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华荣

作品数:162 被引量:1,418H指数:2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42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6篇轻工技术与工...
  • 70篇农业科学
  • 10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7篇理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5篇茶叶
  • 30篇茶树
  • 17篇香气
  • 14篇绿茶
  • 14篇感官
  • 12篇红茶
  • 10篇色谱
  • 8篇相色谱
  • 8篇挥发性
  • 8篇基因
  • 8篇工夫红茶
  • 7篇气相
  • 7篇气相色谱
  • 7篇主成分
  • 7篇主成分分析
  • 7篇儿茶
  • 7篇儿茶素
  • 7篇茶园
  • 6篇多酚
  • 6篇质谱

机构

  • 139篇西南大学
  • 22篇西南农业大学
  • 5篇宜宾市农业局
  • 3篇宜宾学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成都纺织高等...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江西省蚕桑茶...
  • 2篇中华全国供销...
  • 2篇重庆出入境检...
  • 2篇重庆第二师范...
  • 2篇四川省食品药...
  • 1篇长江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宜昌职业技术...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161篇童华荣
  • 14篇曾亮
  • 13篇毛世红
  • 13篇陈应娟
  • 12篇丁阳平
  • 11篇袁连玉
  • 9篇罗理勇
  • 8篇杨坚
  • 7篇陆昌琪
  • 6篇张进忠
  • 6篇孟庆
  • 5篇李云
  • 5篇龚正礼
  • 5篇高爱红
  • 4篇索化夷
  • 4篇黎盛
  • 4篇廖书娟
  • 4篇刘耀
  • 4篇张丽平
  • 4篇张志鹏

传媒

  • 12篇食品科学
  • 10篇茶叶科学
  • 9篇食品与发酵工...
  • 9篇食品工业科技
  • 6篇西南农业学报
  • 6篇西南师范大学...
  • 5篇西南大学学报...
  • 4篇食品安全质量...
  • 3篇作物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广州食品工业...
  • 3篇粮食与油脂
  • 3篇食品研究与开...
  • 2篇食品科技
  • 2篇食品与机械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福建茶叶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10篇2021
  • 11篇2020
  • 12篇2019
  • 15篇2018
  • 10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1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碎茶初制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1993年
采用优化设计对红碎茶初制过程中5个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品质影响最大,其次是发酵时间,发酵叶厚,萎凋时间,揉捻时间。试验原料经16h萎凋,试验揉捻20.8min。摊叶 2.5 cm,在18.2℃下发酵75 min制出红碎茶品质最好。
童华荣江杨韩启流
关键词:工艺参数红碎茶
重庆市某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重金属的监测与污染评价被引量:39
2007年
测定了重庆市某茶园土壤和鲜茶叶中的重金属Pb,Cd,Cr,Cu,Hg和As含量,并结合茶园土壤和茶叶的卫生质量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茶园土壤和鲜茶叶中这几种重金属含量均较低,但Cd的含量稍高;单因子污染指数和Nemerow污染指数基本上均小于1.0,表明茶叶和茶园土壤基本上未受这6种重金属的污染,茶叶和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茶叶对土壤中Cd、Cu和Hg的富集能力较强。
李云张进忠童华荣
关键词:茶叶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食用资源昆虫的利用及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02年
综述了食用资源昆虫的含义、利用、营养保健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食用资源昆虫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何洪英李华钧杨坚童华荣
关键词:营养保健
川渝地区野生大茶树的挥发性组分及萜烯指数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为分析川渝地区野生大茶树挥发性组分及其亲缘关系,利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对川渝地区野生大茶树资源茶鲜叶加工的烘青绿茶挥发性组分进行萃取,经GC-MS技术进行分析,共检测出71个化合物。其中含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醇、α-萜品醇等醇类化合物,有β-水芹烯、β-香叶烯、柠檬烯、α-雪松烯、石竹烯、α-法呢烯等萜烯类化合物,有β-柠檬醛、苯甲醛、(E)-2-己烯醛等醛类物质,有棕榈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酯类化合物,有顺-茉莉酮、α-紫罗酮等5种绿茶典型的香气化合物,还有胺、烃、萘、蒽、酸等。萜烯指数(TI)分析表明,野生大茶树TI高于野生大茶树子一代及福鼎大白茶。萜烯指数的变化可以作为鉴定茶树资源的分类依据之一。
王亨洪童华荣李兰英朱玲
关键词:野生大茶树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组分
茶树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C.acutatum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及致病毒性初探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从重庆地区茶树种植区内的感病茶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到2种能侵染茶树的炭疽菌,经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C.acutatum和C.gloeosporioides,其中C.acutatum为本实验室从茶树上分离保存的新记录种。【方法】比较该2种炭疽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结果】C.gloeosporioides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C.acutatum,但2种菌均能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生长,且同是以PDA和PSA为最适生长培养基,而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均在25~28℃之间,在40℃时仍能进行生长,菌丝致死温度在60~65℃之间。致病毒素研究发现2种茶树炭疽菌均能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类似于自然状态下病原菌侵染形成的叶片坏死、萎焉等症状,但相比之下C.gloeosporioides的毒素活性更强。【结论】研究结果为后续茶树炭疽菌的致病性差异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炭疽菌的有效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沈大航乔文君刘智童华荣陈应娟
关键词:茶树生物学特性
低草腥味桑叶茶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本发明公开了低草腥味桑叶茶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简单,包括以下步骤:采摘新鲜的桑叶,摊放成10~15cm厚,摊放至叶片中水分的重量百分比为68%~72%,得预处理桑叶;然后在温度为280~330℃条件下杀青,杀青时间为0...
罗理勇黄先智陆小腾驾童华荣曾亮
文献传递
普洱茶主要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与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被引量:5
2014年
本实验以普洱生茶和熟茶为原料,测定了主要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研究了生普和熟普的主要酚类化合物与氧化还原电位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的儿茶素总量与没食子酸的含量均高于普洱熟茶,但熟茶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生茶,且熟茶样品之间存在有显著性差异。生茶中EGCG与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27;熟茶中ORP值与EGC、DL-C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和-0.688。
屈晓媛孙琳童华荣
关键词:酚类化合物氧化还原电位
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介绍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的几种新方法,如高效吸管萃取法、QuEChERS法、搅拌棒吸附萃取法(SBSE)及固相萃取法(SPE)等几种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并分析以上几种新方法的优缺点。
刘洪林童华荣曾艺涛杨坚
关键词:农药残留前处理QUECHERS固相萃取
一种提高晒青绿茶晒青品质的晒青棚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茶叶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晒青绿茶晒青品质的晒青棚及方法。本方法包括:在晒青架外搭设晒青棚,并用聚乙烯膜对所述晒青棚进行包裹;抽吸出所述晒青棚内的空气,并对抽吸出的所述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将降温降湿后的所...
童华荣坤吉瑞
文献传递
一种儿茶素漱口水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儿茶素漱口水及其制备方法,漱口水的原料包括儿茶素,金盏菊,玫瑰茄,胎菊,薄荷,乙醇,氨基酸,表面活化剂,氟化钠,防腐剂和水。制备步骤为:将配比量的金盏菊、玫瑰茄、胎菊、薄荷分别用水进行冲泡,水温为80-9...
童华荣岳翠男王治会毛世红陆昌琪褚飞扬
文献传递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