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荣

作品数:13 被引量:160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纹枯病
  • 7篇枯病
  • 4篇水稻
  • 4篇小麦
  • 3篇稻纹枯病
  • 3篇丝核菌
  • 3篇小麦纹枯病
  • 3篇病菌
  • 2篇致病力
  • 2篇融合群
  • 2篇水稻纹枯病
  • 2篇甘蓝
  • 1篇芽孢
  • 1篇亚群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纹枯病
  • 1篇玉米纹枯病菌
  • 1篇真菌
  • 1篇植物病原

机构

  • 13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寿县植保站

作者

  • 13篇李华荣
  • 6篇颜思齐
  • 3篇吴帮承
  • 3篇肖建国
  • 2篇林桂芸
  • 2篇杨大旗
  • 2篇刘灼均
  • 2篇胡义文
  • 1篇邹亚飞
  • 1篇兰景华
  • 1篇简桂良
  • 1篇马存
  • 1篇田东兰
  • 1篇江浪
  • 1篇朱红惠
  • 1篇陈宇
  • 1篇黄险峰

传媒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菌物系统
  • 1篇棉花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真菌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5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蓝底腐病(Rhizotonia solani AG-2-1)研究初报被引量:1
1993年
1990年作者在重庆发现了一种引致甘蓝叶球严重腐烂的病害,对甘蓝的产量和品质已造成了较大损失。本文就其症状、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试验。同时也初步研究了它与甘蓝苗期立枯病之间的关系。现将已获结果报告如下:
李华荣朱红惠
关键词:甘蓝腐烂病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被引量:10
1998年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到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不同,其拮抗细菌的分离率明显不同。即稻体最低(4.25%),土壤纹枯病菌菌核最高(23.8%),玉米居中(16.3%)。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测定其中43个拮抗菌株对离体稻秆纹枯病的控制作用,筛选到防效在48.47%~90.95%的13株。其中,MSE1-7,PBR-1,MS2-1,L1-3-1,H1-4,L1-5-3的防效均达80%以上。对上述13个菌株补加MSE1-4,共14个供试菌,接种病菌,对再生稻纹枯病防效为32.00%~47.78%的5株(其中MSE1-4为47.78%,L1-5-3为40.44%)。其中,MSE1-4,MSE1-7对稻苗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干重分别比对照降低6.85%和1.34%,但对根系有促生作用,根系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25%和2.81%;L1-5-3,3′-71和MS2-1对稻苗地上、下部生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李华荣刘灼均肖崇刚吴帮承胡义文杨大旗
关键词:拮抗细菌水稻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病情消长与气象因子研究被引量:7
1993年
小麦苗期接种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观察其病情消长动态,并结合气象因素作相关:通径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病斑的垂直扩展无实质性影响。影响病斑垂直扩展(y_v)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气温(x_1),其次为雨量(X_2)再次为雨日(X_3)。其回归模型为:y_v=0.0190(±0.0053)X_1+0.0108(±0.0036)X_2-0.0312(±0.0121)
李华荣林桂芸吴帮承江浪颜思齐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
棉花黄萎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2001年
本文以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为纲 ,从RFLP、RAPD、ITS等方面 。
邹亚飞简桂良李华荣马存田东兰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黄萎病菌分子生物学RFLP致病力分化
玉蜀黍丝核菌的鉴定特征被引量:22
1997年
