇中国教育史
  • 2篇社会
  • 2篇校长
  • 2篇辞职
  • 1篇大学校长
  • 1篇道尔
  • 1篇道尔顿
  • 1篇道尔顿制
  • 1篇新教
  • 1篇新教育
  • 1篇新式学堂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学潮

机构

  • 14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娄岙菲
  • 1篇于述胜
  • 1篇包丹丹
  • 1篇李涛

传媒

  • 7篇教育学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教育研究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基础教育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许仕廉与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实践
2018年
具有教会背景的燕京大学,是在中国较早系统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学校之一。首位中国籍系主任许仕廉接任之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加快推进学科中国化,一方面表现在承继了由步济时开创的注重社会调查的学科传统,同时也得益于许仕廉对社会学系应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责任的判断。燕京大学清河试验区的筹备和办理过程正是社会学中国化努力的实际体现。
娄岙菲李涛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调查
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与“暗”——以1926年《新教育评论》论战为中心
2021年
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后盛极而衰只有三四年时间,即便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访华并大肆宣传亦未能阻挡其颓势。此时在依然热衷于宣传道尔顿制的《新教育评论》杂志上,清华大学教授邱椿与北京大学教授兼任艺文中学校长高仁山等实践者,就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过程等展开论战。先行研究大多只看到论战表面的意气之争,并未予以关注。实际上论战背后表现出的“暗流”正可以说明教育界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风气转移。双方论战所聚焦的“方法”与“资格”展现的是教育学走向学院化历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同取向的张力;高仁山获得较多支持者,主要因其强调调查实验契合了当时教育学转向科学化的潮流;双方论战本有学术意义却应者寥寥,是因教育界部分足以主导舆论之精英,关注焦点逐渐分化,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聚焦。
娄岙菲
关键词:道尔顿制中华教育改进社
抗战前的北平师范大学乡村教育实验区被引量:2
2015年
以往有关乡村教育实验与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大多只注意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实践,实际上,由近代中国大学创办的乡村实验区也在当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北平师范大学创办的京郊温泉乡村教育实验区,依托大学独特的学术气质与办学优势,为改变乡村社会的面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设立乡村师范班,立足于培养乡村师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乡村民众教育,将北师大传统与抗战前后的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其历史经验对于理解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有着重要意义。
娄岙菲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历史记忆视角下的北大校长蔡元培,1917-1949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大部分研究,如蔡元培在北大革新的背景、具体过程及后世影响等,学界都已有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蔡元培已被视为近代以来中国大学校长的典范。   以今日的后见之明...
娄岙菲
关键词:历史记忆办学条件
大夏大学与民众教育——以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6年
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大学开始广泛参与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实验。以往对大学所办教育实验的讨论多集中于教会大学,而对国立、私立等其他性质大学所办教育实验区的讨论尚不充分。位于上海的私立大夏大学将参与实验作为学校的民族复兴教育方针,立足于学校周边社区民众实际生产生活,积极创办起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等实验机构,对改善周边民众生存状态和社区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前后相继的实验过程中,大夏大学与周边社区互为依托,互动频繁,同时其间主导者从马宗荣到邰爽秋的变化,显示出学者的流动及其学术观念流变对办理实验区的深刻影响。这也是其所办教育实验区的特别之处。
娄岙菲
关键词:民众教育乡村教育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蔡元培与北大的合离
2018年
提起蔡元培,人们耳熟能详的恐怕便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经历。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新旧各派汇聚于“兼容并包”的理念之下,许多青年学子也因受到“蔡先生”和“北大精神”的感召,竞相投考。那时的蔡元培校长成为引领学界的精神领袖,重塑风气,酿成潮流,一举开创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胡适语)。
娄岙菲
关键词:北大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学校长精神领袖
“五四”后学生自治与校园学潮被引量:5
2013年
"五四"之后,学生自治得到极大鼓吹,各地学校普遍设立学生自治会,但因从基本涵义到实际运作规则、方式等根本性问题,均难以达成一致,在实际运作中反而成为挑起学潮的重要诱因之一。学生自治施行不久便有"失败"的说法传出,部分学生因权利的滥用而将校园内矛盾激化,酿成学潮,甚至不乏以激进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案例出现。学生表达不满方式的变化,既折射出了"五四"后学生群体在师生关系层面的反传统倾向,同时也是其整体走向激进化的重要表现。
娄岙菲
关键词:学生自治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严修、张伯苓与南开中学被引量:2
2013年
肇建于严氏家塾的南开中学是南开教育发轫的基础。其创立者严修是清末民初在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维新派人物之一。他秉承一切从实处去做的理念,创办了南开学校,并与张伯苓一起,逐步使南开中学变成了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在此基础上,张伯苓又提出建立由小学到大学的南开教育体系,以保证南开精神能够贯彻如一。张伯苓在三育并举训练方针的基础上,提炼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并以"公能"训练完成其塑造南开精神,育才救国的教育理想。
娄岙菲
关键词:严修张伯苓教育家办学
权威重塑与派系博弈:章士钊与北京教育界被引量:1
2020年
自章士钊兼任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起,开始推行整顿教育计划,学界对此毁誉参半。“五七”事件后学生借机表达不满,学风不靖更激发其调整的决心。章士钊专任教育总长后,希望能够通过解决女师大风潮以重塑教育部权威;与此同时,教育界具有党派背景的政治力量纷纷登场,亦想借此机会实现掌控教育界的目的。教育与政治互为影响,女师大风潮对于192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界带有转折意义,是日后一系列更激烈冲突的相对温和的预演。
娄岙菲
关键词:章士钊派系
再论杨荫榆与女师大风潮被引量:1
2015年
杨荫榆与女师大风潮一直能受到特别的关注,与鲁迅本身的影响力有关。以往对此的考察,无论是对事件的描述还是评价,大都只站在鲁迅的立场,而未给杨荫榆一方以同等的发言机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要的是回到历史过程中去,更多考虑到人性本身的多面和复杂性。杨荫榆无论在学识、资历、经验都可称得上是担任女校校长的绝佳人选。风潮开始后,杨与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对决,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在开除包括许广平在内的六名自治会干事之后,鲁迅等多位教师才站出来公开支持学生,并将杨塑造为不学无术、反动落后的形象,女师大风潮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焦点。杨为了化解风潮,采取了相对决绝的方式,甚至带领军警入校执行封校命令,使学生一方变为主动,杨最终被迫辞职。
娄岙菲
关键词:杨荫榆学生自治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