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调节性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多系统萎缩
  • 1篇血性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诊治
  • 1篇死后
  • 1篇年发病率
  • 1篇女性
  • 1篇女性患者
  • 1篇卒中
  • 1篇卒中类型
  • 1篇外周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长春市第二医...

作者

  • 6篇金夕雅
  • 6篇李媛冰
  • 6篇陈加俊
  • 5篇赵云华
  • 3篇张爽
  • 2篇柳宏伟
  • 2篇黄丽红
  • 2篇刘晓阳
  • 2篇王立波
  • 1篇闫亚韵
  • 1篇杨旭昕
  • 1篇郑雪冰
  • 1篇李中君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h以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组,45例)、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患者(高危组,27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分别记录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病灶体积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梗死组(0.034±0.012)%与高危组(0.047±0.009)%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0.063±0.009)%,且梗死组低于高危组(均P〈0.05);梗死组轻度(0.047±0.009)%、中度(0.036±0.009)%、重度(0.022±0.00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均P〈0.05);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大灶组低于中灶组,中灶组低于小灶组(均P〈0.05);(4)颈动脉内膜增厚组(0.043±0.010)%、颈动脉斑块组(0.036±0.010)%及颈动脉狭窄组(0.023±0.009)%,3组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中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组低于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均P〈0.05)。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脑缺血急性期明显降低,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陈加俊杨旭昕郑雪冰黄丽红张爽赵云华金夕雅李媛冰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脑梗死后发生HT患者49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未发生HT)106例作为对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Z、t检验,各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HT组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21例(42.9%),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8例、偏瘫加重7例和出现头痛头晕或加重5例;(2)梗死后15d内发生HT占87.0%;(3)皮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均增加脑梗死后HT的风险(P〈0.05),其中以脑栓塞及房颤影响最大;(4)HT各亚型中以脑实质血肿形成2(PH-2)型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较高。结论大动脉主干闭塞较易发生HT,且多在脑梗死后15d内发生,其短期预后与分型有关;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HT的危险因素。
陈加俊张爽赵云华金夕雅李媛冰黄丽红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金夕雅王立波赵云华陈加俊李媛冰刘晓阳
关键词:炎症反应
老年颅内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LA)的关系。方法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收集符合研究条件且经头MRI检查和依据Fazekas评分确诊为LA的87例作为病例组;确诊无LA的93例作为对照组。记录TCD检查结果,包括颅内左侧各血管即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管流速和脉动指数(PI)。结果 LA组与对照组比较,LA组患者左侧MCA、ACA、PCA、VA及BA的PI均较对照组高(P
李媛冰李中君金夕雅柳宏伟陈加俊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经颅多普勒超声动脉硬化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2014年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一种不常见的卒中类型,年发病率约为5/100万,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0.5%-1%[1],尤其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1],或许是口服避孕药的原因,此病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3].因CVT的诱因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易误诊漏诊,固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病死率[4].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对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处理及复发的预防进行简要概述.
金夕雅刘晓阳王立波赵云华李媛冰柳宏伟陈加俊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卒中类型年发病率女性患者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诊治5例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多部位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以帕金森样症状为主的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以小脑症状为主的橄榄一脑桥一小脑萎缩(Olitopontocerebella ratrophy,OPCA)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Shy-Drager综合征(Shy-Drager syndrome,SDS)^[1]。
张爽陈加俊赵云华金夕雅李媛冰闫亚韵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临床诊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