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钊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颈椎
  • 3篇腰椎
  • 3篇手术
  • 3篇椎板
  • 3篇椎管
  • 3篇后路
  • 3篇成形术
  • 2篇一期手术
  • 2篇一期手术治疗
  • 2篇手术治疗
  • 2篇退变
  • 2篇曲度
  • 2篇椎板成形
  • 2篇椎板成形术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间盘
  • 2篇颈后
  • 2篇颈后路
  • 2篇颈椎曲度
  • 1篇单开门

机构

  • 11篇天津市人民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黄冈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方钊
  • 5篇孙天威
  • 5篇徐天同
  • 4篇张学利
  • 4篇田融
  • 3篇张黎龙
  • 3篇胡炜
  • 2篇崔子健
  • 2篇马信龙
  • 1篇张东亮
  • 1篇刘明巍
  • 1篇夏刚
  • 1篇贾宇涛
  • 1篇孟德福
  • 1篇李会明
  • 1篇江泽华
  • 1篇刘洋
  • 1篇申庆丰
  • 1篇万军
  • 1篇贾世孔

传媒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防治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效果对比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必要性。方法对10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以及症状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DVT防治中,利伐沙班更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
刘明巍张寅龙贾世孔方钊
关键词: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股骨颈骨折静脉血栓形成
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5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41~72岁,平均52.7岁。病程3~15年,平均5.4年。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7.8±1.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7)分。椎间盘突出伴黄韧带肥厚37例,椎体后缘骨赘形成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51.7%±18.1%),颈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曲度为(—5.5±12.5)°。螺钉固定节段:C3~7 29例,C4~7 19例,C3~6 10例;共切开椎间孔135个,平均每例2.33个。结果手术时间167~260 min,平均204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378 m L,平均273 m L。术中无椎动脉、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1例发生皮下血肿,8例轴性疼痛;均无颈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4.3年,平均3.4年。术后2年,JOA评分为(14.1±1.7)分,显著高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2,P=0.000);JOA评分改善率为68.5%±21.9%。VAS评分为(2.1±1.1)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8,P=0.000)。影像学复查示,1例邻近节段发生退变,但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无假关节形成。术后5 d及2年颈椎曲度分别为(13.6±5.1)、(13.2±4.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11例骨赘椎管占有率为36.5%±10.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00);随访期间骨赘残余压迫逐渐吸收。结论对脊髓合并神经根受压的混合型颈椎病,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扩大椎板切除(椎板切除和椎间孔切开)能充分缓解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侧块螺钉内固定在纠正颈椎曲度的�
方钊田融孙天威贾宇涛徐天同申庆丰夏刚刘洋李会明
关键词:颈椎退变混合型颈椎病颈椎曲度
颈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巨大颈椎间盘突出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疾病的治疗,但是对于巨大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单纯使用前路或后路手术可能达不到充分减压、重建稳定性的目的,且常易发生相关手术并发症。我院2009年4月-2012年9月采用颈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巨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1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胡炜孙天威方钊张学利马信龙崔子健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移位减压术椎板成形术
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S)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矢状位影像参数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7例,年龄(59±8)岁。依据疾病类型(DS及IS)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差异进行分组,评估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及手术前后HRQOL评分差异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对比分析DS组和IS组患者HRQOL评分改善情况和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S组与IS组患者术后3次随访HRQOL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与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对两组疾病患者行组内分析,DS组术后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患者和≤3分患者之间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匹配度(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7°±6.4°比26.6°±7.4°、5.1°±8.2°比18.2°±13.1°,均P<0.05);同样,IS组术后末次VAS评分两组间PT和PI‑LL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1°±6.9°比16.4°±8.7°、2.9°±9.7°比6.8°±9.8°,均P<0.05)。DS及IS两组中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20分与≤20分患者的PT和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S及IS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与PT值呈正相关(r=0.76、0.78,均P<0.05)。DS组的PT、LL及PI‑LL与ODI指数呈正相关(r=0.60、0.62、0.50,均P<0.05);IS组的ODI指数改善与PT、LL及PI‑LL亦存在相关性(r=0.22、0.41、0.76,均P<0.05)。结论DS及IS患者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相关性,重建LL与PI的匹配程度,并使骨盆前倾,将PT值降低至正常范围是治疗腰椎�
李玉乔方钊张东亮董润北周赵洪李天豪杨雄孙天威
关键词:脊椎滑脱腰椎滑脱病例对照研究
一种具有辅助打结功能的缝合装置
本申请公开一种具有辅助打结功能的缝合装置,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和第二臂彼此镜像对称;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臂的第二端能够彼此相向移动,减少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和所述...
乔攀徐天同田融张雯张黎龙方钊
腰椎融合后矢状位力线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4年
