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赖鑫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科考
  • 3篇黑碳
  • 2篇南极中山站
  • 2篇航线
  • 2篇臭氧
  • 2篇大气成分
  • 1篇冻雨
  • 1篇雪灾
  • 1篇一氧化碳
  • 1篇碳气溶胶
  • 1篇逆温
  • 1篇逆温层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溶胶
  • 1篇紫外辐射
  • 1篇南极大陆
  • 1篇拉尼娜
  • 1篇甲烷
  • 1篇黑碳气溶胶

机构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8篇赖鑫
  • 7篇卞林根
  • 6篇逯昌贵
  • 5篇汤洁
  • 3篇黄幸媛
  • 3篇郑向东
  • 3篇张东启
  • 3篇效存德
  • 2篇马永锋
  • 2篇王玉亭
  • 1篇王玉婷
  • 1篇陆龙骅
  • 1篇江燕如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4篇2012
  • 4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南极大气成分监测与研究
在国际极地年(2007/2009)期间,利用先进的太气边界层探测仪器,开展了南极中山站和冰盖对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获得了2008年全年的湍流脉动资料及相关资料。内陆考察队在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安装了极端低温自动气象站,填...
卞林根效存德陆龙华马永峰汤洁逯昌贵黄幸媛郑向东张东启王玉亭赖鑫
南北极大气成分本底特征的分析
全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极地受污染影响极小,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两极地区都加强了对温室气体等的本底浓度监测和研究。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我国南极...
赖鑫
关键词:南极中山站黑碳甲烷一氧化碳
文献传递
南极中山站大气成分监测与本底特征研究
全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极地大气受污染影响程度很小,因此,极地是观测大气成分本底变化的理想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两极地区都加强了对温室气体等的本底...
卞林根赖鑫汤杰逯昌贵
文献传递
第四次北极科考航线上臭氧和黑碳等的观测分析
利用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航线上的观测资料,对海面臭氧(O3)、紫外辐射(UVB)、黑碳气溶胶(BC)和气溶胶散射系数(SC)的空间分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得到,这些要素平均浓度分别为...
赖鑫卞林根汤洁逯昌贵马永锋
关键词:臭氧黑碳气溶胶
文献传递
南极大气监测与研究进展
在国际极地年(2007/2009)期间,利用先进的大气边界层探测仪器,开展了南极中山站和冰盖对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获得了2008 年全年的湍流脉动资料及相关资料。内陆考察队在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安装了极端低温自动气象站,...
卞林根效存德陆龙华马永峰汤洁逯昌贵黄幸媛郑向东张东启王玉亭赖鑫
关键词:大气监测大气边界层南极大陆气候变化
南极大气监测与研究进展
<正>在国际极地年(2007/2009)期间,中国南极气象考察队利用先进的大气边界层探测仪器,开展了南极中山站和冰盖对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获得了2008年全年的湍流脉动资料及相关资料。中国内陆考察队在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
卞林根马永峰汤洁逯昌贵黄幸媛郑向东张东启王玉婷赖鑫效存德陆龙骅
文献传递
贵州一次严重冰冻雨雪过程环境场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发生了大范围的持续冰雪灾害,贵州是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通过对高度场、温度、降水量、流场、涡度等要素场的分析,重点探讨此次极端气象事件对贵州影响最明显的第3次过程,以及形成严重冰冻雨雪天气和温度异常偏低的主要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在强拉尼娜的背景下,稳定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阻塞高压持续存在、极涡异常偏强偏东、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强、南支槽较常年活跃等,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原因。主要特征是850 hPa以下出现温度低于0℃的冷空气层,在700 hPa附近是相对较暖的气层,其上层是较冷的冰晶层,西南低空急流及槽前正的相对涡度平流明显,急流带来的暖湿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并保证了融化层中源源不断的热量供应,上下层涡度平流的差异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为贵州第3次雨雪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赖鑫卞林根江燕如
关键词:冰雪灾害拉尼娜逆温层冻雨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航线上黑碳和臭氧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大气成分在线观测资料,对考察航线上黑碳气溶胶(BC)、臭氧(O3)和B波段紫外辐射(UVB)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要素总体上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其最大值出现在我国东部海域,最低值出现在北冰洋.进入白令海后,BC浓度变化相对平稳,白令海和北冰洋的BC平均浓度分别为15.6ng·m-3和10.5ng·m-3.白令海的平均O3体积分数比北冰洋高,分别为18.9×10-9和15.7×10-9.但在75°N以北海区O3体积分数有所升高,在80°N以北达到17.0×10-9,这一现象可能与海冰密集度和冰上光化学过程有关.UVB辐照度在中低纬地区有显著的日变化,由于在北冰洋航行期间处于极昼期,其变化幅度较小.UVB受天气影响明显,尤其是遇上气旋的阴雨天气,UVB强度较弱.
赖鑫卞林根汤洁逯昌贵马永锋
关键词:黑碳臭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