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淑光

作品数:13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休眠细胞
  • 7篇营养细胞
  • 7篇游仆虫
  • 7篇包囊游仆虫
  • 3篇细胞化学
  • 3篇毛虫
  • 3篇酶细胞
  • 3篇酶细胞化学
  • 3篇类中间纤维
  • 2篇休眠包囊
  • 2篇纤毛
  • 2篇纤毛虫
  • 2篇基因
  • 2篇棘尾虫
  • 2篇核骨架
  • 2篇核纤层
  • 2篇超微
  • 1篇蛋白
  • 1篇休眠

机构

  • 11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13篇隋淑光
  • 9篇顾福康
  • 7篇倪兵
  • 3篇张莉
  • 2篇李艺松
  • 2篇陈瑛
  • 2篇邱子健
  • 2篇史新柏
  • 1篇杨振云
  • 1篇何远
  • 1篇朱慧
  • 1篇田沁
  • 1篇季玲妹

传媒

  • 3篇Zoolog...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Curren...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纤毛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比较研究
为揭示纤毛虫在要眠条件下细胞结构于不同水平的分化及其细胞生命活动特征,该文以形成毛基体吸收型包囊的膜状急纤虫和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的包囊游仆虫两种纤毛虫的营养期细胞和休眠包囊为材料,应用常规透射电镜术、非树脂包埋-去包...
隋淑光
关键词:休眠包囊营养细胞包囊游仆虫超微形态
文献传递
包囊游仆虫细胞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被引量:6
2006年
应用生化分级抽提,并结合DGD包埋-去包埋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显示,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中,均存在由直径10nm左右的单根纤维及单根纤维聚集成的纤维束为结构单元形成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其中,营养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细胞质三维网架,在细胞膜内缘以较密集的纤维网占有了整个表质层,在表质层内缘的细胞质深部纤维形成较松散的网络,网内常见附着有细胞器及一些电子密度颗粒;核纤层位于大核核膜内缘,纤维紧密聚集成网;核骨架纤维网分布比较致密,未见有电子密度颗粒附着.休眠细胞中含有与营养细胞相似的纤维网架结构,但位于细胞内不同层次的纤维网比营养细胞中的同种结构要致密得多,这可能与纤毛虫形成包囊时细胞大范围的收缩有关.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休眠细胞包囊壁的内层壁中也观察到相似于中间纤维的纤维网络,其纤维网均匀和致密地分布在整个包囊壁层中.电泳图谱显示,纤毛虫形成包囊后,保留了营养细胞中的部分蛋白条带,失去了部分条带,新产生了一些特异的条带.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的类中间纤维-核骨架体系,是细胞在营养条件下和休眠状态下都稳定存在的结构,它可能起到比微管类骨架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休眠细胞中该体系产生的一些特异蛋白条带,可能是纤毛虫休眠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蛋白.
倪兵隋淑光顾福康
关键词: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休眠细胞
纤毛虫大核发育过程中程序化的DNA消除被引量:2
2000年
纤毛虫大核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的DNA消除 ,被消除的序列为内在删除顺序及非编码区。消除以后 ,大核胚基中的DNA发生片段化 ,在腹毛目纤毛虫中 ,DNA断裂成为只有基因大小的DNA分子 ;在四膜虫中 ,DNA断裂成为平均长度约 60 0kb的片段 ,在断裂位点发现一个 1 5bp的顺序 ,为断裂位点的标志信号。通过对四膜虫小核基因组某一内在删除顺序的研究 。
隋淑光何远
关键词:纤毛虫基因重组发育过程
棘尾虫酸性磷酸酶的定位及诱导表达被引量:24
2003年
本文利用电镜对贻贝棘尾虫 (Stylonychiamytilus)体内酸性磷酸酶的定位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体内除含有溶酶体性的酸性磷酸酶 (ACPase)外 ,在纤毛内部还存在非溶酶体性的ACPase。另外 ,本文还利用光镜和酶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并比较了棘尾虫年轻态和衰老态个体体内ACPase在食物诱导下的表达量随时间发生的动态变化和差异 。
陈瑛邱子健隋淑光史新柏
关键词:棘尾虫酸性磷酸酶衰老酶活性酶含量酶细胞化学
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体系及其蛋白组成
