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青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6篇狼疮
  • 6篇红斑
  • 6篇红斑狼疮
  • 6篇干细胞
  • 5篇系统性红斑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系统性红斑狼...
  • 5篇红斑狼疮患者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脐带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
  • 2篇迁移
  • 2篇细胞迁移
  • 2篇激酶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干细胞迁移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王丹丹
  • 6篇刘慧青
  • 6篇孙凌云
  • 4篇李霞
  • 4篇汤郁
  • 4篇张继云
  • 3篇刘蕾
  • 3篇孟德芳
  • 2篇施冬艳
  • 1篇顾志峰
  • 1篇黄静
  • 1篇林静
  • 1篇马晓蕾

传媒

  • 3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八届全国免...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l7细胞的调节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内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D3^+CD8^-ILl7A^+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UC-MSCs移植治疗14例SLE患者,观察移植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时间点患者外周血CD3^+CD8-ILl7A^+T细胞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TGF)-B、IL-17A、IL-22表达水平。10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与UC—MSCs按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72h,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D3^+CD8-ILl7A^+T细胞百分率。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UC—MSCs移植后患者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在3个月(7.8±1.2,t=2.19)及6个月(6.9±0.9,t=4.2)均显著低于移植前(10.4±0.9,P〈O.05);尿蛋白定量(24h)移植后6个月显著下降[(1489±260)与(2454±322)mg,t=2.6,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在移植后1、3、6个月均显著高于移植前(尸〈0.05),补体c3移植后持续升高。UC—MSCs移植后1个月及6个月,患者外周血CD3^+CD8-ILl7A^+T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P〈0.05)。UC—MSCs与SLE患者PBMC共培养可显著下调CD3^+CD8-ILl7A^+T淋巴细胞百分率(P〈0.05),但无剂量依赖性。UC—MSCs移植后患者血浆IL-6、TGF—β、IL-17A、IL-22水平与移植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UC—MSCs移植治疗SLE有效,移植后SLE患者PBMC中CD3^+CD8-ILl7A6+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下降。
刘慧青孙凌云王丹丹汤郁张继云
关键词:红斑狼疮间质干细胞移植T淋巴细胞
IκB激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增殖的作用
张继云刘蕾孟德芳汤郁施冬艳王丹丹刘慧青李霞孙凌云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7细胞的调节
刘慧青王丹丹汤郁张继云孟德芳刘蕾李霞孙凌云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reg及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 MSC)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UC MSC移植治疗15例难治性SLE患者,移植前后评估临床指标,包括SLE疾病活动度...
王丹丹刘慧青鲁琳李霞孙凌云
IκB激酶复合物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增殖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增殖变化,并探讨IκB激酶复合物(IKK—β)对SLE患者BMSCs迁移及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6例SEE患者及6名健康人BMSCs;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构建侵袭小室检测BMSC8迁移、活细胞计数(CCK-8)检测BMSCs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IKK-β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IKK—β、磷酸化IKK—β表达水平;观察加入IKK—β抑制剂对SLE患者BMSCs增殖、迁移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①体外培养过程中,SLE患者BMSCs迁移率(5.2±3.8)‰与增殖能力(0.21±0.4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BMSCs迁移率(7.0±2.9)‰及增殖能力(1.0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患者BMSCsIKK—β基因表达水平(1.9±1.4)与健康人(1.9±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E患者BMSCs磷酸化IKK—B蛋白表达水平(1.41±0.19)显著高于健康人(0.93±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IKK—β抑制剂能够增加SLE患者BMSCs的迁移率(3.3±1.6)%。和增殖能力(1.13±0.26),高于未加IKK—β抑制剂组迁移率(2.3±1.1)‰与增殖能力(0.8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E患者BMS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迁移、增殖能力较健康人显著降低,其机制可能是SEE患者体内IKK—β的表达增加,通过活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影响迁移与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BMSCs的迁移与增殖。
张继云刘蕾孟德芳汤郁施冬艳王丹丹刘慧青李霞孙凌云
关键词:红斑狼疮细胞运动间质干细胞IΚB激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MRL/lpr鼠B细胞活化因子及B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正常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MRI/lpr狼疮鼠B细胞活化因子(BAFF)表达及B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18只雌性MRL/lpr鼠随机分为MSCs治疗组和对照组,18周龄时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MSCs 1×l0^6/只;5只同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健康阴性对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检测血清BAFF、干扰素(IFN)-γ、向细胞介素(IL)-2、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边缘区、T1期、T2期B细胞百分率及细胞数。结果①MSCs治疗8周后,治疗组血清BAFF水平[(32±1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47±13)ng/ml](P〈0.05);血清IL-10[(19±7)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40±13)pg/ml](P〈0.01);血清IFN-γ、IL-2低于对照组[(26±20)pg/ml与(38±25)pg/ml、(73±10)pg/ml与(80±14)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MSCs治疗8周后,可降低治疗组脾脏边缘区B细胞百分率(15±4)%,对照组为(2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能显著降低边缘区B细胞数[(9±6)×10s与(19±10)x106;p〈0.0530③MSCs治疗8周后,可降低治疗组脾脏T1期、T2期B细胞百分率[(3.4±2.1)%与(7.3±4.0)%]、[(2.6+1.4)%与(4.8-+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能显著降低T1期B细胞绝对数[(2.7±1.7)×10^6与(5.1±2.0)×10^6 P〈0.05]、T2期B细胞绝对数[(2.0±1.2)×10^6与(3.7±1.7)×10^6,P〈0.0530结论BM—MS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体内BAFF的过量表达,进而抑制狼疮鼠B细胞的过度活化。
马晓蕾顾志峰黄静王丹丹林静刘慧青孙凌云
关键词:红斑狼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