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立珂

作品数:2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衔接
  • 5篇副词
  • 4篇隐喻
  • 4篇语义
  • 4篇X1
  • 4篇X2
  • 3篇隐喻认知
  • 3篇句法
  • 3篇句式
  • 3篇X
  • 2篇意象图式
  • 2篇隐喻认知机制
  • 2篇图式
  • 2篇互动
  • 2篇汉语
  • 2篇V
  • 1篇信息编码
  • 1篇修辞
  • 1篇一致性
  • 1篇隐喻分析

机构

  • 20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澳门大学

作者

  • 20篇范立珂
  • 1篇陈忠

传媒

  • 2篇外语研究
  • 2篇河南教育学院...
  • 2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汉语学习
  • 1篇社科纵横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长沙大学学报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当代教育理论...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
位移是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的相对改变。位移事件是位移动体从源点开始到终点结束的一次位移运动。位移事件的研究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语言者在描述事件时是如何组织其经验材料的,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前人的研究本文分两方面述评...
范立珂
文献传递
汉语初中级水平日本留学生构词能力测试与偏误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留学生对汉字的依赖性强,往往以汉字词素揣测词义,在促进学习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初中级水平的学生的构词能力并探求偏误情况。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着重从汉字词及汉语词素性质、词素搭配等方面探讨。
范立珂
关键词:构词能力汉字词
副词“就”的隐喻认知机制探析
2009年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对揭示语言运作本质有重要意义。词汇的延伸多来源于意象图式及变体,意象图式为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映射提供了依据和途径。文章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意象图式的形成基础、结构组成及特点出发,对"就"的中心图式和图式变体及"就"的隐喻表达和意象图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就"的空间意义和空间概念隐喻,分析副词"就"意象图式及其变体在其词义延伸中的作用。
范立珂
关键词:意象图式词义延伸
副词“就”的语义探究
现代汉语中“就”有动词、介词、连词、副词。针对副词“就”的义项划分问题历来有争议的现象,本文试图寻找副词“就”的核心义,进而考察核心义对其句法、语用的制约,最后提出自己的义项划分的建议。 论文先综合运用认...
范立珂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法化历程
文献传递
“上”字的隐喻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随着隐喻认知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工作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隐喻构筑了人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对隐喻的隐喻性程度的消失过程进行考察和充分的描述,有利于揭示隐喻作为认知现象的本质。以现代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分析语义丰富的“上”字,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范立珂
关键词:隐喻认知机制隐喻思维本体隐喻概念隐喻
试论“怒”范畴中的身体隐喻被引量:1
2006年
文章从修辞的角度找出“怒”范畴词列,分析“怒”范畴词列的身体隐喻机制:日常经验形成“怒”的意象图式,进而投射具体域结构,通过隐喻形成抽象概念。“怒”的意象图式和身体隐喻的本质,成为“怒”范畴的认知纵向和横向上的最佳点。“怒”的意义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通过对身体隐喻构筑“怒”范畴词列的描写,进一步探讨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范立珂
关键词:范畴化意象图式身体隐喻
“就”与“了”的隐现问题“:衔接”义和“完成”义的“一致性”被引量:2
2009年
现代汉语副词"就"的意义本文归纳为"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从这两个意义出发考察"就"在表时间、数量、条件时在句中与"了"的隐现情况。本文认为,"就"的"达成"义即"完成"义,而"了"的基本语法意义之一是表"完成",如果"就"取"趋近而未达成"义,则一般不与"了"共现;如果"就"表"趋近并达成"义,则一定与"了"共现,有强制性;如果"就"是"限制"义,则亦不能与"了"共现。
范立珂陈忠
现代汉语中“起”的句法语义系统新解:事件表达与时空转换
2023年
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起”可以独立做谓语,做动后补语,做动前成分。做动前成分时,“起”既是词内成分,又承担句法功能。“起”族词汇是一个个位移事件的凝固,能挖掘更多“起”的句法语义特征。汉语的“起”作为语素能实现从语素到词、短语、句子的三级跨越,直接参与到句法配置中,四个层面一步到位。“位移事件表达”和“时空转换”以及汉语词法、句法配置的“贯通性”原理是“起”的句法语义系统的内在制约因素。
范立珂陈忠
关键词:时间性空间性
试探“进、出”的位移事件表达被引量:1
2016年
从位移事件表达角度,能将"进、出"独立做谓语、"V+进/出"及"进/出+V"结构三者纳入同一范畴进行统一解释。位移事件表达的过程,正是"运动、路径"互动合作的过程。"进/出"独立做谓语时,"运动、路径"融合于同一动词,这是二者互动合作的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因不含方式信息,"进/出"易与方式动词结合而表达位移,随着方式动词的加入,"运动"由方式动词承担,"路径"即由"进/出"承担,这是他们互动合作的又一大方式——分别由不同的动词表征。
范立珂
关键词:互动合作
“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及其认知理据被引量:2
2012年
"V走"和"V去"(本文分为"V去1/去2")都表"离开"、"位移",但其路径图式、扫描方式及表价值观的语用动因各自有别。"动程"最短的是"处理"义的"V去1",语义特征是[+离开][+位移][-动程][―目标];"动程"最长的是"给予"义的"V去2",为[+离开][+位移][+动程][+目标];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凸显"无目标"的"V走",为[+离开][+位移][+动程][―目标]。这些语义特征制约着"V走"和"V去"的替换条件,进而决定其语用选择。而基于路径图式的认知动因,则是联结和贯穿句法、语义、语用的内在制约因素。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动趋式其他成员的研究。
范立珂
关键词:认知理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