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柳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水分
  • 4篇土壤
  • 3篇油蒿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2篇演替
  • 2篇沙地
  • 2篇同位素
  • 2篇群落
  • 2篇群落演替
  • 2篇毛乌素沙地
  • 2篇降水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半干旱
  • 2篇干旱半干旱区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机构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李小雁
  • 8篇李柳
  • 5篇张思毅
  • 4篇郑肖然
  • 3篇赵国琴
  • 3篇吴华武
  • 2篇蒋志云
  • 2篇张志华
  • 1篇黄永梅
  • 1篇马育军
  • 1篇李广泳
  • 1篇彭海英
  • 1篇李舟
  • 1篇于晓娜
  • 1篇陈慧颖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油蒿灌木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13年
生态水文过程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通量变化间的互馈关系。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物种,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指导思想,综述研究了降水、冠层降雨再分配、根系水分再分配、土壤水分变化、蒸散发以及油蒿群落演替等生态、水文过程中油蒿与水文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李柳李小雁马育军赵国琴吴华武
关键词:油蒿生态水文过程土壤水分蒸散发群落演替
小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下渗及优势流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非积水条件下的染色示踪试验,对比分析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及其斑块间草地的土壤水分下渗差异。灌丛下最大下渗深度(14.67±2.08)^(37.00±2.82)cm比草地(10.00±1.00)^(32.00±1.41)cm更深,但二者间的平均入渗深度差别不大,表明当相同水量分别进入灌丛和草地土壤中时,其总的渲染范围差别不大,不同的是水分向下运移的路径。对灌丛进行地表刈割处理之后,灌丛与草地间的水分下渗差异仍然存在,这是由于灌丛通过根系网络及改变土壤渗透特性等作用促进了水分的下渗。自然组灌丛的最大下渗深度(14.67±2.08)^(19.67±3.06)cm高于刈割组灌丛(12.00±1.73)^(17.00±3.00)cm,说明保留灌丛地表部分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最深入渗深度,这是由于地表灌丛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改变了降雨达到地表时的空间分配。灌丛的优势流比大于草地的,该比值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水分在灌丛下入渗的比草地下更深,同时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以均匀下渗为主,优势流下渗为辅,这与在积水条件下进行的染色示踪试验结论有所差异。
李柳郑肖然李小雁张思毅
关键词:模拟降雨刈割冠层截留干旱半干旱区
基于EM38电导率仪土壤水分探测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地开展EM38电导率仪监测实验,结合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及土壤样品分析,探测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ECa)具有显著相关性(r=0.822**,P<0.01),两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验证了表观电导率的深度响应函数,指出土壤水分可近似替代土壤电导率对土壤表观电导率的贡献,即土壤水分是决定土壤表观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土壤水分与土壤表观电导率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模型预测结果较可靠(R2=0.65)。EM38电导率仪探测退耕地土壤水分具有可行性,探测结果可为揭示农牧交错带土壤水文过程及土壤—植被系统演化过程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持,并为该地区土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蒋志云李小雁张志华张思毅李柳
关键词:土壤水分EM38电导率退耕地农牧交错带
干旱半干旱区灌丛斑块与降水量响应关系的熵模型模拟被引量:2
2015年
灌丛斑块分布格局是灌木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对生存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具体表现。应用熵理论和Klausmier模型,解释了灌丛斑块水分聚集原理并模拟了不同年降水条件下灌丛斑块的最佳面积比值(即最佳灌丛盖度)。研究结果表明:灌丛斑块生物量与其土壤含水量呈反比例函数关系,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即熵最大状况下),年降水量与灌丛斑块面积比值符合一定的线性关系。研究采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野外调查数据,获得模型所需参数,进而模拟了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灌丛斑块最佳面积比值,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郑肖然李小雁李柳彭海英张思毅
关键词:降水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穿透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4年
