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小红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井冈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英语
  • 2篇大学英语
  • 2篇梦境
  • 2篇呼啸山庄
  • 2篇《呼啸山庄》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动物
  • 1篇性学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技巧
  • 1篇叙事形式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学习
  • 1篇研究性学习理...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效果
  • 1篇英语教师
  • 1篇英语教学
  • 1篇英语口语
  • 1篇永别

机构

  • 8篇井冈山学院
  • 1篇吉安二中

作者

  • 8篇杜小红
  • 1篇张琍华
  • 1篇杜成
  • 1篇肖鸣旦
  • 1篇曾平泉
  • 1篇何凤玲
  • 1篇邱宇迎
  • 1篇陈小兆
  • 1篇傅梦媛
  • 1篇陈小曼
  • 1篇杜文娟
  • 1篇梁斌

传媒

  • 3篇井冈山大学学...
  • 2篇井冈山医专学...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妙笔生心花——谈谈《红楼梦》与《呼啸山庄》的梦境式叙事技巧
2006年
《红楼梦》与《呼啸山庄》这两部小说中都存在梦境的描写,梦境在两部小说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本文将从文学的叙事角度来对《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梦境式的叙事技巧进行评价。
杜小红梁斌
关键词:梦境叙事形式
论《尤利西斯》中的语言变异被引量:3
2005年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大胆创新,通过各种语言变异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意识活动的真实性。英国文体学家利奇提出的8种变异形式在该作品中均有体现。如该作品中的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和书写变异等4种语言变异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些语言变异不仅极具表意功能,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奇特化”的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一种全新的、陌生的美。
杜成杜小红
关键词:乔伊斯《尤利西斯》语言变异表意功能艺术效果
从师本走向生本——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与生本理论的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面临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与新的挑战,高校教育特别是高师英语教育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需要,论文旨在呼吁生本教育的必要性。方法从生本理论着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与生本理论之间存在的联系。结果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反映了高校英语教育的价值观———走向人本化。它旨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接纳多元的文化。而在这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教学技术极其重要,教学技术的优化其根本目的是使教学最优化,而优化的实质就是人本化。结论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杜小红杜文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试探《永别了,武器》中的动物象征性审美价值
2006年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其五个部分便是莎士比亚“五幕剧”的悲剧形式。为使小说的悲剧气氛更浓,海明威采用了多种策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象征的预示作用,一连串的灾难性象征通过“雨”这个字眼贯穿于小说的始终,预示着主人公一个接一个的悲剧。比如动物形象在海明威的笔下就不仅仅是个烘托气氛、表现思想内容的道具,它们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作者从动物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性格与心理,使这部小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动人的美。
杜小红肖鸣旦
关键词:动物战争悲剧《永别了,武器》
《呼啸山庄》与《红楼梦》梦境描写比较
2005年
《红楼梦》是中国梦文化的形象写照,是作者对神话的一种延伸;《呼啸山庄》表现的是一种来源于圣经的哥特式创作风格。二者通过梦境的描写,完成了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实现。
杜小红杜文娟曾平泉
关键词:神话梦境梦文化圣经
试析研究性学习理论在英语口语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2005年
从对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小组合作形式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以及它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和所体现的优势来阐述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口语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陈小曼杜小红何凤玲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英语口语
网络与多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被引量:7
2007年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大学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对高校英语教师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高校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信息素养、教师自信心四个方面来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张琍华邱宇迎傅梦媛杜小红
关键词:大学英语高校英语教师
论罗切斯特命运的《圣经》寓意被引量:1
2006年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陈小兆杜小红
关键词:罗切斯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