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银锁

作品数:49 被引量:201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6篇玉米
  • 16篇病菌
  • 14篇小斑病
  • 14篇斑病
  • 13篇小斑病菌
  • 12篇毒素
  • 12篇玉米小斑病
  • 12篇玉米小斑病菌
  • 12篇小种
  • 11篇玉米小斑病菌...
  • 9篇细胞
  • 8篇凋亡
  • 8篇培养滤液
  • 7篇细胞凋亡
  • 7篇小麦
  • 6篇毒素培养滤液
  • 6篇毒素诱导
  • 5篇抗性
  • 4篇选育
  • 4篇叶片

机构

  • 49篇河北省农林科...
  • 10篇河北师范大学
  • 10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唐山师范学院
  • 4篇石家庄市疾病...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黄骅市农业局

作者

  • 49篇贾银锁
  • 42篇马春红
  • 28篇李运朝
  • 24篇崔四平
  • 21篇董文琦
  • 11篇及增发
  • 10篇侯立白
  • 10篇王立安
  • 9篇李秀丽
  • 8篇商闯
  • 7篇吴哲
  • 5篇范尉尉
  • 5篇翟彩霞
  • 4篇李晓煜
  • 4篇张红心
  • 4篇郑秋玲
  • 3篇曾孟潜
  • 3篇侯升林
  • 3篇刘子会
  • 3篇崔跃辉