于2012年5—9月观测了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的穿透雨量,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油蒿灌丛的平均穿透雨量占降雨量百分比(Th%)为72.3%,其中有枯枝灌丛的Th%平均为69.3%,较无枯枝灌丛的75.3%低,这可能是油蒿灌丛老化后土壤水分条件变差的原因之一。油蒿灌丛下穿透雨量及其空间分布受到有无枯枝和距主干辐射距离远近的影响,且受到降雨量和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作用明显。
李柳李小雁蒋志云张思毅郑肖然
关键词:穿透雨毛乌素沙地
土壤水分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三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具生物结皮的油蒿群落、油蒿+本氏针茅群落)的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叶片气体交换过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土壤含水量、根系垂直分布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蒿群落演替是油蒿与草本植物竞争、生物结皮发育、土壤发育以及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等生物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油蒿群落演替的发展,群落物种数、草本层盖度和生物量、群落总盖度逐渐增加,而油蒿个体数、油蒿盖度、油蒿叶生物量以及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则先增加后减少,油蒿根系有向下分布的趋势,0-10cm土层逐渐以草本植物根系占优势。土壤水分是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影响油蒿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以及根系垂直分布影响油蒿在群落中的竞争力。不同演替阶段油蒿群落土壤水分低值区不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0-10cm和20-40cm土壤含水量最低,具生物结皮的油蒿群落10-20cm土壤含水量最低,而油蒿+本氏针茅群落60-80cm土壤含水量最低。
于晓娜黄永梅陈慧颖李小雁李柳
关键词:群落演替生理生态学特性土壤水分根系分布
青海湖流域降水和河水中δ^(18)O和δD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4年
稳定同位素方法已被广泛用来研究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来源分析、不同水体间补给关系及水量平衡。论文基于青海湖流域2012年夏季所收集的河水和逐次大气降水中δ18O和δD及实测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它们的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中同位素值组成变化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在8月中旬之前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值较低,而之后明显偏高,这与受夏季风和局地再循环水汽的影响有关;该流域大气降水线(LMWL)的斜率(8.69)和截距(17.5)明显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表明青海湖流域夏季大气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受夏季风所携带湿润海洋性气团的影响;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及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青海湖流域夏季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但却不存在温度效应;该流域内河水受到大气降水、地下水及冰川融水的混合和调节作用,这使得河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波动范围比降水小;通过瑞利分馏模型模拟了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降水中δ18O、δD和过量氘(d_excess)的值受青海湖湖面再循环水汽补充的影响。因此,这也将为今后展开青海湖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掌握该流域不同水体间的转化关系及水资源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华武李小雁赵国琴李广泳李舟李柳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河水青海湖流域
氢同位素在内蒙古小叶锦鸡儿灌丛水分来源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5年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是我国内蒙古草原广泛分布的优势灌木,目前国内外有关小叶锦鸡儿水分利用来源的定量研究较少。该文运用氢稳定同位素法,分析了内蒙古小叶锦鸡儿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夏季降雨、冬季降雪和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比率(δD)的季节变化,发现小叶锦鸡儿在遮雨处理和自然状态下δD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分别为–101.36‰±13.02‰和–101.18‰±12.71‰。在遮雨处理条件下,小叶锦鸡儿主要利用0–20 cm土壤层水分,占其所利用水分的73.30%±16.14%;自然状态下,小叶锦鸡儿对0–20、20–60和60–100 cm不同土壤层土壤的水分利用较为均衡,分别为34.66%±7.83%、32.44%±7.42%和32.90%±4.14%。该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灌木与草本的水分竞争可能是小叶锦鸡儿对不同土层水分利用差异的原因。结合两源模型分析了降雨对各土壤层的贡献率,并用Iso Source多源混合模型分析了各土壤层对小叶锦鸡儿用水的贡献率,发现降雨对小叶锦鸡儿的贡献率为42.65%–63.92%。该结果反映了小叶锦鸡儿对夏季降雨和冬季融雪的利用情况。
郑肖然赵国琴李小雁李柳吴华武张思毅张志华
关键词:小叶锦鸡儿植物水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