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康

作品数:23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动脉
  • 12篇冠状
  • 12篇冠状动脉
  • 6篇心肌
  • 6篇心肌梗死
  • 6篇造影
  • 6篇梗死
  • 4篇血管
  • 4篇预后
  • 4篇介入
  • 4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动脉狭窄
  • 3篇心肌梗死患者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术
  • 3篇起搏
  • 3篇自体
  • 3篇自体骨
  • 3篇自体骨髓

机构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门头沟...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李康
  • 11篇魏嘉平
  • 8篇李耘
  • 7篇华琦
  • 7篇汪家瑞
  • 5篇何冀芳
  • 5篇温静
  • 4篇韩涛
  • 4篇任文武
  • 4篇周春燕
  • 4篇孔强
  • 4篇郝恒剑
  • 4篇张钰聪
  • 4篇赵虹
  • 4篇李静
  • 3篇李博宇
  • 3篇田丁
  • 3篇苏力
  • 3篇徐娟
  • 3篇张建

传媒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学院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医学文选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1993
  • 1篇199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介入手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何冀芳李康魏嘉平
关键词:介入手术并发症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冠状动脉桥血管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方面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桥血管造影患者50例,分为经左桡动脉途径25例,经股动脉途径25例,对比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内乳动脉到位时间,X曝光时间,造影管数量,造影剂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左桡动脉组有1例因穿刺不成功,2例因血管痉挛交叉至经股动脉组,经左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6.0%(24/25)vs100%(25/25)(P>0.05),造影成功率88.0%(22/25)vs 100%(25/25)(P>0.05),内乳动脉到位时间为(2.94±0.70)分钟vs(3.64±0.58)分钟(P<0.01);X线曝光时间为(27.04±5.03)分钟vs(23.35±6.06)分钟(P<0.05);造影管数量为(2.04±0.57)个vs(1.32±0.47)个(P<0.01);造影剂用量(130.90±9.71)ml vs(127.14±16.91)ml(P>0.05);经左桡动脉组血管痉挛2例(P>0.05),经股动脉组血肿3例(P>0.05),假性动脉瘤1例(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检查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造影的选择路径之一。
孔强李康刘志李博宇李静史力生张钰聪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桥血管桡动脉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快速进展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探讨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后快速进展性冠脉狭窄的发生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PCI患者 10 3例 ,对比两次造影的狭窄部位、PCI干预情况及临床和危险因素。结果  10 3例接受造影随访的患者中 4 1 7%发生再狭窄 ,11 7%的患者为新发生的病变 ,而新发病变者中 4 1 7%发生于原PCI干预的血管 ,5 8 3%发生于未曾干预的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发现 ,新发病变患者糖尿病及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再狭窄患者。结论 PCI治疗后早期出现的症状除干预部位再狭窄外 ,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新的快速进展性冠脉病变 ,这些患者糖尿病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生率高 。
郝恒剑李康李耘魏嘉平汪家瑞
关键词:再狭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甘油三脂血症冠状动脉狭窄
动态心电图观察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率和心律变化
1993年
经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验,用动态心电图分别观察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患者心率和心律改变。结果表明:窦绥组与病窦组各项心率指标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病窦组较窦缓组更易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根据本文结果提出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的标准。
李康朱玉山仑汪家瑞高来顺曹玲娜
关键词:心动过缓窦房结综合征
血清炎性标记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血清炎性指标及其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直接PCI的初发STEMI患者260例,按照TIMI分级分为A组209例(TIMI 3级)和B组51例(TIMI 0~2级)。比较2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NLR、MPV、hs-CRP、替罗非班、症状至球囊时间、支架长度、住院期间病死率和术后1年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OR=1.941,95%CI:1.276~2.953,P=0.002)、MPV(OR=1.755,95%CI:1.269~2.427,P=0.001)和hs-CRP(OR=1.085,95%CI:1.031~1.141,P=0.002)是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论 NLR、MPV和hs-CRP对于无复流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军华琦李康王丽范振兴王艳玲李博宇谭静李静
关键词:生物学标记冠状血管造影术C反应蛋白质无复流现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或)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心内科住院伴有脑缺血症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颈动脉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分别分成三个亚组,冠状动脉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5例)、中度狭窄组(4例)、重度狭窄组(25例);脑血管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6例)、中度狭窄组(4例)、重度狭窄组(24例)。结果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程度分布一致,冠状动脉血管重度狭窄者25例,脑血管重度狭窄者24例,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 Califf 危险记分≥2分者,脑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比例高达92%,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及脑血管狭窄的程度亦加重。随访发现中重度双重狭窄(冠状动脉狭窄同时伴有脑动脉狭窄)病变的心脑事件发生明显增多,其中双重度狭窄死亡3例。结论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及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是平行的。故对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和(或)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者,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时,应给予积极强化的联合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魏嘉平李康赵虹何冀芳温静周春燕吴晓光汪家瑞李慎茂张志勇凌峰
