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亚军

作品数:34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核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机械工程
  • 2篇核科学技术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传热
  • 7篇碳氢燃料
  • 6篇超临界
  • 5篇吸热型碳氢燃...
  • 5篇沸腾传热
  • 5篇超临界压力
  • 4篇两相流
  • 4篇密度测量
  • 4篇FC-72
  • 4篇池沸腾
  • 3篇定压比热
  • 3篇压比
  • 3篇在线测量系统
  • 3篇强化传热
  • 3篇热流密度
  • 3篇伽马射线
  • 3篇两相流动
  • 3篇流型
  • 3篇计数率
  • 3篇恒流泵

机构

  • 31篇西安建筑科技...
  • 28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建筑工程...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国家电投集团...

作者

  • 34篇郭亚军
  • 23篇毕勤成
  • 11篇冯松
  • 7篇陈听宽
  • 6篇曹冬冬
  • 4篇赵天寿
  • 3篇王帅
  • 3篇刘朝晖
  • 2篇何永清
  • 2篇张鸿雁
  • 2篇蒋建平
  • 1篇张林华
  • 1篇刘雅琳
  • 1篇崔海航
  • 1篇周莺
  • 1篇杨竹强
  • 1篇程洁
  • 1篇张强
  • 1篇刘伟民
  • 1篇董明晓

