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建华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内镜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黏膜
  • 2篇息肉
  • 2篇结肠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炎
  • 1篇胆胰
  • 1篇胆胰疾病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纤维
  • 1篇心肌纤维化
  • 1篇心脏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性
  • 1篇血氧
  • 1篇血氧水平

机构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建华
  • 4篇施宏
  • 4篇陈素玉
  • 3篇林丽琳
  • 3篇黄瑞
  • 1篇张宇
  • 1篇林娟
  • 1篇黄贺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改良型水辅助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背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广泛用于结直肠息肉切除,但其黏膜下注射可延展病灶,使之难以被圈套器套入.注水内镜黏膜切除术(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需吸气后以水浸没息肉,有时影响息肉暴露.改良型UEMR将EMR与UEMR优点合二为一,有利于息肉整块切除.目的探讨改良型UEMR提高结直肠息肉整块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07/2019-06在我院内镜科行改良型UEMR治疗的59例结直肠息肉及同期行UEMR治疗43例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改良型UEMR治疗的59例研究组共发现76个病灶,UEMR治疗的43例对照组共发现65个病灶.巴黎分型均为(Is、Ⅱ),息肉大小在1 cm<直径<3 cm.手术方式:退镜观察发现息肉后向肠腔内注入温生理盐水,完全浸泡息肉,将息肉置于6点钟方向,黏膜下注射美兰抬起病灶,采用合适的圈套器予以电切除,创面视病灶大小给予钛夹夹闭,切除的标本结晶紫染色后送病理.结果59例研究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改良型UEMR,76例息肉中64例息肉<2 cm,均行整块切除;12例息肉2-3 cm有5例整片切除,7例行注水分片粘膜切除术(underwater endoscopic piecemeal muscosal resection,UEPMR).研究组总整块切除率为91%,<2 cm整块切除率为100%,2-3 cm整块切除率为42%.43例对照组的患者也均成功完成UEMR,65例息肉中58例息肉<2 cm,其中49例患者一次性切除,9例出现息肉残留追加氩等离子体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7例息肉大小2-3 cm,有2例整片切除,1例出现息肉残留追加APC治疗,另外5例行UEPMR或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对照组整块切除率为76%,<2 cm整块切除率为84%,2-3 cm整块切除率为14%.改良型UEMR研究组有9例患者术中出现少量渗血,UEMR对照组中13例患者术中出现出血,采用热活检钳烧灼或钛夹钳夹止血.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施宏陈建华陈素玉黄贺陈敏敏黄剑云邵键伟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直肠息肉
一种新型黏膜下填充剂辅助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可行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黏膜下填充剂辅助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可行性。方法:7例实验家猪采用双盲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在同一例实验家猪的食管和胃分别开展ESD,对照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实验组则使用新型黏膜下填充剂进行黏膜下注射,术后饲养1个月后以内镜评估食管、胃创面愈合情况,之后解剖食管和胃创面进行病理评估。主要观察与比较两组创面的单位面积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两组实验家猪的胃单位面积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食管单位面积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复查,两组实验家猪出现术后并发症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黏膜下填充剂可加快食管ESD手术进程,缩短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创面愈合,但没有提高胃ESD速度。
林丽琳陈素玉黄瑞陈建华林娟施宏
关键词:动物实验
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与病理学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学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岁。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底、胃体,以浅表隆起型多见。病理形态特点为胃底腺型肿瘤大多位于胃黏膜深层,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主要由主细胞型细胞构成。其中OGA 3例,GA-FG 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为胃蛋白酶原重组人抗体1(pepsinogen 1)阳性5例,MUC65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6例,嗜铬蛋白(chromogranin,CgA)均为阴性,肿瘤增殖标记物(Ki-67)<10%。结论OGA与GA-FG发病率低,无明显的内镜学特异性,如内镜医师认识不足,易误诊漏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首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或者剥离术治疗。
陈建华施宏陈素玉黄瑞林丽琳张宇
关键词:MUC6
冷圈套器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浅表型息肉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 观察冷圈套器切除术与热圈套器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浅表型(即巴黎分型0-Ⅱa型)息肉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110例右半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采用冷圈套器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热圈套器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内镜下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7.10%和95.65%,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研究组术后无持续性腹痛,对照组有3例患者可能是电凝综合征或注射针穿透损伤肠壁,引起局限持续性腹痛,最长达1个月。研究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冷圈套器切除术治疗<1 cm的右半结肠0-Ⅱa型息肉,较热圈套器切除术操作更便捷,内镜下切除率高,操作中避免了电刀电凝及注射针注射引起的透壁性损伤风险,降低了术后持续腹痛发生率,不增加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治疗过程安全,治疗时间短,费用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丽琳陈素玉陈建华黄瑞施宏
功能磁共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12名运动性失语病人和11名正常被试纳入实验。采用3.0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头颅MR常规扫描和B...
陈建华
关键词:血氧水平依赖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缺血性脑卒中
文献传递
IgG4相关性胆胰疾病14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确诊的14例IgG4相关性胆胰疾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结果I...
陈建华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胰腺炎IGG4
螺内酯对心脏成肌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目的:研究螺内酯对心脏成肌纤维细胞的增殖、凋亡、表型变化的影响,探讨螺内酯抗心肌纤维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心脏肌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细胞增殖以细胞计数、WST-1、BrdUELISA和细胞周期分析等测定....
陈建华
关键词:螺内酯成肌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心肌纤维化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