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
- 作品数:17 被引量:132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渭河流域6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被引量:5
- 2012年
- 对渭河流域及其周边45个气象站点近60年的气温特征值,做空间插值、线性回归分析、气温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1951~2009年间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的增温速率分别为0.252℃/10a和0.261℃/10a,年平均气温大于9℃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60年间上升34.78%;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于3℃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60年间上升17.2%;2)年平均最高气温除1980s下降外,其余年代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55℃/10a,其大于16℃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首先从1950s的46.27%下降至1980s的37.15%,而后又上升至2000年后的81.63%;3)年均温、年平均最低温和年平均最高温变化的转折点在1990年前后;4)气温日较差从1950s至1970s呈下降趋势,进入1980s后略有上升,其中气温日较差大于11℃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首先从1950s的55.96%下降至1980s的41.58%,而后又上升至2000年后的61.07%。
- 何毅王飞穆兴民
- 关键词:气候变化空间插值气温渭河流域MANN-KENDALL检验
- 1950-2011年黄河干流水沙关系变化研究被引量:32
- 2014年
- 采用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借助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50余年来黄河流域不同时段、不同河段水沙关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乃亥站径流量和输沙量无长期变化趋势,黄河干流自兰州以下各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借助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双累积曲线知,2000-2011年无降水影响时的累积减沙量为61.602亿t。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正相关关系,沿程各站相关系数r∈(0.512,0.664),不同年代水沙关联性有较大差别。黄河上中下游之间径流量、输沙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5,0.904)、r∈(0.887,0.918)。不同年代中游来水来沙量对下游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000-2009年达到最小值。
- 赵玉穆兴民何毅蒋冲
- 关键词:径流量输沙量水沙关系黄河干流
- 人类活动对黄河河源区水沙变化影响评价被引量:11
- 2015年
- 河流水沙变化同时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水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采用1961-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河源区的气象数据,通过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对潜在蒸发量和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选择气候相似年组,计算了组内唐乃亥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并结合土地利用和NDVI变化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2个相似年组,在时间上涉及到研究时段的所有年代和降雨量特征;分别有11组和9组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小,反映出河流水沙整体减少的整体特征;不同相似年组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的影响幅度差异较大。该方法可以明确判定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并显示出人类活动对水沙影响的复杂性,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 燕慧婷王飞何毅穆兴民
- 关键词:黄河源区水沙变化
- 基于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过程的特征性降雨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小,特别是近10年尤为显著。以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简称河潼区间)沙量变化特征为基础,利用该区间26个国家基本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侵蚀性降雨的雨量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和径流量呈极显著减小,但河潼区间不同等级降雨量及其日数面平均值未呈现显著减小或增加;河潼区间26个站各级降雨量及其日数,除山西省隰县站的大于50mm降雨日数外,其余各站的各等级降雨量及其日数均未表现出减少或增加趋势;1980年以来的特征降雨量及其日数的微弱(非显著性)减小不足以引起黄河河潼区间输沙量的急剧减少,降雨变化不是引起黄河中游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 何毅穆兴民赵广举高鹏
- 关键词:侵蚀性降雨大雨输沙量径流量黄河
- 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阶段性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阶段性是描述河流水沙丰枯变化持续长度的主要特征。利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简称M-K检验方法)、距平累积曲线法和以自然年代为阶段分析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探讨黄河干流水沙变化的阶段性。数据系列至2008年,大多数数据长达50多年。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具有逐年代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M-K检验表明,径流量突变点唐乃亥站出现在1994年,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站径流量突变点均在1990年,花园口和高村站径流量突变点在1986年;利用距平累积曲线分析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同步变化可以分为丰水丰沙期、丰水枯沙期、枯水枯沙期和枯水丰沙期等4个时期。
- 何毅
- 关键词:径流输沙黄河
- 青海省东部高原农业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4
- 2012年
- 为了确定变化环境下青海省东部高原农业区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12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计算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0-2006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上看,研究区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时间呈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的时间约为1974年,主周期为25a左右,在这个时间尺度上参考作物蒸散量表现为多→少→多3个循环交替的过程。从空间尺度上看,参考作物蒸散量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递减,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夏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特征。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日照时数、风速。海拔高度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海拔高度是造成参考作物蒸散量地区差异的另一主要原因。
- 于东平张鑫何毅石鑫
- 关键词:GIS农业蒸散量小波分析青海省东部农业区
- 黄河河口镇至潼关区间降雨变化及其水沙效应
- 黄河以水少沙多、水沙异源而闻名,治黄的根本在于治沙。据多年平均资料,黄河泥沙有近九成来自水土流失严重且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河口镇至潼关区间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输沙量显著减小,特别是近十余年的减小尤为显著,其...
- 何毅
- 关键词:黄河降雨输沙量径流量
- 构树BpbHLH149转录因子转录酵母的Cd胁迫响应功能被引量:1
- 2022年
- 构树(Broussonetia papyifera(Linn.)L’Hert.ex Vent)是我国重要的扶贫攻坚树种,在矿区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究构树的抗镉响应适应分子机制,筛选优良抗逆基因,研究结果从构树中克隆获得一条bHLH转录因子(命名为BpbHLH149)基因,对其基本生物信息、Cd胁迫响应及转化酵母的功能进行分析,预测BpbHLH149响应镉的功能。结果显示:基因开放读码框(ORF)长630 bp,推导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2968.42 u,含有209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11.35。在150μmol·L^(-1)CdCl_(2)处理下,BpbHLH149基因被显著诱导,在12 h时BpbHLH149在根中的表达相对于对照上调了18.2倍。转入BpbHLH149的酵母在Cd胁迫下表现出比对照更高的生存活性。当CdCl_(2)质量分数高于0.6%时,转基因酵母的生长活力是对照的1.54~1.71倍。表明BpabHLH149基因具有响应镉胁迫的能力,且能提高酵母的抗性,BpabHLH149基因可作为构树逆境应答的重要候选基因。
- 何毅张欣谢牧洪陈晓楠赵恬陈钰莹郑欣悦杨桂燕
- 关键词:构树镉胁迫酵母表达
-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区域气象要素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对三峡库区及其周边12个气象站点1951—2010年的气象要素特征值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阶段性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年均最高气温和年均最低气温的增速分别为0.12、0.12、0.16℃/10 a,年均相对湿度以-0.03%/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②库区蓄水后,绝大多数站点不仅年均相对湿度低于多年均值,而且蓄水后多年均值也低于蓄水前的;③蓄水后,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潜在蒸散量、降水量的变化并不一致。
- 何毅王飞穆兴民
- 关键词:降水量相对湿度蒸散量三峡库区
- 近60年来渭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
- 气候变化是地球科学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认识气候变化的过程与特征是分析其对资源、环境、经济和生态过程影响的前提。渭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旱涝灾害多发,面临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本文基于...
- 何毅
- 关键词:渭河流域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量气候变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