传媒

  • 8篇热能动力工程
  • 4篇化工学报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推进技术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铁道车辆
  • 1篇动力工程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核动力工程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中国冶金教育
  • 1篇第六届全国低...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建筑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临界压力下乳化碳氢燃料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2018年
为研究乳化碳氢燃料在矩形通道内的换热特性,在压力为3 MPa,质量流量为2.6 g/s,出口流体温度分别为450、500、550、600和650℃,乳化碳氢燃料含水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和50%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乳化碳氢燃料的含水质量分数与出口流体温度对燃料在矩形通道内的热沉、热流密度与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与纯碳氢燃料作对比。研究表明:燃料在通道内热沉与热流密度均随含水质量分数与出口流体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纯碳氢燃料在通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沿轴向逐渐增加;乳化碳氢燃料在通道内会发生传热恶化,第一次传热恶化点随出口流体温度的增加向通道入口方向移动;含水质量分数越高,第一次传热恶化发生越早,第二次传热恶化发生越晚。
胡琼宇郭亚军潘辉毕勤成
关键词:换热热流密度对流换热系数传热恶化
高温下吸热型碳氢燃料定压比热容在线测量被引量:1
2018年
为提高吸热型碳氢燃料高温高压条件下比热容的测量精度,基于能量守恒的量热计理论,设计一套适用于高温高压的碳氢燃料定压比热在线测量系统。系统温度量范围为450-900 K,测量压力可达10 MPa。选取环己烷和质量比1:1正己烷-正庚烷二元混合物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实验结果与文献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小于0.32%。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不同成分的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定压比热进行了测量,温度为450-900 K,压力为2.0-5.0 MPa。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区域范围内,碳氢燃料的比定压热容随温度的升高呈现近线性增长;在拟临界、临界温度时达到一个峰值,且峰值随压力的增加逐渐减小,且所对应温度点不断后移;大比热区后,燃料的比热容值随温度的升高急速增大。该测量系统的应用可为进一步提高碳氢燃料比热的测量温度范围创造条件。
贺宇锋郭亚军冯松毕勤成
关键词:碳氢燃料量热器
FC-72在浸泡于液池中的微小圆管内的沸腾传热被引量:8
2003年
本文对浸泡于FC-72液池中的两个微小圆管进行了沸腾实验研究,得到了沸腾曲线和传热系数,并用DV摄像机拍摄到了圆管出口处的沸腾状况,研究了管道尺寸对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管道尺寸对沸腾传热特性有显著的影响。传热系数和CHF随着管道尺寸的缩小而减小.直径为1.10mm的圆管出口处在低热负荷加热时发生了汽泡阻塞,并导致了剧烈的沸腾滞后现象。
毕勤成赵天寿郭亚军陈听宽
关键词:沸腾传热池沸腾
乳化碳氢燃料与碳氢燃料传热特性实验对比研究
2018年
在压力为3 MPa,质量流量为2. 6 g/s,出口流体温度加热至900 K的条件下,实验研究超临界压力下,对比含水量分别为20%和30%的乳化碳氢燃料与碳氢燃料的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下乳化碳氢燃料比碳氢燃料的热沉更大、热流密度更大、定压比热容更大、换热能力更强。故乳化碳氢燃料的传热特性更好,更适用于作为发动机再生冷却的冷却剂。
胡琼宇郭亚军毕勤成贺宇锋
关键词:热沉热流密度换热特性超临界压力
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液态正癸烷比定压热容实验研究
2019年
为了准确测量液态正癸烷的比定压热容,采用流动型绝热量热法,搭建了一套适用于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比定压热容测量系统。对温度为311~570 K、压力为0.12~6.02 MPa的正癸烷比定压热容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比定压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压力对正癸烷的比定压热容影响较小,并将实验值与文献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的最大相对偏差在5.0%以内,平均相对偏差在1.39%以内。将实验值与Guseinov模型和Garg模型两种经验模型进行对比,并在两种经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后的比定压热容模型。改进后的模型精度较高,其最大绝对偏差为1.32%,平均相对偏差为0.53%,可为其他碳氢燃料的比定压热容的推算提供基础和参考依据。
王瑞欣郭亚军冯松毕勤成
关键词:亚临界压力超临界压力绝热量热法正癸烷
超临界压力下乳化煤油比定压热容测量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准确测量高温高压下乳化煤油的比定压热容,基于能量守恒的量热计理论,搭建了一套流动型比定压热容在线测量系统。系统温度测量范围为301~900K,测量压力可达10MPa。通过去离子水和质量比1:1正辛烷-正庚烷混合物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实验结果与文献值进行比较,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相对误差绝对平均值在0.46%以内。在此基础上,对含水质量分数为10%,20%,30%,50%的四种乳化煤油比定压热容进行测量,温度为301~880K,压力为3MPa。实验结果与航空煤油RP-3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乳化煤油比定压热容较大,吸热能力更强,冷却壁温效果更好。该系统的搭建为进一步研究乳化碳氢燃料比定压热容创造了条件。
贺宇锋郭亚军冯松毕勤成
关键词:超临界压力
循环流化床内气粒两相传热的萘升华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在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对床中气体与颗粒两相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首次将萘升华热质类比技术应用于循环流化床内气粒两相间传热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的固体颗粒循环量、一次风风速和床料平均粒径对气粒间换热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一次风风速的增加,循环床中气体和颗粒之间的表现热换系数变大,当固体颗粒循环量增加或颗粒平均粒径减小时,表征相间换热特性的Nu数增大。
蒋建平张强郭亚军张鸿雁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循环流化床传热传质
FC-72在竖直壁面上及微小三角型通道内的沸腾传热
本文对浸在FC-72液池中的竖直壁面及两个微小三角形通道进行了沸腾实验研究,考虑了管道尺寸对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两个微小三角形通道的边长分别为1.5和2.5mm,水力直径分别为0.87和1.44mm,长度50mm采用铜块...
毕勤成赵天寿郭亚军陈听宽
关键词:传热特性沸腾传热池沸腾竖直壁面
文献传递
冬季喷水制冰蓄冷系统中水滴的热计算及系统经济性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冬季喷水制冰蓄冷夏季应用系统与机械制冷系统相比,无污染、节约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可以降低夏季电力峰值负荷.通过建立水滴结冰的能量平衡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在不同的室外温度下,水滴直径和结冰时间的关系,以及喷水制冰的性能系数,由于利用自然冷源,喷水制冰具有很高的性能系数.数值模拟的结冰量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误差在7%—10%,这证明本模型是可行的.在可蓄冰地区应使用冬季喷水制冰蓄冷系统替代机械制冷系统可以节约能源与投资.
刘伟民毕勤成郭亚军董明晓张林华高峰
关键词:制冰喷水冰蓄冷
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二次流现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空气-水为介质,通过可视化实验的方法,对边长为10 mm的正方形截面通道内空气-水垂直上升流动的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表观气速为0.04-100 m/s,表观水速为0.001-6 m/s.观察到了正方形截面通道内两相流动的典型流型,通过管外可视化及内视镜伸入管道内拍摄到清晰的环状流和爬动流流型,证实了正方形截面直通道内存在“二次流”现象,且对气-液两相流动的相分布有较大影响.将正方形截面爬动流与圆通道内的溪状流进行了比较,由于其中的作用力不同,它们在发生条件、流动形态及液膜形状上有很多异同点,圆通道内溪状流的液膜是随机出现和分布的,数条液带、液丝的位置不确定,尺寸相差悬殊.利用单能γ射线传感器测量了正方形通道内爬动流及环状流的液膜厚度,得到壁面上液膜厚度的分布图,证明了正方形通道内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二次流作用逐渐增强,使得壁面上液膜分布的不均匀,壁面中心处液膜最厚.
郭亚军毕勤成何永清
关键词:二次流环状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