<正> 由非树脂包埋—去包埋电镜术显示,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中均存在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体系,该体系是由直径约10纳米的单根纤维或单根纤维(?)合在一起的纤维束形成的结构上互相联系的三维网络体系。营养细胞中...
隋淑光倪兵顾福康
文献传递
魏氏拟尾柱虫休眠包囊及其细胞器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15
1999年
为研究纤毛虫休眠状态下细胞的分化及其胞器的特征, 本文以透射电镜术显示, 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 休眠包囊中, 颗粒层壁内有小泡, 表膜位置也偶见小泡样结构, 大部分线粒体以多个相互聚集在一起, 自噬泡将线粒体等胞器包裹在内经历消化过程, 细胞内膜系统十分发达。作者推测, 颗粒层及表膜小泡可能是休眠细胞经由表膜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 自噬泡消化现象可能是细胞中物质和能量来源的主要途径。
顾福康倪兵季玲妹隋淑光
关键词:休眠包囊线粒体
贻贝棘尾虫口器的结构被引量:6
2001年
利用半薄连续切片和超薄切片对贻贝棘尾虫口器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澄清了口侧膜和口内膜的立体位置。它们均为纤毛膜。口侧膜发自内唇的边缘 ,由两排纤毛构成 ,口内膜发自口围右壁 ,紧贴口围顶壁向左伸展 ,由单排纤毛组成。在口内膜的腹侧发现一非纤毛厚膜 ,暂定名为吞噬辅助膜 ,它由两层质膜夹一纵行微管束层构成 ,至口围后部口围带内收之处 ,此膜再向腹侧延伸出第二个膜 ,共同构成括号状 ,至胞口处此膜与口内和口侧膜互相包卷而成一包卷体 ,共同进入胞咽。经分析认为此膜及其与两纤毛膜形成的包卷体 ,对棘尾虫摄取大的固体食物起重要作用。
隋淑光陈瑛邱子健史新柏
关键词:贻贝棘尾虫
休眠期和营养期包囊游仆虫的纤毛器骨架及其微管蛋白被引量:18
2002年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 ,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 ,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 -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 ,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 ,背部毛基体完整地按原有模式保存下来 ;纤毛杆解聚后微管蛋白多集中在细胞皮层 ,小部分均匀散布在细胞质中。据所得结果认为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后 ,微管蛋白主要有 3个去向 ,即 :①处于自噬泡内被逐步消化 ;②以“微管蛋白库”的形式分布于细胞皮层及细胞质中 ;③保留在残留的基体中。此外 ,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棘毛基部纤维网络未被标记上 。
田沁张莉隋淑光倪兵顾福康
关键词:营养期微管蛋白
两种纤毛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胞器酶细胞化学
<正> 为探索纤毛虫休眠的生命活动特征及其胞器的功能,作者以膜状急纤虫和包囊游仆虫的营养细胞及通过人工诱导获得的两种纤毛虫休眠细胞为材料,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胞器酶反应活性及其定位:(1)酸...
张莉倪兵隋淑光顾福康
关键词:包囊游仆虫腺苷三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
文献传递
急纤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中间纤维-核骨架体系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生化分级抽提、DGD包埋 -去包埋透射电镜术和SDS PAGE凝胶电泳 ,研究了膜状急纤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内中间纤维 -核骨架体系的分化特征及其蛋白组成。观察到营养细胞中 ,位于细胞质不同区域的中间纤维形成网状 ,其网络的密度不同 ;核骨架中 ,核纤层位于细胞核周缘 ,薄层状 ,厚约 5 0nm ;核内骨架由较致密的纤维网络组成。休眠细胞内该结构体系依然存在 ,但位于细胞内不同层次的纤维网比营养细胞的同种结构要致密得多 ,这可能与纤毛虫脱分化时细胞大范围的收缩有关 ;休眠细胞的包囊壁中层壁存在相当于中间纤维的网络结构。SDS PAGE电泳图谱显示 ,休眠细胞内该体系的蛋白组成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其中保留了营养细胞的部分蛋白条带 ,丢失了部分条带 ,同时还产生了一些特异性条带。分析表明 ,膜状急纤虫的中间纤维 -核骨架体系是细胞在营养条件下和休眠状态下都稳定存在的结构 ;而纤毛虫形成休眠细胞后中间纤维-核骨架体系及蛋白组成上的变化提示 ,细胞在休眠状态下 。
李艺松隋淑光张莉顾福康
关键词:营养细胞休眠细胞基因SDS-PAGE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