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海亮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经肱动脉与经股动脉路径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肱动脉与股动脉路径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TBA-IABP与TFA-IAB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行TBA-IABP及TFA-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9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TBA-IABP组(46例)和TFAIABP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TFA-IABP组相比,TBAIABP组IABP开始工作至CS缓解时间、总住院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均降低[(44±10.6)h比(65±12.5)h;(154±26.6)h比(236±34.2)h;(3±1.6)min比(25±10.2)min,P均<0.05];TBA-IABP组迷走神经反射、血肿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也较TFA-IABP组低(2%比10%;2%比8%;0比4%,P均<0.05);相应TBA-IABP组CS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TFA-IABP组(87%比73%,P=0.047)。TBA-IABP组有2例出现轻度远端肢体血运欠佳,但经解痉镇痛症状缓解。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TBA-IABP的血管并发症发生少,且CS抢救成功率高,其机制可能与TBAIABP有利于局部压迫止血、无体位限制(患者可半坐卧位)、患者痛苦小和心理压力轻(减少交感神经张力)有关,作为可选择的血管路径之一。
- 吴铿游琼郑锡锋李腾叶少强莫海亮黄瑞娜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肱动脉股动脉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清差异表达microRNA及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筛选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清差异表达的micro RNA(mi RNA),明确mi R-186-5p和mi R-516a-5p在DC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择30例DCM患者为实验组,60例年龄相当的身体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从两组随机选取3例作为研究对象行micro RNA芯片初筛差异表达mi RNA,然后荧光定量q PCR验证这些mi RNA的差异表达;在高糖诱导人AC16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中,mi R-186-5p和mi R-516-5p的mimics和inhibitors分别干预,观察对高糖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micro RNA芯片检测发现,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清有51个差异表达的mi RNA,经荧光定量q PCR验证为mi R-186-5p、mi R-516a-5p等8个差异表达mi RNA;显著高表达的mi R-516-5p和明显低表达的mi R-186-5p介导了高糖所致心肌细胞毒性损伤。结论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清mi RNA表达谱发生改变,有8个差异表达mi RNA,mi R-516a-5p和mi R-186-5p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损伤发病过程。
- 郭润民刘畅吴子君姜佳美吴斌莫海亮黄瑞娜何松坚李腾闫海李上海游琼吴铿
- 关键词:MICRORNA糖尿病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损伤
- 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糖尿病心肌病心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糖尿病心肌病(DCM)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36例,DCM患者48例,另选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临床评价。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外周血TLR4、TNF—α、N端B型脑钠肽(NT—BNP)表达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的差异,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外周血TLR4、TNF-α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DCM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和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T2DM组,且NT—BNP、左室舒张末径水平增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2)DCM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在NYHA分级中呈梯次增高(Ⅰ-Ⅳ级分别为2.1±0.4、3.1±0.4、4.1±0.6、5.1±0.5,均P〈0.05);TNF-α表达水平在NYHA分级中呈梯次增高[Ⅰ-Ⅳ级分别为(302-4-92)、(414±102)、(658±116)、(1035±108)mmol/L];NT—BNP、左室舒张末径在Ⅳ级组均显著高于Ⅰ-Ⅲ级组(均P〈0.05),两者在Ⅰ-Ⅲ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呈梯次减少(P〈0.05),但两者在Ⅲ、Ⅳ级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LR4、TNF—α与NYHA心功能分级存在线性相关(r=0.61、0.26,均P〈0.05),其中以TLR4相关性最好,但与NT—BNP、左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相关关系(均P〉0.05)。(4)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TLR4是DCM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的独立相关因素(回归系数=0.371,P=0.000)。结论TLR4/TNF—α信号通路与DCM心功能的严重程度正相关,可能促进DCM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 吴铿游琼李腾莫海亮叶少强黄瑞娜梁建光涂焰明
-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疾病TOLL样受体4肿瘤坏死因子Α
- 糖尿病对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起搏参数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对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1年6月80例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按是否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40例)和非糖尿病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起搏器起搏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基线时两组患者起搏器心房、心室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2月两组起搏器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心房:(0.59±0.23)V比(0.67±0.25)V,心室:(0.47±0.28)V比(0.54±0.35) V]、感知[心房:(2.33±1.16)mV比(2.92±1.36)mV,心室:(12.21±4.82)mV比(12.77±5.36)mV]、阻抗[心房:(537.12±115.32)Ω比(662.48±235.26)Ω,心室:(602.48±222.46)Ω比(762.41±235.38)Ω]增高更为明显(P<0.05或<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12.5%比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病窦综合征心电重构较严重,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 吴铿游琼郑锡锋李腾叶少强莫海亮李上海何松坚黄瑞娜
- 关键词:糖尿病病窦综合征
