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恒朝

作品数:26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1篇动脉
  • 19篇旁路移植
  • 18篇动脉旁路
  • 18篇动脉旁路移植
  • 18篇移植术
  • 18篇旁路移植术
  • 18篇冠状
  • 18篇冠状动脉
  • 18篇冠状动脉旁路
  • 18篇冠状动脉旁路...
  • 17篇动脉旁路移植...
  • 17篇冠状动脉旁路...
  • 13篇体外循环
  • 13篇外循环
  • 13篇非体外
  • 13篇非体外循环
  • 12篇术后
  • 10篇非体外循环冠...
  • 9篇体外循环冠状...
  • 9篇非体外循环冠...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家心血管病...

作者

  • 26篇武恒朝
  • 22篇孙寒松
  • 7篇王现强
  • 5篇许建屏
  • 5篇宋云虎
  • 4篇袁昕
  • 4篇王巍
  • 4篇王坚
  • 3篇郑哲
  • 3篇胡盛寿
  • 2篇徐海涛
  • 2篇张旌
  • 2篇马维国
  • 2篇杨滔
  • 2篇张本青
  • 2篇李宝童
  • 2篇胡晓鹏
  • 2篇张旌
  • 2篇袁昕
  • 1篇张乐峰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6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缺血性轻中度二尖瓣反流效果分析
目的:目前关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存在争议,集中体现在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上,选择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同期二尖瓣手术一直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评估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
肖付诚孙寒松武恒朝王坚杨滔查正彪
心脏瓣膜病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1997-07至2013-04瓣膜病术后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占62.30%),...
张本青孙寒松胡盛寿王巍许建屏宋云虎吕锋武恒朝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肺栓塞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国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9-10至2012-09期间,连续582例冠心病患者接单纯OFCAB,年...
王坚武恒朝孙寒松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时机探讨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手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寻找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30 d死亡情况及心肌梗死位置进行分组,分别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组的差异,以及不同心肌梗死位置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寻找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对术后死亡预测的截断值,并根据截断值分组,依此寻找最佳手术时机。结果:总体术后30 d死亡率为7.14%,3年生存率91.20%,5年生存率87.80%,估算平均生存时间(147.25±5.94)个月。死亡组(n=8)较生存组(n=104)年龄大,女性患者比例高,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更短(P均<0.05)。前壁心肌梗死组(n=86)较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组(n=26)术后30 d死亡率高(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较短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年龄、女性、既往脑血管意外病史是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风险预测因素。ROC曲线截断值为37.04 d,相较于心肌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间隔> 37 d的患者,间隔≤37 d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更高(3.45%vs. 20.69%,P=0.044),中期随访平均生存时间更短[(156.56±4.69)个月vs.(120.53±14.10)个月,log-rank P=0.001],不过进行倾向性匹配后两者生存曲线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138.59±13.01)个月vs.(124.96±13.91)个月,log-rank P=0.331]。结论:对积极治疗反应良好的室间隔穿孔患者应首选延期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发作37 d后为延期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
鞠帆袁昕李宝童罗晓康武恒朝杨滔孙寒松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手术时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结果及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4月阜外医院334例围术期应用IABP的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IABP应用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术前组[n=56,男45例、女11例,年龄(60.5±10.7)岁]、术中组[n=107,男84例、女23例,年龄(61.1±8.4)岁]和术后组[n=171,男119例、女52例,年龄(61.4±8.5)岁]。对比分析三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等围术期结果。同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共死亡56例,死亡率16.8%。患者术前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术中组及术后组死亡率[3.6%(2/56)vs.23.4%(25/107)vs.17.0%(29/171),P=0.006]。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术后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5,P=0.040)、女性(OR=3.34,P<0.001)、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增大(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OR=1.06,P=0.040);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IABP(OR=0.10,P=0.050)。结论 CABG围术期应用IABP治疗效果良好,术前应用IABP者术后死亡率较低。IABP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LVEDD增大;保护性因素为术前应用IABP。
王现强袁昕武恒朝郑哲孙寒松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死亡率并发症
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换瓣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依据时间变化的左心逆重构过程以及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阜外医院59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后2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成左心室重量指数正常组(n=24)和残余左心室肥厚组(n=35)并进行比较,其中30例患者术前、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均可获得,用来分析依据时间变化的左心逆重构过程。结果:30例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重量指数逐渐下降,2年时达到最低点,而左心房直径在术后早期就迅速下降,3个月时达到平台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是术后2年残余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32,95%CI:1.796~8.177,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提示,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是远期非致死性心原性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48,95%CI:1.247~4.051,P=0.007)。Kaplan-Meier曲线提示两组患者远期免于心原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3),但残余左心室肥厚组患者远期免于非致死性心原性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左心室重量指数正常组(P=0.014)。结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左心房逆重构的最佳时期是术后3个月,而左心室逆重构的最佳时期是术后2年;术前更高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容易导致术后残余左心室肥厚,与远期不良事件密切相关。
徐海涛袁昕孙寒松武恒朝宋云虎许建屏王巍
关键词:左心室肥厚主动脉瓣置换术
血浆大内皮素-1对中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大内皮素-1与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相关,本研究拟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因中重度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测量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最终纳入142例患者,年龄(59.4±8.3)岁。随访(51.9±22.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9例(13.4%),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35例(2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大内皮素-1是术后全因死亡(HR=3.970,95%CI:1.535~10.268)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HR=2.754,95%CI:1.238~6.129)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高压、卒中史是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卒中史是术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经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远期疗效满意,大内皮素-1是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喻鹏凌宋昌鹏李宝童向俾桃武恒朝孙寒松
关键词:大内皮素-1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成形术
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的影响
目的: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也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的患者。基于对阿司匹林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的担心,CABG术前是否应该停用阿司匹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关于这一问题,在传统的...
武恒朝
关键词:阿司匹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输血胸腔引流量
文献传递
冠脉旁路移植围术期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围术期、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患者的院内感染流行病学规律,明确主要病原体,并对发生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12年4月,共有334例患者于我院接受CABG手术、并在围术期接受IABP支持循环。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纪委现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2号),对照医院感染报表查阅术后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2±8.9岁,女性患者86例(25.70%)。术后败血症发生率较高(3.30%),其次为呼吸道感染(2.40%),其他感染部位为切口感染(0.60%)、尿道(0.30%);全部感染患者中,21例患者检出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居于第一位,占1.2%;其次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0.9%。共有8例联合感染病例,克雷伯菌为最为常见菌种。术后临床感染与高龄、糖尿病、肾衰、手术时间长、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延长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CABG围术期接受IABP支持患者出现败血症几率较高,病原体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高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及呼吸机时间延长等临床因素是发生严重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
王现强袁昕武恒朝孙寒松
关键词:冠脉旁路移植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远期死亡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单纯OPCAB的440例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RDW及其他临床基线资料,术后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远期随访。主要临床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并就此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进一步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7.0±1.1)年期间,死亡40例,死亡率为9.1%(40/440)。死亡组(n=40)患者入院时的RDW值显著高于生存组(n=400)患者[(13.2±0.7)%vs(.12.8±0.7)%,P=0.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带入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RDW值每升高1%,OPCAB患者术后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值分别为1.862、1.841和2.019,P分别<0.001、0.003和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远期死亡的RDW截断值为13.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RDW值≥13.4%的患者(n=90)较RDW值<13.4%(n=350)的患者远期生存率更低(82.2%vs.93.1%,P=0.001)。结论:RDW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当RDW值≥13.4%时,患者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武恒朝王现强张旌孙寒松
关键词:冠心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