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敏
- 作品数:14 被引量:225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对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进行分析。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分布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cm×18cm,B:27cm×12cm,C:36cm×9cm,D:54cm×6cm,E:81cm×4cm。结果表明:在夏大豆生育期间,受降雨影响,0—9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贮水量均呈现“三峰”曲线特点;土壤含水量在各个生育阶段均呈现“Z”型曲线,深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较稳定,生育阶段各处理土壤贮水量平均值顺序为D〉A〉E〉C〉B;A、B、C处理在0—90cm平均变异系数总水平高于D、E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与行距呈显著负相关(r=-0.9818^**),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61^**),其中,A、B、C处理WUE极显著高于D和E处理,E处理极显著低于其它处理(P〈0.01)。
- 周勋波孙淑娟陈雨海杨国敏杨荣光
- 关键词:夏大豆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 不同行距对雨灌夏大豆土壤水分特征及产量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研究了夏大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以后,随耗水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有下降趋势,且降雨越少,各处理间差异越明显;土壤含水量在各生育阶段曲线特征与降雨有关,浅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高于深层土壤。产量、WUE与行距均呈显著负相关,A,B处理产量和WUE显著高于E处理(P<0.05)。研究表明,在适宜密度条件下,适当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提高雨灌夏大豆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 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陈雨海毕建杰
- 关键词:夏大豆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 冬小麦夏大豆种群分布与水分利用关系研究
- 2006年~200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以冬小麦、夏大豆两种不同类型作物为供试材料,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通过调整作物的行株距,设置不同的种群分布类型,探讨了种群分布影响水分利用的状况及其在生产中的价值。试验在...
- 杨国敏
- 关键词:夏大豆冬小麦种群分布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
- 文献传递
- 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农田光能利用的影响被引量:66
- 2009年
- 于2006—2008年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设置行距×株距分别为:7cm×7cm(A)、14cm×3.5cm(B)、24.5cm×2cm(C)、49cm×1cm(D)4种群体分布方式,每种分布方式设4种灌溉处理:整个生育期内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和抽穗水,灌拔节、抽穗和灌浆水(每次灌水量相同,均为0.60m3),研究在同一群体密度(2.04×106株.hm-2)下不同群体分布和灌溉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状况的影响及其在生产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A、B处理的群体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高于C、D处理;随着行距的加大,光合有效辐射(PAR)透射率逐渐增多,而PAR截获率呈下降趋势;增加灌溉可提高冬小麦群体单茎数和LAI,降低PAR透射率,从而明显提高了PAR总截获率.冠层内PAR截获率表现为上强下弱的趋势,相对均匀的群体分布和所有灌溉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冠层40cm以上的PAR截获率.冬小麦光能利用率(RUE)随行距增大而逐渐降低,其中,A、B、C、D处理总RUE两年的均值分别为1.24%、1.27%、1.21%和1.06%,B处理较C、D处理分别提高了5.21%和19.56%,差异显著.群体分布相对均匀的A、B处理可显著改善冬小麦群体结构和PAR截获状况,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所有灌溉处理也可影响群体结构,进而明显提高作物的RUE.
- 杨国敏孙淑娟周勋波陈雨海齐林高会军刘岩
-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光能利用率
- 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下水分特征与产量构成关系被引量:20
- 2007年
- 2005年10月-2006年6月对冬小麦种群5种不同分布方式,即行距分别为7 cm(A),14 cm(B),24.5 cm(C),(20+40)cm(D),49 cm(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叶片水势和渗透势逐渐下降,至5月29日E处理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F=40.791^**和F=9.522^**),不同处理的叶片水势日变化呈现明显的“V”型特征,E处理波动幅度最大,14:00的最低值比18:00的最高值低1.09 M Pa;E处理RW C低于其他处理;产量表现为:B〉A〉D〉C〉E,其中,B处理与A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E处理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1);不同处理间随行距加大,分蘖数量和单株小穗数有降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分蘖数量、小穗数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
- 周勋波孙淑娟陈雨海李全起杨国敏
- 关键词:冬小麦种群结构水分特征
- 冬小麦不同行距下水分特征与产量构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8
- 2008年
- 周勋波孙淑娟陈雨海李全起杨国敏
- 关键词:冬小麦行距水分特征
- 冬小麦群体不同分布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通过对冬小麦群体分布方式的调节,研究了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变化趋势随土壤层次增深而增加,A与B处理(行株距分别为7 cm×7 cm和14 cm×3.5 cm)在0~90 cm层次与其它处理的差异幅度较大,而100~120 cm土层差异幅度较小。从4种灌溉处理的土壤水分纵深分布比较来看,在不灌溉条件下,A与B处理能够充分利用冬小麦田深层土壤水分,在灌溉条件下,B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它处理,有利于提高浅层土壤的水分含量。
- 孙淑娟周勋波陈雨海杨国敏徐德力杨荣光
-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水分
-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混种竞争效应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it替代系列法研究了多穗型品种济南17和大穗型品种烟辐188两个优质小麦品种在混播条件下的竞争效应,并对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密度变化范围内,济南17较烟辐188表现出较强的自身调节能力。混播条件下,烟辐188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低于播种比例的增加幅度,说明济南17具有更强的占有和利用共同资源的能力。
- 王东建杨国敏吴承来
- 关键词:不同类型小麦混种
-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群体结构及光截获的影响被引量:50
- 2010年
- 以田间试验(2006—2007年)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能利用率和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特征,夏大豆‘鲁豆4号’(Glycine maxcv.Ludou 4)在同一密度(3.09×105株/hm2)下设5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即行距×株距分别为18 cm×18 cm(A)、27 cm×12 cm(B)、36 cm×9 cm(C)、45 cm×7.2 cm(D)、54 cm×6 cm(E)。结果表明,大豆在生育期间干物质变化因株行距不同而产生差异,2006和2007生长季的各处理干物质分别在播种后第70天和90天达到最高,播种后第80天和100天时,A处理比E处理分别高21.6%和34.0%;不同层次干物质积累重心随行距加大有上移趋势。各处理LAI随行距扩大、株距减少有下降趋势,其中,A和B处理LAI表现较稳定,LAI相对较高且时间较长。光能利用率随行距加大有降低趋势,A和B处理显著高于E处理(P<0.05)。夏大豆在不同株行距配置下,株粒数、百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和0.926*(2006年),0.995*和0.892*(2007年),随行距变小PAR透射率降低、截获率和光能利用率上升而产量增加,A和B处理产量显著高于E处理(P<0.05)。说明夏大豆在雨养农业条件下,植株相对均匀分布可改善群体结构和增强光截获,进而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 周勋波杨国敏孙淑娟陈雨海
- 关键词:夏大豆光截获光能利用率
- 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三种施氮量组合,探讨种植方式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20 cm+40 cm"沟播(沟播)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荧光参数与叶绿素含量指数(CCI),从而维持较好的叶片光合生理功能。沟播光能利用率平均值显著高于平作大小行与等行距。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冬小麦Pn、荧光参数与CCI等生理指标,光能利用率也随之提高。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指标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超过种植方式。
- 高会军周勋波齐林杨国敏董浩刘岩陈雨海
-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光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