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敬亚平

作品数:17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6篇文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学术
  • 2篇丁玲研究
  • 2篇主编
  • 2篇教育
  • 1篇大学精神
  • 1篇读本
  • 1篇断章
  • 1篇学术评价
  • 1篇学术评价制度
  • 1篇学术性
  • 1篇学术自由
  • 1篇学者
  • 1篇学者化
  • 1篇演进
  • 1篇遮蔽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中国现代作家
  • 1篇人生况味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素质

机构

  • 11篇重庆教育学院
  • 3篇重庆第二师范...

作者

  • 14篇敬亚平
  • 1篇游曼
  • 1篇张向华
  • 1篇王奕

传媒

  • 7篇重庆教育学院...
  • 3篇重庆第二师范...
  • 2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作为著名编辑家的徐志摩——兼及中国现代作家中编辑家的认定问题被引量:1
2007年
报刊和图书的编辑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以编辑的身份介入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见证了"苏俄仇友问题大讨论"、鲁迅与陈西滢等的论争,编辑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体现,编辑张力得到了极大释放;他以编辑的身份介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新诗发展史,引领一个流派的兴起,与"新月派"同仁一道将新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诗人气质与编辑素质在其身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兼容。
敬亚平
关键词:编辑家
编辑岗位成才的路径选择及其多元拓展被引量:2
2012年
编辑的"学者化"和"专业化",是编辑岗位成才的传统路径和现实选择。在知识经济和全媒体时代,出版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对编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拓展编辑成才的多元路径,使编辑能够肩负起我们这个转型时代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敬亚平
萃取人文菁华 传承恒久价值——读丁永忠教授主编的《人文素质教育读本》
2010年
一 自人类有大学开始,关于大学精神的探索和论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众多论争又伴随着大学人文教育的变迁浮沉。远的不说,自近代以降,从英国纽曼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到德国洪堡的研究型大学理念中的“独立自由”精神。到我国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之“学术自由”;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到芝加哥大学的《名著阅读》,到本世纪我国大学逐渐开设的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课程;
敬亚平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萃取主编传承学术自由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版之谜——丁玲研究之一
2004年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红色经典”之一。这部作品问世 5 0多年来 ,其初版的情况 ,如书名、出版社、出版地、出版时间等 ,在一些研究资料或论著中至今仍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表述 ,使得这一“凝固”的史料显得扑朔迷离 ,很有辨析的必要 ;而其出版过程中的一波三折 ,以及所折射出来的丁玲与周扬之间的矛盾 。
敬亚平
关键词:初版
八十年前的一桩诗坛公案——关于朱湘退出《晨报副刊·诗镌》的原因被引量:3
2006年
朱湘是中国新诗史上独具一格的诗人。他本来是由徐志摩、闻一多领衔的《晨报副刊.诗镌》阵营的一员猛将,却在中途与徐、闻“翻脸”而宣布退出。个中原由,八十年来众说纷纭,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语境的变迁、热点的转移以及人们研究观念的不断变化。朱湘独特而怪异的个性所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他一时意气用事退出《诗镌》的主要原因。
敬亚平
丁玲文艺编辑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论略——丁玲研究之二被引量:2
2005年
丁玲的编辑生涯尽管跨越半个多世纪,但每一次主编报刊的时间却很短,就好比一根长线上缀着的几颗珍珠。无论是在风云激荡的30年代的上海,激情燃烧的40年代的延安,还是在百废待兴的50年代和改革开放的80年代的北京,丁玲都曾置身于中国文学编辑实践的最前沿,为中国革命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权威报刊的创办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丁玲主张报刊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不能“以人划线”,毕生致力于对青年作家和文学青年的培养和发现,勉力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办刊体制和方式———她的编辑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宝贵财富。
敬亚平
关键词:报刊办刊体制主编中国文学
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国学经典传承中体现出了古代国人的三大编辑智慧:堪称编辑学"元理论"的"述而不作"与"以述为作";展现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气度的"会通古今";肯下硬功夫的"分类编目"。这三大智慧有助于我们回归编辑的职业本位,拓展编辑学者化的路径,萃取电子信息时代海量书刊之精华传诸后世。
敬亚平
关键词:国学
“编辑学者化”首倡者考辨被引量:4
2011年
长期以来,"编辑学者化"的首倡者为林理明,其被提出的时间为1989年的观点在学界几成定论。经过文献梳理和考辨,我们认为最早撰文提出"编辑学者化"的应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胡光清,他发表的《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编辑走专家学者之路的较早的经验总结,而最早撰文提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是时任《苏州大学学报》编辑的王英志。
敬亚平
关键词:编辑学者化编辑出版
被时空遮蔽的声音和表情——徐志摩《关于女子——苏州女中讲稿》及其它被引量:1
2007年
徐志摩《关于女子——苏州女中讲稿》讲演的时间、地点在最近出版的相关论著和文集中出现讹误,反映了目前编辑出版现代作家作品集及相关论著存在的疏失。从辨析此次讲演的时间、地点切入,追溯被时空遮蔽的徐志摩讲演的声音和表情,我们发现在朋友中以风趣健谈著称的徐志摩其实不适合讲演。比较而言,徐志摩讲演的内容相对单一,涉及领域不广;采用“牛津的方式”,讲演程式化;讲稿文学性强,现场效果较差。但《关于女子——苏州女中讲稿》却令苏雪林印象深刻,探究个中缘由,可得出富有启迪的结论。
敬亚平
关键词:讲演遮蔽
诗意的人生向导——《自强不息新美如画——大学生的素质与奋斗》读后
2008年
罗盛举、翟小满同志所著的《自强不息新美如画——大学生的素质与奋斗》最近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罗著)。全书十五篇,几乎涉及大学生成长中的所有方面,并集纳了400多个案例,500多位古今中外的人物,这些案例和人物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佐证和精彩的演绎。初读之下,笔者便为书中沁出的浓浓的诗意所吸引。如果要打比方,那么罗著就像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位诗意的向导。它是对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诗意导向,是对青春之美、奋斗之美的诗意礼赞。
敬亚平
关键词:学术评价制度大学精神诗意美如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