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恩生

作品数:48 被引量:415H指数:16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太湖
  • 15篇鱼类
  • 11篇食物组成
  • 8篇养殖
  • 8篇渔获
  • 8篇渔获量
  • 8篇水质
  • 6篇银鱼
  • 6篇主要鱼类
  • 6篇巢湖
  • 5篇营养化
  • 5篇用水安全
  • 5篇水安全
  • 5篇蓝藻
  • 5篇富营养化
  • 4篇养鱼
  • 4篇太湖新银鱼
  • 4篇年龄组成
  • 3篇养鱼网箱
  • 3篇养殖鱼

机构

  • 44篇安徽农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江苏省太湖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水产技...

作者

  • 48篇刘恩生
  • 18篇鲍传和
  • 6篇杨启超
  • 5篇宋雪明
  • 5篇万全
  • 5篇陈开宁
  • 4篇彭开松
  • 4篇张厚群
  • 4篇丁淑荃
  • 4篇刘正文
  • 3篇刘辰
  • 3篇许建新
  • 3篇陈伟民
  • 3篇王辉
  • 2篇曹忆潜
  • 2篇李云凯
  • 1篇兰策介
  • 1篇陈小峰
  • 1篇刘晓雨
  • 1篇许海

传媒

  • 8篇安徽农业大学...
  • 6篇湖泊科学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水产学报
  • 3篇水利渔业
  • 3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淡水渔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饲料研究
  • 1篇水产养殖

年份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2
  • 1篇1997
  • 3篇1994
  • 2篇199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鲢、鳙的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原因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并结合多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就太湖鲢、鳙鱼渔获量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微囊藻约占鲢、鳙食物体积比的90%以上;鲢、鳙渔获量在1983-2004年期间波动在(1305.4±380.0)t,占鱼类总产量的(7.18±3.32)%,其中仅1984、1985年接近2000 t。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鲢、鳙鱼主要摄食微囊藻。影响其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苗种放养量不足、捕捞强度过高和富营养化提供了充足饵料。提高鲢、鳙放养量,不仅可以利用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微囊藻饵料资源,而且可以抑制太湖蓝藻暴发。
刘恩生鲍传和曹萍丁淑荃杨启超
关键词:太湖食物组成渔获量
一种防碰撞的水质监测无人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碰撞的水质监测无人机,包括机身,机身四周均布连接有多个机臂,每个机臂的另一端均安装有电机,电机上连接有螺旋桨,每个机臂上设有防撞圈,防撞圈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分别安装有防撞罩;机身的下部铰接有水质监测仪...
刘恩生
文献传递
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的方法,采用在水体内放养食藻鱼类,其特征在于,在控藻水域内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用于放养食藻鱼类的网箱,在每个网箱的底部设置由密网制成的鱼粪收集器,所述食藻鱼类被放养在网箱中,在网箱所在水域边...
刘恩生彭开松鲍传和张厚群宋雪明
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关系的多元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太湖鲚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通径分析表明:对鲚鱼渔获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鲤、鲫鱼,其次是鲌鱼和鲢鳙鱼,其他鱼类对鲚鱼的变化影响不明显(P>0.05).
刘恩生许建新程建新曹萍
关键词:太湖主要鱼类渔获量
太湖湖鲚渔获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英文)被引量:7
2008年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 ,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 .5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 .5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 %和99.08 %;(3)0+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 %±13.69 %、桡足类占7.84 %±11.53 %、轮虫仅占2.39 %±4.95 %。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刘恩生鲍传和万全
关键词:渔获量年龄结构食物组成太湖
南淝河旁路人工湿地不同处理单元的浮游植物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南淝河是入巢湖污染量最大的河流,为了控制入湖污染,建成了包括5级处理单元的"南淝河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监测了工程各个单元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和浮游植物等多项指标,探究各个处理单元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种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1)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时,浮游植物密度随不同处理单元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3年10月和12月、2014年3月和8月,从南淝河进水口的2 343 978、157 345、3 729 612、359 867个/L分别降低到表面流湿地的34 240、32 271、187 756、63 950个/L;(2)各月份随处理单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波动。比较南淝河进水口与表面流湿地,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的2013年10月和12月,蓝藻占比由南淝河进水口的38.16%和39.79%分别减少至表面流湿地的0和10.87%,绿藻由50.94%和24.5%减少至0和6.38%,硅藻由3.67%和32.25%增加至84.38%和75.57%。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时,5级处理单元的去藻能力存在差异,沉砂池为(30.71±22.32)%、混凝沉淀系统为(51.40±8.03)%、氧化塘系统的厌氧塘为(17.10±7.94)%、好氧塘为(33.26±12.01)%、潜流湿地系统的垂直流湿地为(81.19±22.90)%、表面流湿地系统为(77.42±27.32)%,而氧化塘系统的兼性塘和潜流湿地系统的水平潜流湿地藻类密度反而增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随各处理单元波动较大,但表面流湿地在示范工程正常运转时,与南淝河进水口相比,蓝藻和绿藻的组成比例大幅度降低,硅藻比例大幅度升高。
刘恩生王辉欧俊海汤康成杨珊
关键词:人工湿地浮游植物
日本利用碳水化合物和高能低蛋白饵料养鲤鱼的动向被引量:4
1994年
日本利用碳水化合物和高能低蛋白饵料养鲤鱼的动向安徽农业大学牧医系水产专业刘恩生鲤鱼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常是池塘和网箱等高密度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但是,养殖鲤鱼的饵料一般要求蛋白质含量较高,如从鱼种到成鱼养殖阶段的饵料蛋白质含量一般是38%左右...
刘恩生
关键词:鲤鱼饵料碳水化合物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被引量:24
2007年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刘恩生吴林坤曹萍丁淑荃杨启超
关键词: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食物组成生态效应
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系统
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由多个分布在一限定水域内的网箱(3)构成的鱼类拦截捕获蓝藻模块和设置于鱼类拦截捕获蓝藻模块外围的的鱼类漂浮藻粪拦截网,所述的每个网箱(2)底部设置有由密网制成的鱼类藻粪收集器...
刘恩生彭开松鲍传和张厚群宋雪明
文献传递
巢湖太湖新银鱼寄生虫调查和食物组成被引量:3
2009年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11月在巢湖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4次调查,研究了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 taihuensis Chen)的寄生虫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食物组成等指标。结果显示:巢湖的太湖新银鱼感染的寄生虫是双线绦虫,感染率8月份为(57.14±53.45)%,9月份为(66.67±47.76)%,两月平均感染率为(65.22±48.15)%;感染强度8月份为(0.71±0.76)个/尾,9月份为(1.59±1.80)个/尾,两月平均感染强度为(1.46±1.71)个/尾。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66.32±11.85)%,出现率为100%;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57.86±31.00)%,出现率为87.18%。
刘恩生鲍传和伍昌俊王树荣李洪远杨启超
关键词:巢湖食物组成桡足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