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胜
- 作品数:25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评价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25~275g,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采用夹闭SMA60min,再灌注60min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预处理组(IPr组)夹闭SMA 10min,再灌注10min,余同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夹闭SMA 60min后,再灌注30s,缺血30s,反复3次,再灌注60min;缺血预处理-后处理组(IPr-IPo组)先行缺血预处理,再行缺血后处理,操作过程同IPr组和IPo组。于再灌注60min时各组取肠粘膜组织,观察肠粘膜形态并行Chiu评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采集动脉血样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Chiu评分、MDA含量、MPO活性、血浆TNF—α与IL-6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IR组比较,IPr组、IPo组及IPr-IPo组Chiu评分、MDA含量、MPO活性、血浆TNF-α和IL-6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0.01)。与IPr组和IPo组比较,IPr-IPo组Chiu评分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IPr组与IPo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单独应用时效果好。
- 刘克玄李云胜王钟兴刘家欣黄文起吴伟康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
- 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右美托咪定的适宜剂量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右美托咪定的适宜剂量.方法 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眼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BMI 18.5 ~ 30.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6组(n=20):生理盐水组(NS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D5组).D1组-D5组分别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定(以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0.2 μg/kg(D1组)、0.4μg/kg(D2组)、0.6 μg/kg(D3组)、0.8 μg/kg(D4组)和1.0 μg/kg(D5组),NS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15min内输注完毕.观察10 min后,采用序贯法TCI异丙酚,以患者意识消失为阳性反应,起始血浆靶浓度为3.2 μg/ml.计算TCI异丙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l).于右美托咪定给药后,TCI异丙酚前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NS组比较,D2组-D5组TCI异丙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P<0.05),D1组TCI异丙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与D2组、D2组与D3组、D4组与D5组间TCI异丙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随剂量增加逐渐降低(P <0.05或0.01),D3组与D4组间TCI异丙酚使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组、D4组、D5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5%、11%、31%,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分别为0、11%、19%,D1组和D2组未见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与NS组、D1组、D2组和D3组比较,D4组与D5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升高(P<0.01).结论 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右美托咪定的适宜剂量为0.4 μg/kg.
- 沈卫华陈樱李云胜陈倩茹凌洪锋刘克玄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二异丙酚
-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差异表达蛋白质组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U/R)损伤后肠黏膜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变化,为探讨II/R损伤后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只SD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II/R损伤组(II/R组),每组8只。S组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但不阻断,II/R组阻断SMA 1h后再开放1h。再灌注结束即刻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凝胶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NCBInr蛋白数据库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S组和II/R组分别有(1287±20)和(1404±20)个蛋白质点得到分离,组内匹配点数分别有(1136±20)和(1197±20)个,匹配率分别为88.3%和85.3%;组间匹配点数为(1084±20)个,匹配率为84.2%。发现16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其中12个在II/R组中表达下调,4个表达上调。通过质谱分析鉴定13个蛋白质,检索NCBInr数据库查询到其主要是顺乌头酸酶、丙酮酸激酶和细胞色素C还原酶,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醛脱氢酶和醛糖还原酶,前3种酶与改善能量代谢相关,后3种酶与抗氧化应激、抑制凋亡相关。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正常与II/R损伤后大鼠肠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II/R的损伤机制可能与顺乌头酸酶、丙酮酸激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醛脱氢酶和醛糖还原酶的下调有关。
- 李云胜刘克玄刘家欣李毅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
- 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I/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I/R组和IPo组。IIL/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开放60min,IPo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三个循环灌注30s/阻断30S,余同II/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在距回肠末端5cm处取20cm小肠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研究发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6个在IPo组中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9个通过鉴定及功能分析,其中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凋亡相关。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Po与II/R损伤后肠黏膜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IPo的肠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醛糖还原酶和醛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有关。
- 刘克玄李云胜李偲李毅廖东江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组学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
- 七氟醚的临床特性及其生物转化
- 与其他的吸入麻醉药包括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地氟醚相比,七氟醚无气道刺激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最小;可控性好;术后不良反应少,在低流量麻醉下的使用费用是最低的。研究认为,七氟醚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与其他卤素类吸...
