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任之

作品数:38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3篇现象学
  • 18篇舍勒
  • 10篇哲学
  • 9篇伦理
  • 9篇伦理学
  • 7篇胡塞尔
  • 6篇人格
  • 4篇先天
  • 3篇质料
  • 2篇道德
  • 2篇意向性
  • 2篇哲学视域
  • 2篇秩序
  • 2篇苏格拉底
  • 2篇宗教
  • 2篇西方哲学
  • 2篇西学
  • 2篇西学东渐
  • 2篇现象学运动
  • 2篇跨文化

机构

  • 36篇中山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7篇张任之
  • 1篇王俊
  • 1篇朱承
  • 1篇邱鹤飞
  • 1篇郁欣
  • 1篇王正
  • 1篇倪梁康
  • 1篇陈少明
  • 1篇庞守兴

传媒

  • 4篇哲学研究
  • 4篇现代哲学
  • 3篇学术月刊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广西大学学报...
  • 2篇哲学动态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世界哲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研究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被引量:10
2007年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研究在其整个情感现象学研究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羞感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特征的个体的自身保护感受,它具有身体之羞与灵魂之羞这两种形式。作为一种意识行为,羞感不可能起源于后天的教育,而是人类经验结构中的本质要素。从身体羞感和灵魂羞感出发都可以生发出现象学的、先天的羞感伦理学,其先天性归根到底都源自于在羞感的本质现象学描述分析中被给予的身体羞感与灵魂羞感本身的先天性。
张任之
关键词:舍勒羞感现象学伦理学
现象学与家园学——汉斯·莱纳·塞普教授访谈录
2019年
汉斯·莱纳·塞普(Hans Rainer Sepp)教授任教于布拉格查理大学人文学院。1974年至1979年在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in München)学习哲学和德语语言文学。1982至1992年作为弗莱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t in Freiburg)胡塞尔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担任《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的合作编者。1991/1992年获取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布拉格查理大学人文学院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t Dresden)获得大学教授资格。
黄子明张任之
关键词:语言文学
“捍卫常识”:变革时代哲学的底线
2022年
从诞生之初哲学同“神话”争执对于宇宙与人世的解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家突出哲学与诗的争论,再到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之争,可以说,哲学始终在“对话”中发展着自身。近代思想发端于一种全然不同于神学的,对于神、人、自然这三者关系的哲学或科学的阐释。哲学与科学的联姻推动了近代思想的形塑。一方面,人们追求一种新的对 于宇宙与人世的观想,特别是对作为对象的自然的“认识”。
张任之
关键词:苏格拉底柏拉图中世纪
舍勒思想发展中的“谜”——兼评斯佩德《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被引量:3
2006年
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舍勒思想的发展中展现着三个“谜”:⑴为什么舍勒没有为他关于价值和人格的明察提供现象学的基础?⑵为什么舍勒在《形式主义》之后转向宗教、形而上学的研究,而未完成其伦理学?⑶为什么舍勒会从一神论的立场突然转向泛神论的立场?斯佩德的《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针对这三个谜,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体现了一种追寻舍勒思想发展的连贯性的努力。结合斯佩德的论述来分析这三个“谜”及其解决,并检讨之或补充之。
张任之
关键词:舍勒现象学伦理学
自身欺罔与价值欺罔——舍勒现象学论域中的“欺罔”问题
2011年
对"欺罔"("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现象学反省在舍勒整个现象学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与"自身被给予"相对,"欺罔"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被给予方式,"自身欺罔"或"价值欺罔"则意味着一种不恰当的"自身"或"价值"的被给予方式。舍勒对这一问题的现象学反思与其现象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密切相关,他的最终目的是在各个问题领域内的"去-欺罔"。舍勒对"自身欺罔"和"价值欺罔"的批评,构成其认识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现象学伦理学以及他对现代资本主义道德的现象学批判分析的基础。
张任之
关键词:舍勒现象学
现象学伦理学的基础:意向性感受被引量:2
2007年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意向感受"和"非意向感受"的思考,无论是在他后来的伦理学探讨中还是在舍勒的伦理学思想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将胡塞尔与舍勒的视域融合,可以发现,意向感受行为现象学不仅是舍勒现象学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基础,而且至少可以是胡塞尔第一个方向上的伦理学的建构基础。
张任之
关键词:现象学伦理学胡塞尔舍勒
论舍勒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被引量:1
2014年
在胡塞尔的影响下,舍勒发展了他自己的"本质直观"方法。他不仅接过了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方法,而且还给这个方法烙下本己的印记。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本质直观与"先天性"之本质关联的拓展上,也体现在他对"本质直观"相对于"感性直观"的"独立性"和"原初性"的凸显上,同时还体现在他通过"本质直观的功能化"的理论对本质直观方法的根本性发展上。最终,这种得到完整理解的"本质直观"理论构成了舍勒的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方法基础。
张任之
关键词:质料现象学舍勒
“人格”与“仁者”——跨文化哲学视域中的persona概念被引量:5
2019年
“人格”是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的核心概念,但也是思想史上最不清楚的概念之一。从西方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经验论、唯理论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人格”概念的意涵在“道德哲学(伦理学)”“存在论”和“认识论”这三个基本的维度上不断获得丰富。“人格”最初进入汉语思想界,首先得到关注的主要是其道德哲学或实践哲学的层面,这完全符合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基本实情,也符合于中国思想传统的大方向,即对实践维度的强调。当代出现的“仁者”这一译名就是将此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一个新尝试。总体来看,汉语学界对于“人格”本身的研究始终还是一项有待继续的任务。
张任之
关键词:人格仁者现象学
跨文化哲学视域中的人格概念
2020年
“人格”起源于拉丁语词persona,在其原本意义上就是指舞台上演员所带的“面具”。这个拉丁语词的词源并不确定,一种可能是来自personare,其基本字面意思是“声穿”或“声音传向……”。这个基本意思和“面具”的可能关联在于:演员透过“面具”而传出声音,或者声音穿过“面具”。
张任之
关键词:面具字面意思拉丁语演员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如何是现象学的?被引量:1
2019年
舍勒的现象学思想与其伦理学探究是紧密相连的,然而究竟如何理解其伦理学对于现象学方法的依赖,历来颇多争论。其中涉及三个相对较为集中的问题:首先,舍勒宣称其伦理学是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种伦理学是先天的吗,具有普遍性吗?其次,舍勒的伦理学思考中常常透显出或明或暗的基督宗教思想的背景,其伦理学究竟是现象学的,还是神学的?最后,舍勒的伦理学是在于康德伦理学的对勘中展开的,这一伦理学是如何反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的,又是如何发展康德的自律伦理学的?借此三个问题的探究,舍勒的'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可体现为两个部分:现象学的'元伦理学'和现象学的'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是基础,'规范伦理学'则是最终的归宿。
张任之
关键词:自律伦理学现象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