关键词:冠状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脑血管造影术心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对心功能的长期保护作用。方法: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置入]后2周内行择期介入治疗。84例中50例作为细胞治疗组,抽取骨髓40ml,提取BM-MNCs,经冠状动脉注入;另34例作为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入20ml的0.9%氯化钠溶液。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周(平均9.5d)时(择期介入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于发病6个月和1~5年时复查;并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细胞治疗组患者5年临床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6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指数(SI)等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细胞治疗组WMSI、LVEF、ESVI、CI等指标及负荷状态下WMSI(△WMSI)、LVEF(△LVEF)均较对照组改善得更明显(P<0.01);5年超声心动图复查时,细胞治疗组EDVI、CI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BM-MNCs治疗对梗死后心功能有长期保护作用。
赵虹何冀芳魏嘉平李康李耘任文武温静周春燕韩涛田丁徐娟苏力张建
关键词:心肌梗死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室功能关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室功能关系。方法 通过对 2 4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和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心功能数值的分析 ,对比不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心肌质量、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 ,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 ;舒张功能参数A/E比值增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一致。结论 冠心病人早期即可出现心脏结构和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和累及血管的增多而增加 ;收缩功能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但累及血管多少关系不明显。A/E比值反映左室舒张功能最为敏感。另外 ,血管狭窄 <5 0 %的病人应予以关注。
任文武华琦李康魏嘉平
关键词:冠心病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
心脏血栓患者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52例经食管超声明确诊断心脏血栓患者临床病史、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心脏附壁血栓情况及检测的凝血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方法:病例回顾分析,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患者新诊断证实心脏有血栓形成者52例。结果:52例心脏血栓患者中,男性34例(65%),女性18例(3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105)。年龄18~83(60?16)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31人,占60%。心房颤动是第1并发症,其次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血栓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心脏瓣膜病占47%。共发现70个栓子,左心耳发生率最高。按照血栓部位分组,发现左房及左心耳血栓患者左心房内径显著增大,其他部位血栓者左心室内径显著增大,差别均有显著性(P〈0105)。hsCRP在左房及左心耳血栓患者中低于其他部位血栓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105)。结论:房颤与血栓形成关联密切,左心耳部位血栓发生风险最高,临床上对心功能不全、房颤、缺血性脑血管病者要积极行经食道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张钰聪孔强史力生高静王彩荣李康
关键词:心脏血栓房颤高敏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人选初发急性STEMI患者344例,按照急诊再灌注策略分为3组:未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0例为A组,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在6h之内的118例为B组,超过6h而小于12h的116例为c组,对3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A、B和C3组患者血糖分别为(8.4±4.7)mmol/L、(7.7±3.3)mmol/L和(7.7±4.6)mmoL/L(P=0.002);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4.5%、5.9%和33.6%(P=0.008);具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3个)的比例分别为25.5%、9.5%和43.1%(P=0.014);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5.5%、46.9%和31.4%)、双支病变(33.6%、24.5%和33.3%)以及3支病变(40.9%、28.6%和35.3%)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分别为12.7%、2.5%和12.9%(P=0.016)。经过36个月的随访,3组累积MACE发生率分别为20.9%、10.2%和23.3%(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肌酐、入院时心率、前壁心肌梗死和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6h(RR:2.268,95%CI:1.124—4.578,P=0.022)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EMI患者6h以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未能改善远期预后,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证其发病6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
王军华琦李康王丽王云飞李小明薛淞江大川孔强胡少东张钰聪邵强刘马超赵霞王姗韩涛金蔚英王竞雄李静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