-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罪犯血管内斑块的作用:一项5交叉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和比较服用标准剂量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后的冠心病罪犯血管内斑块负荷改变。方法随机入选2006年3月6日至2007年3月6日收治的、进入意向治疗及安全性分析的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具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45例,完成研究者32例。采用随机、开放、交叉的对照研究,患者被随机指定到5个药物治疗序列中的任何一个。研究药物20mg1次/d睡前服用,每种药物各服用6个月。每个治疗药物周期间隔至少10d的洗脱期。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对罪犯血管内斑块负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罪犯血管内斑块负荷减少百分比明显高于氟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后[(0.84±0.05)%比(0.44±0.22)%、(0.52±0.03)%、(0.39±0.07)%、(0.56±0.05)%,P〈0.01],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基线时减少的次数明显多于氟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后[(13.4±1.1)次/周比(10.7±1.1)、(10.4±1.1)、(9.1±0.3)、(10.0±1.2)次/周,P〈0.01]。结论对于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每日20mg标准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比标准剂量的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能够更加有效地将罪犯血管内斑块控制在稳态,从而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 游琼吴铿李腾叶少强莫海亮黄瑞娜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心病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
-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新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复杂,常分为膜周型、双动脉下型、肌部型。介入封堵术中,膜周部型的易影响到希氏束,双动脉下型的易影响到主动脉瓣。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特别是嵴内型VSD、干下型VSD、巨大VSD伴肺动脉高压、隔瓣下型VSD等。近年来,随着器械、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提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而Hybrid技术的践行,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 莫海亮吴铿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HYBRID
- 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联合血栓抽吸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联合血栓抽吸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47例,随机分A、B两组,A组在造影后血栓抽吸术前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B组直接血栓抽吸术,评价两组PCI术后的效果。结果 A组比B组效果好,术后指标:血栓积分、TIMI3级血流、CTFC、ST段回落50%、出院时EF值、平均住院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BG2~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血栓抽吸术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PCI的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更好。
- 莫海亮李腾何松坚陈景福吴铿
- 关键词:心肌梗死PCI抽吸替罗非班
- Adapta起搏器防治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 目的评价Adapta起搏器防治心房颤动(房颤)生理性起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症状性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植入Adapta及SD303起搏器43例。分成Adapta组(18例)和SD303组(2...
- 李腾游琼黄瑞娜莫海亮吴铿
- S1P/S1P1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
- 2017年
- 目的探讨S1P/S1P1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心肌病,每组各20只,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老鼠建立2型DCM模型,STZ处理8周后,给予老鼠S1P1受体激动剂、S1P1受体拮抗剂干预,观察S1P1受体激动剂、S1P1受体拮抗剂对DCM心肌损伤的影响;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Sphk1和S1P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组织匀浆液S1P的表达,组织Sph K1激酶活性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Sph K1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M组大鼠心脏凋亡增多、心肌肥大,同时Sph K1及其产物S1P表达增加,S1P1受体下调,S1P1受体拮抗剂干预加重DCM心肌损伤,而S1P1受体激动剂能减轻心肌凋亡、心肌肥大、胶原沉积等。结论 S1P/S1P1信号通路被抑制可能是DCM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调控该通路可能是DCM心肌损伤的防治靶点。
- 莫海亮姜佳美刘畅吴子君黄瑞娜梁国标陈科辉李腾李上海闫海何松坚游琼吴铿郭润民
- 关键词:鞘氨醇激酶-11-磷酸鞘氨醇糖尿病心肌病凋亡
- 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突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突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硬/软导丝组合交替平行技术组(Improved组,61例)和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组(Classic组,59例)。两组患者PCI均采用正向导丝技术,评估指标包括首次突破成功率、失败后再次突破成功率、导丝耗材数、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并发症,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术后30 d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CTO受累血管部位等造影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首次导丝突破成功率(93.4%比77.9%,P=0.016)高于Classic组;经过交换导丝技术后,Improved组累次导丝突破成功率与Classic组比较(95.1%比96.6%,P=0.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丝技术成功患者经球囊预扩张,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均成功。Improved组患者导丝耗材数[3.0(2.0,4.0)根比5.0(3.0,7.0)根,P=0.018]、X线暴露时间[(110±65)min比(175±73)min,P=0.024]、对比剂用量[(210±137)ml比(305±148)ml,P=0.017]均少于Class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夹层、感染、穿刺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lassic组(16.4%比30.5%,P=0.045);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19.7%比11.9%,P=0.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mproved组患者NYHA心功能Ⅱ级(45.9%比32.2%,P=0.038)高于Classic组,Ⅲ级(26.3%比37.3%,P=0.047)、Ⅳ级(8.2%比18.6%,P=0.026)低于Classic组;Improved组患者LVEF[(51.5±10.3)%比(47.3±11.4)%,P=0.029]、6 min步行距离[(437±43)m比(376±52)m,P=0.031]均高于Classic组。结论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安全性好,突破困难和非常
- 何松坚吴铿游琼莫海亮
-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