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胜 作品数:14 被引量:66 H指数:3 供职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犬肺癌模型抑癌基因表达与支气管动脉造影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犬肺癌模型抑癌基因表达与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的相关性,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标准。材料与方法22只犬,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定位向右肺膈叶灌注甲基胆蒽、二乙基亚硝胺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诱导犬肺癌模型,在不同时期进行基因检测和影像、病理学检查。结果p53基因蛋白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16逐渐减低。CD31血管内皮标记表达阳性与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见肿瘤样血管及染色吻合。结论CD3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阳性表达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的肿瘤血管及染色是肺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早期检测p53基因突变与p16基因失活对提高早期诊断率和5年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曹喜才 韩燕 刘勇 宋晓娜 王金胜 阎世鑫 姜付显关键词:肺癌 抑癌基因 血管造影 免疫组织化学 经皮瘤内注射^(32)P-GMS治疗肝癌——剂量与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经皮瘤内注射不同剂量32P-玻璃微球(32P-GMS)后的病理改变基础及其与MRI表现的对照关系,评价MRI在32P-GM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用2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VX2瘤株建立肝肿瘤模型,经皮瘤内注射37、74、111和148MBq的32P-GMS,分批处死后取注药部位肿瘤组织,在光、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明确放射性照射对肿瘤细胞的损害程度;同时对注药前后各组动物肝脏行MRI检查。结果病理观察发现瘤内注射32P-GMS剂量与其对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损害相关,并可能累及正常肝脏组织。MRI发现注药后随着32P-GMS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病灶内原稍长T2信号逐渐消失,代之为等、长T2信号。结论111MBq是经皮瘤内注射32P-GMS治疗直径1cm实性肝癌的最佳剂量,MRI检查在评价效果和随访方面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曹喜才 李斌 王金胜 宋晓娜 汪雅娟 杨海贤 谭建 苌英利 王晓东 范志斌 姜付显 韩燕关键词:肝癌 ^32P-玻璃微球 瘤内注射 经皮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对肝癌组织的影响 2006年 目的探讨经皮瘤内注射^(32)P玻璃微球(^(32)P-GMS)对肝癌瘤组织的影响及其最佳剂量。方法建立24只兔VX2肝癌模型,分为A、B、C、D 4组并分别经皮瘤内注射37、74、111和148个放射性强度单位(MBq)的^(32)P-GMS,7、14和21 d后分批处死实验兔并取注药部位肿瘤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注射^(32)P-GMS剂量与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损害相关。A、B组不能完全杀死癌组织;C组肿瘤细胞几乎完全消失,纤维结缔组织对瘤灶形成完整的包绕;D组未见存活的肿瘤组织,但见正常肝组织亦被累及。结论经皮瘤内注射适量的^(32)P-GMS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瘤组织,本实验显示111 MBg为最佳剂量,对于阻止肝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王金胜 曹喜才 汪雅娟 范志斌 姜付显 韩燕 李斌 阎世鑫 谭建 王晓东关键词:肝癌 瘤内注射 病理 经动脉灌注^(32)P-玻璃微球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对肿瘤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灌注3 2 P 玻璃微球 (3 2 P GMS)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对肿瘤血管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经肝动脉超选择性段性挤压式栓塞及半肝栓塞的方法灌注3 2 P GMS、超液化碘油和吡柔吡星混悬液治疗 30例肝癌患者 ,术后 1~ 6个月行肝动脉造影 ,观察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侧支血管的形成情况。β轫致辐射显像观测癌 /肝比值 (T/N比 )和肺分流百分比 (L % )。采用单纯碘油化疗栓塞治疗 2 6例肝癌作为对照。结果 实验组反应率 70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4 2 .3% (P <0 .0 5 ) ;实验组 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 10 0 %、76 .6 7%、4 2 .86 % ,对照组为 92 .31%、6 1.4 7%、2 0 .2 8% (P <0 .0 5 )。实验组治疗后肿瘤血管及染色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经肝动脉采用超选择性段性挤压式栓塞及半肝栓塞的方法灌注3 2 P GMS联合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能明显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曹喜才 王晓东 李斌 谭建 王任飞 刘勇 王金胜 阎世鑫 范志斌关键词:经动脉灌注 ^32P-玻璃微球 联合化疗 栓塞治疗 肝癌 肿瘤血管 肝癌介入治疗后期综合措施的探讨 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期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对 33例肝癌介入治疗后期综合症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出血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肝性脑病应用支链氨基酸等方法治疗。结果 2 1例PCS术后留置管全部保持通畅。 33例平均生存期 2 0 .1个月 ,2年生存率为 36%。结论 对肝癌介入治疗后期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生存质量 ,使肝癌介入治疗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曹喜才 贺能树 孙建中 王松 吉训明 范海伦 王金胜 张长林 杨建国 吕提文 李建华 张国欣关键词:肝癌 介入性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36例。超选择经导管灌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PYM)混合乳剂,部分病人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达肿瘤内灌注栓塞,... 曹喜才 王金胜 阎世鑫 韩燕 姜付显 宋晓娜关键词: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介入治疗 超液化碘油 平阳霉素 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介入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25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HHCH)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材料与方法 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14例。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 (PYM)混合乳剂 ,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 ,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 8例肿瘤明显缩小 ,异常血管湖消失。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方法之一。 曹喜才 贺能树 孙建中 王松 吉训明 王金胜 张长林 杨建国 吕提文 李建华 张国欣关键词:肝肿瘤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介入疗法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肝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作用。材料与方法采用切除左侧后肢股动脉方法制作兔下肢慢性缺血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C为治疗组,分别经肌肉注射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bFGF 10μg+5ml mM Tris缓冲液+肝素1000 U。处死前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密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高于B组。治疗组可见丰富的侧支血管形成,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肌肉注射bFGF能有效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是治疗下肢远端缺血性病变有效方法之一。肝素对bFGF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显著增强其生物效应。 曹喜才 范志斌 宋晓娜 王世鑫 王金胜 阎世鑫 姜付显 韩燕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肢缺血 治疗性血管生成 肝素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脉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材料与方法:对3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导管分别超选择到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经导管注入溶栓药物.
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 王金胜 高阳春 康国强 宋金龙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前、后交通动脉瘤DSA与CTA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2008年 目的:评价DSA与CTA诊断前、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30例脑出血或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而疑有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及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优劣。结果:12例前交通动脉瘤DSA与CTA检查阳性率均为100%。18例后交通动脉瘤,DSA检查阴性1例,可疑2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83.33%;CTA检查阴性1例,可疑6例,阳性11例,阳性率为61.11%。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瘤体、钙化、血栓的显示优于DSA,对后交通动脉瘤与DSA差别不大。结论: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敏感性达100%,对后交通动脉瘤诊断尚不能代替DSA,DSA与CTA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检出率。 宋晓娜 曹喜才 王金胜 李建华 韩燕 姜付显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