传媒

  • 9篇华北农学报
  • 7篇河北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玉米科学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1篇河北果树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分子细胞生物...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1990
  • 1篇198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从遗传基因角度阐述了关键性种质资源与高效育种的关系,并介绍了矮败小麦的创制过程以及应用价值。详细阐述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理论和具体技术路线,对矮败小麦育种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吴哲侯立白李运朝崔四平马春红贾银锁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近等基因导入系
丙二醛(MDA)含量在玉米诱导抗病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18
2007年
分别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毒素培养滤液处理两种基因型(C103和B37)的同核异质系的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说明:经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的玉米叶片中的MDA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1∶60处理组效果最好,同时也说明了低浓度C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商闯马春红翟彩霞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侯立白贾银锁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丙二醛
冬小麦不同单位根的功能及分组的研究被引量:7
1990年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不同单位根的特性、功能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单位根的根干重、根长度及吸(15)~N量等,由下而上依次减少。各单位根吸收(15)~N后,蘖根之间,蘖蘖之间皆可互相运转,但其运转比例不同,其功能模式是:(15)~N喂全株根或专喂初生根,则先供给主茎,其次是分蘖,而且随蘖位升高而递减;喂n单位根,则先供给n单位本身(包括主茎),其次是n+2或n-2单位的蘖(同侧蘖),然后是n+1或n-1单位的蘖(对侧蘖),最后是未喂(15)~N的根系。依照各单位根的功能,小麦根可分为3组:初生根组、次生根下位组和次生根上位组。各组根吸收肥料氮量占总氮量的百分比分别是26.7%、31.4%和41.9%。各组根的主要功能是:初生根组在小麦一生中都起重要作用,但主要是促进冬前分蘖;次生根下位组对巩固分蘖,促进穗部发育起主要作用;次生根上位组对提高结实率、籽粒灌浆起决定作用。
贾银锁张锦熙刘钖山
关键词:小麦聚类分析
甜高粱杂交种能饲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3
2012年
甜高粱杂交种能饲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2A为母本,以甜高粱恢复系823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于2005~2007年连续3年在所内进行了产量和抗性鉴定,2008~2009年连续2年进行了河北省多点区域试验,2010年进行了生产试验并通过专家组检测,于2011年7月通过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组织的专家鉴定,正式定名为"能饲2号"。本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合能源和饲草用途,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侯升林吕芃李素英籍贵苏刘国庆马雪刘公社杜瑞恒刘占凯王丽华贾银锁马春红许丽萍孙庆军
关键词:甜高粱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是以小麦自身生长发育规律为依据,以均匀种植理论为指导,研制了小麦无垄均匀种植联合耕播机,实现了耕地、施肥和均匀播种一体化。可在秸秆还田一遍的情况下,一次作业同时完成撒肥、匀种、旋耕、镇压...
郝德有贾银锁郝志青
关键词:小麦机械化联合耕播机
棉花根部损伤程度对感染黄萎病菌后体内抗性酶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明棉花黄萎病对不同伤根程度棉苗体内相关抗性酶的影响。方法棉苗长至四叶时,将纸钵与蛭石等去掉,用水小心冲刷,得到:⑴完整根苗。⑵将根下部3~5cm的余根用消毒的刀切掉为切根苗。⑶留主根,将大部分侧根切除为伤根苗。3种不同根系状况的棉苗浸于20ml棉花黄萎病菌的菌液中,以无菌水稀释至不同浓度。经0~48h,记载致萎蔫程度,并测定相关抗性酶的变化。结果3种伤根处理的棉苗浸黄萎病菌培养液后,其致萎度差异显著。当病菌液的浓度为1﹕10时,整根苗不出现感病,受害最轻;其次为伤根苗,2级感病;切根苗最为严重,3级感病。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以1﹕50浓度处理效果最好,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伤根苗达42.96Umg-1·min-1,整根苗达到较高值49.2Umg-1·min-1,切根棉苗为38.2Umg-1·min-1。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切根棉苗为39.483mmol·g-1,伤根苗为27.12mmol·g-1,整根苗为最低值3.845mmol·g-1。而体内相关抗性酶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高低与有害物质丙二醛(MDA)含量的多少,其顺序与受害轻重的顺序一致。结论棉花伤根后的棉苗外部病理反应与体内相关酶的动态生化反应进行研究,获得植株外部病理反应与内部生化实验相吻合的结果。
范尉尉马春红董文琦李运朝刘子会贾银锁耿军义张香云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利用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利用率低,转化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秸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物,其利用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形式,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秸秆纤维原料的转化利用将为能源开发和发酵工业原料开辟新的来源。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可寻找出一条彻底解决农作物秸秆浪费和综合利用率低的有效途径。利用植物纤维素发酵制氢和生物质合成油研究技术的开展,属于国内首创,可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将为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马春红刘旭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贾银锁王立安
关键词:秸秆生物质能源
利用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制氢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在厌氧情况下从牛胃里提取的厌氧菌种——肺炎克氏杆菌,在用蔗糖作为诱导物质的条件下,保持一定温度和pH值,在自行研发制造的厌氧流化床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产生氢气。结果表明,该细菌不仅有产氢能力,还能在反应器中吸附的活性炭上形成白色细菌颗粒。当细菌颗粒形成之后,在保持液压恒定的情况下,反应进行3 d之后,细菌会在蔗糖的诱导作用下,利用甜高粱秸秆产生氢气。肺炎克氏杆菌的最佳生长代时为10 h,产氢温度和pH值分别为37℃和6.0。反应过程中液压恒定时间由9.3 h维持14 d之后降低为4.6 h,试验证明,细菌利用甜高粱秸秆阶段的氢气产量明显高于直接利用蔗糖阶段的氢气产量,整个实验过程中氢气含量最高达到28%。
刘旭马春红及增发何晓棣吴哲侯升林王立安贾银锁
关键词:发酵生物反应器产氢
不同荧光染色方法检测HMC毒素诱导处理玉米B37根冠细胞凋亡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双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HMC毒素诱导玉米B37-C、B37-N根冠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AO/EB双染色后,当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58.2%、70.2%,B37-N仅为11.0%、25.7%和36.6%;当浓度为150μg/mL,处理时间4 h时B37-C根冠细胞最大凋亡率为62.3%,B37-N为25.8%。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μg/mL,处理7 h时B37-C的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58.7%、74.5%,B37-N仅为7.5%、22.3%和30.7%;HMC毒素浓度为150μg/mL,处理4 h时B37-C的细胞凋亡率为62.3%,B37-N为19.3%。
马春红李秀丽董文琦张红心戴志刚王立安贾银锁
关键词:玉米细胞凋亡荧光染色
HMC毒素诱导玉米专效寄主原生质体细胞凋亡的检测被引量:2
2012年
以2对同核异质玉米B37和Mo17叶片的原生质体为试材,并将原生质体随机分为4组,HMC毒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150μg/mL,处理时间分别为1、3、6h。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处理后原生质体的凋亡特征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HMC毒素处理玉米原生质体后发生细胞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色质等凋亡特征;经不同浓度HMC毒素处理B37和Mo17玉米原生质体,CB37的最大凋亡率为10.80%,NB37为4.90%,CMo17为21.00%,NMo17为8.83%;HMC毒素对2种基因型的C、N细胞质所测结果一致,均为C细胞质对毒素敏感,先出现细胞凋亡,N细胞质出现细胞凋亡的时间相对较晚;C、N之间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显著,且前者高于后者。当毒素浓度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当处理时间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马春红李秀丽张红心董文琦戴志刚王立安贾银锁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原生质体细胞凋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