- 王钟兴邓晟华李云胜胡灿成林世清徐康清
- 关键词:七氟醚理化性质吸入麻醉药血流动力学术后不良反应生物转化
- 文献传递
- 15-F2t-isoprostane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评价异构前列腺素15-F21-isoprostane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30~25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血栓烷A2(TXA2)受体拮抗剂SQ-29548组(SQ组)和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采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O组及DMSO组分别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30in腹部皮下注射SQ-29548或二甲基亚砜2μmol/kg。于再灌注120min时取肠段,观察肠粘膜形态学,并行Chiu评分,取肠粘膜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乳酸(LD)含量;采集动脉血样,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15-F21-isoprostane、内皮素-1(ET-1)和血栓烷B2(TXB2)浓度。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Chiu评分、DAO活性、15-F21-isoprostane及TXB2浓度均升高(P〈0.05),SQ组LD和MDA含量、MPO和SOD活性及ET-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SO组Chiu评分、LD含量、DAO和MPO活性及ET-1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15-F21-isoprostane可通过激活TXA2受体,增加ET-1生成及促进中性粒细胞在肠粘膜聚集参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 温仕宏李毅李偲李云胜刘颖黄文起刘克玄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小肠
- 肠缺血后处理抑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急性肺损伤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研究肠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所致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对照组),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肠I/R损伤组,阻断SMA1 h后再灌注1 h;缺血预处理(IPC)组,在长时间阻断SMA前预先阻断SMA10 min然后开放10 min;缺血后处理(IPo)组,在阻断SMA1 h后连续进行3个循环的开放SMA30 s/阻断SMA30 s(总时间为3 min),然后开放1 h;延迟后处理(delay)组,在再灌注3 min(IPo的总时间)后行3个循环的30 s缺血/30 s再灌注的缺血后处理,余同IPo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于再灌注1 h后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形态学的变化,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含量并计算肺通透性指数,称肺湿重及干重并计算肺含水率,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检测血清TNF-α及IL-6的浓度。结果:缺血后处理与预处理都能显著改善肺损伤,显著降低肺通透性指数及肺含水率,同时降低血浆TNF-α与IL-6的浓度、肺组织MDA含量及MPO活性,升高SOD活性。后处理被延迟3min后,其肺保护作用消失,且不能显著改变上述指标。结论:缺血后处理与预处理都具有抗肠I/R后肺损伤的作用,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肺内聚集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而且,再灌注早期后处理对肺的保护作用最关键。
- 刘克玄李毅李云胜刘家欣黄文起吴伟康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急性肺损伤氧化性应激
- 缺血预处理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9年
- 缺血预处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方法,即使在小肠长时间缺血/再灌注之前,进行一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过程。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机制复杂,尚未明确。现就缺血预处理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云胜刘克玄黄文起
- 复发性肝癌再次手术一例麻醉体会
- 2011年
- 患者男,46岁,体重61kg,因“肝癌术后9月,上腹部隐痛不适半月”入院。患者9月前在外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行肝癌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3月前行介入治疗1次,半月前自觉上腹部隐痛不适,在外院行PET—CT检查,考虑为右肝原手术断面肿瘤复发,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既往有“乙型肝炎”、“强直眭脊柱炎”病史。
- 邝立挺李云胜刘克玄
- 关键词:复发性肝癌再次手术上腹部隐痛麻醉术后恢复肝癌切除术
- 缺血预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鉴定缺血预处理(IPC)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Ⅱ/R)肠黏膜损伤相关蛋白,探讨其肠保护分子机制。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Ⅱ/R组和IPC组。Ⅱ/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开放60min;IPC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前先阻断20min后再开放5min。余同Ⅱ/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双向电泳发现,Ⅱ/R组及IPC组分别有蛋白质点(1404±20)个和(1338±20)个。10个点进行质谱分析,8个蛋白质点经过检索与已知蛋白质匹配.这些蛋白功能涉及到抗氧化、抑制凋亡及改善能量代谢。RT-PCR分析提示IPC上调醛糖还原酶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提示IPC上调醛脱氢酶的表达。结论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揭示IPC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了一些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及改善能量代谢作用的蛋白有关。
- 刘克玄李云胜王钟兴李偲刘家欣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小肠蛋白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