背景:目前关于腰椎管狭窄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及骨盆入射角度的匹配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腰椎管狭窄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骨盆入射角度的匹配程度(PI-LL),分组比较不同匹配程度间脊柱骨盆矢状参数和临床结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腰椎后路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1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8例,女62例,年龄(57±11)岁,术后随访超过1年,根据术后PI-LL分为2组,A组(PI-LL>10°)47例,B组(PI-LL≤10°)63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评分(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并分析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前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功能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术后末次随访,与A组比较,B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改善(P=0.000,P=0.005);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也有明显改善(P=0.000,P<0.05),骨盆倾斜角恢复的更明显(P=0.000);④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的改善与骨盆倾斜角(r=0.209,P=0.008)、腰椎前凸角(r=-0.133,P=0.021)和骶骨倾斜角(r=-0.156,P=0.031)的改善显著相关;骨盆倾斜角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相关(r=0.196,P=0.014);⑤提示重建腰椎前凸角,并降低骨盆倾斜角,使腰椎前凸角度与骨盆入射角度匹配(即PI-LL≤10°),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方钊乔攀徐天同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
C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C__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其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同一手术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经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和经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以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轴性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结果:共有67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4±3.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4±0.9)年,其中A组32例,B组3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不同时间段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JOA评分在不断增加。所有67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随访结果显示由于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理疗或未处理)有23例患者在术后颈肩疼痛,麻木僵硬,持续时间长,即为出现术后轴性症状。其中A组7例,B组13例。两组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37.14%,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A和B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指数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四个时间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36)。结论:两组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选择性颈后路C_3~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传统的颈后路C_3~C_7单开门手术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更有利于术后颈椎曲度的维持。
江泽华程招军方钊万军张学利
关键词:颈椎曲度轴性症状
颈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颈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13例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8~62岁,平均43.5岁。病程18~60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均存在颈部轴性症状及髓性症状;颈椎侧位CR检查可见颈椎反弓表现。椎间盘突出节段包括C3~6 4例,C4~7 4例,C3~7 5例。先俯卧位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再仰卧位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摄颈椎正侧位CR片观察颈椎曲线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颈椎MRI观察颈脊髓压迫程度变化;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颈部轴性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15.4个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颈脊髓压迫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轴性症状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6.55±1.52)分降至(3.25±1.54)分,JOA评分由术前(7.05±1.32)分提高至(10.45±4.23)分,颈椎曲线由术前(3.22±5.15)mm提高至(6.53±3.12)mm,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反弓的颈椎管狭窄症,颈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胡炜马信龙孙天威方钊张学利崔子健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脊柱融合术椎板成形术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脊膜粘连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合并硬脊膜粘连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OLF合并硬脊膜粘连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9月行OLF手术的85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前MRI和CT检查结果是否同时存在"车轨征"及"锯齿状线征"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同时具有两种影像学表现,共34例;对照组不同时或不具有两种影像学表现,共51例。以术中剥离黄韧带时所见硬脊膜与黄韧带粘连作为诊断硬脊膜粘连的"金标准"。将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并分别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5表示具有参考价值,>10表示具有诊断价值),判断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参考或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中26例术中可见硬脊膜粘连,男10例,女16例;8例术中未见硬脊膜粘连,男6例,女2例。对照组中2例术中可见硬脊膜粘连,均为存在"锯齿状线征"女性患者;49例术中未见硬脊膜粘连,男14例,女35例。"车轨征"+"锯齿状线征"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86.0%,阳性似然比为6.6;单纯"车轨征"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64.9%,阳性似然比为2.6;单纯"锯齿状线征"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2%,阳性似然比为4.4。结论胸椎OLF患者术前CT和MRI检查提示为"车轨征"+"锯齿状线征"对术前OLF合并硬脊膜粘连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神兴勤孙天威方钊孟德福胡炜张学利
关键词:黄韧带骨化症硬脊膜粘连影像学分析
一种辅助判断钉道角度的扩张锥
本申请公开一种辅助判断钉道角度的扩张锥,其包括手柄和插入部;所述手柄下端设置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设置为锥体;所述锥体靠近手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锥体远离手柄一端为第二端;所述锥体第二端在正面观下为锥形设置;所述锥体在侧面观下...
乔攀田融徐天同张雯张黎龙方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