在研究四川省玉米纹枯病菌系时,获得23个RhizoctoniazeaeVoorhees菌株。该菌菌丝形态与R.solaniKuhn相似;菌丝细胞含3个以上椭圆形细胞核;隔膜具桶孔,桶孔周围的隔膜肿体(septalswelling)与隔膜板垂直,两端不再膨大外延;菌丝生长较快,在PDA平板26℃下培养,每24小时菌落直径增长33.2~39.1mm;菌丝与苯酚相互作用后,着色较深,呈深褐色。菌核初期为白色或奶油色,成熟后为红褐色;常散生于基质内,少数着生在基质表面和培养皿的内壁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25~1.0mm;结构致密,无菌环和菌髓分化,表面较光滑。223个R.zeae菌株均与Oniki等建立的WaiteacircinataWAG-Z标准菌株发生融合,但与R.solani的融合群标准菌株均无融合反应。R.zeae对玉米的致病性较强,稍弱于玉米纹枯病主菌系R.solaniAG-1-IA,其病斑多半不连续,颜色较深,也可0侵染果穗引致穗腐并在苞叶上产生大量红褐至黑褐色的小菌核。
李华荣兰景华
关键词:植物病原真菌
小麦纹枯病生防益菌菌株对小麦的促生性被引量:6
1999年
以平板测定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5 个芽孢杆菌菌株 ( W122, W141, C B1, W445, T0), 分别按液培和土培麦苗的方式测定其对麦苗的促生性。以对小麦有明显促生效应的菌株 W26 作标准对照, 以清水 ( C K) 作空白对照。结果表明, 小麦液培时, 各菌株促生效应各指标的综合评价顺序为 W122> C B1> W141 > W26 > W445> T0> C K; 小麦土培时, 各菌株促生效应各指标的综合评价顺序为 W26> W122> W445> W141> C K> T0。
杨大旗刘灼均胡义文李华荣肖建国陈宇吴帮承颜思齐
关键词:小麦菌株纹枯病
康氏木霉对立枯丝核菌7个融合群及3个亚群拮抗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1992年
将从玉米纹枯病病斑上分离的3株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Oud.),在琼脂玻片上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7个菌丝融合群及3个亚群(AG-1-IA、AG-1-IB、AG-1-IC、AG-2-1、AG-2-2、AG-3、AG-4、AG-5、AG-6和 AG-BI)标准菌株对峙培养,观察其对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3株木霉对各融合群的丝核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融合群间及木霉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其拮抗方式表现为缠绕、侵入,断裂菌丝,消解细胞质或使之变稀薄。
李华荣刘灼均
关键词:木霉属拮抗作用立枯丝核菌
四川省东、南部稻区水稻纹枯病菌系研究被引量:14
1990年
将来自川东、南稻区代表性的38个县(市)的水稻纹枯病标样29 6份,按不同的品种、海拔、土质、前作和症状归类,选代表性的标样分离得到10 8个丝核菌菌株。按HCL-Giem sa染色程序和菌丝融合测定法,将108个菌株分为3个菌系:Rhizoctonia solani AG-1和AG-4,以及双核丝核菌的AG-Bb。其比例分别为97%、1%和2%。经致病性测定表明,该各菌系对水稻的致病性有显著差异:R.solani AG-1的大多数菌株最强,双核丝核菌AG-Bb最弱,R.solani AG一4居中。对上述各菌系的培养性状、非特异性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菌系间在上述诸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同菌系不同菌株间却具一致性。由此说明,按菌丝融合与否区分丝核菌种群较之现行的其它分类法更能反映其遗传本质和亲缘关系。
李华荣颜思齐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菌系丝核菌属
蜡质芽孢杆菌R_2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被引量:41
1993年
选用我们从稻株上分离筛选的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R_2号菌株,分别在室内和田间测定其对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的拮抗性和防病效果。在PDBA平板上,R_2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带可达10.9mm宽。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R_2菌量为4×10~6、2×10~7、2×10~9cfu/ml时,病菌菌核萌发菌丝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28.2%、39.7%、56.4%。用菌量为2×10~9cfu/ml的R_2菌液处理人工接种病菌的离体稻叶,对纹枯病病斑扩展的控制效果为55.5%,随R_2菌量降低,其控制效果相应递减。用菌量为4×10~7cfu/ml的R_2菌液喷施田间人工接种病菌的稻株,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43.8%。
李华荣肖建国颜思齐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蜡质芽孢杆菌
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48
1999年
在介绍丝核菌(Rhizoctonia)按其菌丝细胞核相划分为单、双、多核丝核菌三大类,再行菌丝融合分类的基础上,较系统地评述了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关系的最新进展。
李华荣
关键词:丝核菌菌丝融合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