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作品数:18 被引量:5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乳腺导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基因与p53,bcl-2 的表达及相关性(英文)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端粒酶基因(hTR、hTRT)、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hTRT)和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mRNA在44例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基因蛋白在上述病例中的表达,并与6例乳腺良性乳腺增生及26例乳腺癌病例进行了比较。结果端粒酶基因(hTR、hTRTmRNA)在乳腺导管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增强(60.9%,52.1%),其表达与在轻、中度非典型增生中(分别为22.2%,11.1%和33.3%,25.0%)和乳腺癌组织中(88.5%,80.8%)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p53mRNA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随着异型性的增加而下降,而p53基因蛋白则相应增加。Bcl-2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呈中度表达,其中以在重度中表达明显。结论端粒酶基因hTR、hTRT的表达与乳腺非典型增生细胞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同时可检测到p53mRNA的表达缺失、p53蛋白突变及bcl-2mRNA的过表达,且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有相关关系。 马萍 王睿 赵艳 宋敏 宋继谒关键词: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 端粒酶 皮肤非黑素恶性肿瘤139例临床特点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观察中国北方非黑色素瘤皮肤肿瘤的临床特点。
方法:
针对2004-2009年我科确诊非黑素瘤皮肤肿瘤139例... 赵艳关键词:皮肤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 回顾性分析 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p-p38和uP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磷酸化p38(p-p38)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标本中p-p38和uPA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p38及u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和60.0%。p-p38和uPA表达均为阳性25例,表达均为阴性15例,两者表达一致的符合率为66.7(%40/60),其表达呈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p38及uPA过表达在乳腺癌的发展及浸润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韩艳春 曾宪旭 王睿 李凤 赵艳 宋敏关键词:磷酸化P38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Bim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I3K/Akt通路的关系 目的:
Bim(Bcl-2 interacting mediator of cell death)是Bcl-2家族BH3-only亚家族的成员,是一种重要的凋亡调节蛋白。Bim广泛表达于正常细胞,其中包括造血细... 赵艳关键词:乳腺肿瘤 BIM蛋白 病变组织 文献传递 整合素β3,p38MAPK及MMP-2在乳腺癌中存在功能性的联系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整合素β3与配体Tenascin-c(TN-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方法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了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整合素β3及TN-c的表达,同时在培养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系中分别阻断整合素β3和p38MAPK,应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p-p38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整合素β3和TN-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整合素β3与TN-c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应用整合素β3的抗体抑制表达后,可以降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p-p38以及MMP-2的表达量;用p38的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进行阻断,可以降低MMP-2的表达量。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整合素β3和TN-c的高表达且它们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抑制整合素β3可以通过p38MAPK信号分子,抑制MMP-2的表达。 王睿 李照青 宋敏 李柏林 温媛媛 韩艳春 赵艳 王恩华关键词:人乳腺癌 P-P38 整合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促凋亡蛋白BAD在乳腺导管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检测促凋亡蛋白BAD在人乳腺导管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1例乳腺导管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促凋亡蛋白BAD的表达。结果BAD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3.3%(3/9)。从普通导管增生、轻中度不典型导管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导管原位癌到浸润性导管癌组织,BAD蛋白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在乳腺普通导管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凋亡蛋白BAD蛋白表达在乳腺癌癌变过程中呈递增趋势;BAD蛋白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有关,组织学分级越低,其蛋白表达阳性率越高。 李栢林 关剑 曾宪旭 赵艳 宋敏 宋继谒关键词:BAD 乳腺肿瘤 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药品制剂领域,涉及治疗疟疾的药物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治疗小鼠脑型疟疾口服药物的应用。所述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从柞蚕蛹或幼虫中表达制备获得,用柞蚕蛹制备rhEP... 曹雅明 范琦 赵艳 李丹妮文献传递 大湄公河次流域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 vMSP142)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2020年 目的明确大湄公河次流域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疫苗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C端42kDa的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提取泰国24例和中缅边境地区26例间日疟患者血DNA,采用巢式PCR扩增Pvmsp142基因片段并测序。采用MEGA7.0,DnaSP6.10.1以及Network5.0软件对中缅边境,泰国以及基因库中柬埔寨流行株Pvmsp142基因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中性检验,FST检验以及单倍体型分析。结果 3个地区Pvmsp142基因π值分别为0.014 16、0.024 05和0.023 06;中性检验显示三地区均处于平衡选择且泰国和柬埔寨株Pvmsp142基因的中间片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缅边境地区Pvmsp142基因与其他两个地区比较分化程度较高;三地区间单倍体型无明显的地理聚类。结论 Pvmsp142基因具有多态性并处于平衡选择;中间区域显著的平衡选择可能与人体免疫相关,可作为疫苗研制的靶点,也为Pvmsp142基因作为间日疟红内期疫苗候选研究提供相应的遗传信息。 王琳 赵艳 魏海潮 王庆辉 曹雅明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自然选择 生物芯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2023年 生物芯片技术源于Southern印迹技术,是一项基于生物分子间特异性相互作用原理的高通量的微量分析技术。从单纯地将生物组分集成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结合微刻技术及多种微流结构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集成,再到对组织、器官自然状态的模拟,生物芯片技术发展迅猛,且在医学生物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述生物芯片技术的概念、发展与分类,并对近年来不同类型生物芯片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徐霁雪 张博文 魏鸾葶 梁辰昊 吴玉婷 赵艳 李成关键词:生物芯片 生物医学 基因芯片 组织芯片 细胞芯片 中缅边境疟疾流行特点及新型TBV候选抗原Pb61的研究 目的:据2018年疟疾报告显示,2017年全世界仍有2.19亿人感染疟疾,并有43.5万人因疟疾死亡。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2016-2030年全球疟疾技术战略》,该策略呼吁到2030年全球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至少减少90... 赵艳关键词:传播阻断疫苗 同源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