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秋霜

作品数:41 被引量:317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红细胞
  • 9篇血液
  • 8篇血型
  • 7篇ABO血型
  • 6篇血红蛋白
  • 6篇输血
  • 6篇献血
  • 6篇红蛋白
  • 5篇蛋白
  • 5篇血红
  • 5篇基因分型
  • 5篇病毒
  • 4篇蛋白量
  • 4篇血红蛋白量
  • 4篇血样
  • 4篇移植物抗宿主
  • 4篇移植物抗宿主...
  • 4篇硬质
  • 4篇植物抗宿主病
  • 4篇判读

机构

  • 40篇北京市红十字...
  • 7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广州血液中心
  • 1篇新疆自治区疾...
  • 1篇浙江省血液中...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乌鲁木齐市血...
  • 1篇约翰霍普金斯...
  • 1篇卫生部工业卫...

作者

  • 41篇吕秋霜
  • 34篇任芙蓉
  • 23篇刘长利
  • 12篇龚晓燕
  • 12篇张评
  • 11篇李慧
  • 10篇王卓妍
  • 10篇高国静
  • 8篇李京京
  • 7篇苗天红
  • 7篇马国栋
  • 6篇邱燕
  • 6篇崇淑珍
  • 6篇章扬培
  • 5篇赵海燕
  • 3篇庄辉
  • 3篇李媛邻
  • 3篇高波
  • 2篇王憬惺
  • 2篇王春荣

传媒

  • 11篇中国输血杂志
  • 5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输血协会...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9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洗涤红细胞2-6℃保存的质量研究
目的基于目前洗涤红细胞(WRBC)保存期短,给医疗、急救用血带来诸多不便。笔者对WRBC的无菌制备方法、洗涤液、保存液与保存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便延长洗涤红细胞的保存期限。方法将300 ml悬浮红细胞均分为3份,其...
吕秋霜李媛邻任芙蓉祝瑞全李玉华李慧
文献传递
危重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的新材料——冷冻血被引量:2
1990年
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以下简称HDN)时有发生。稀有抗体所致者大多病情凶险,需及时换血才能挽救生命。但稀有血型的新鲜血来源困难,不能满足急需。我们用深低温保存的冷冻血代替新鲜全血做换血材料,通过14例重症 HDN 治疗观察,认为冷冻血可做稀有抗体所致 HDN 换血治疗的首选材料。现报道如下。
朱玉珍吕秋霜王春荣王振平张志孙芸田东明李志任仪荪赵亚萍王汝琪高峰黄醒华
关键词:换血治疗新鲜全血稀有血型深低温保存红细胞比积
序列测定方法在ABO血型定型中的建立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通过序列测定方法对ABO血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ABO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方法对临床疑难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建立了稳定的ABO基因克隆测序方法并应用于疑难标本鉴定。结论该诊断方法不仅成为ABO血型确诊的可靠保障,而且为ABO变异型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持。
刘长利龚晓燕王卓妍任芙蓉吕秋霜苗天红
关键词:ABO血型
mPEG修饰红细胞的动物实验被引量:4
2006年
本研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鼠、猕猴、猪和人的修饰与未修饰自体和异体红细胞(RBC)并给小鼠和猕猴实施输注,观察回输体内RBC24小时存活率的变化和差异。结果发现未修饰小鼠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74%,2.0mmol/LmPEG-SPA修饰的小鼠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45%,两者间有显著差异;未修饰人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8%,2.0mmol/LmPEG-SPA修饰人RBC在小鼠体内24小时存活率为5%,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修饰的猕猴RBC自体回输后24小时的存活率大于90%,而修饰的人RBC和猪RBC在给猕猴回输后2小时其存活率已降至零。结论RBC标记方法及不同种实验小鼠的选择对小鼠实验结果影响不大,但mPEG种类和浓度对鼠RBC寿命的有一定程度影响。用鼠RBC做自体回输来评价mPEG修饰人RBC的中mPEG是否影响人红细胞的寿命是不可靠的,修饰人RBC回输给小鼠可以作为评价修饰人RBC寿命和安全性的动物模型。大哺乳动物异种RBC输注很难观察到修饰RBC的存活率和寿命长短。适合评价修饰人RBC寿命和安全性的大动物模型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邱艳檀英霞李立立李素波吕秋霜查袆章扬培
关键词:红细胞输血动物模型
微流体芯片技术在ABO血型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2009年
本研究建立一种简单、可靠的ABO基因检测结果报告评估方法。利用微流体芯片检测技术代替凝胶电泳,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进行multiplex-PCR-RFLP的ABO基因分型结果判读,并通过对150份标本进行测试,对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全部检测结果与血清学分析结果一致,并且检测出1例因肿瘤引起的B型抗原减弱病例。结论:建立的微流芯片基因检测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ABO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刘长利龚晓燕王卓妍任芙蓉吕秋霜苗天红戴苏娜
无偿献血血红蛋白测定仪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偿献血血红蛋白测定仪,它包括塑料外壳和试纸条组成。塑料外壳中包括光源、光电传感器、试纸条插孔、光电信号转换电路、电信号处理电路、数字显示电路、电源、开关、显示屏组成。将血液滴在试纸条上,打开开关,将试纸...
张评高国静任芙蓉吕秋霜邱燕马国栋刘长利李京京崇淑珍
文献传递
不同处理和保存条件下体外HCV RNA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1
2006年
对献血者或病人进行HCV核酸检测时,如果标本的采集、处理、保存不当,会造成病毒核酸降解,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不同抗凝剂、不同温度、不同保存时间下的HCV RNA病毒稳定性进行研究,以考察常规采供血过程中,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NAT检测的影响。采集7例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采用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含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抗凝剂抗凝的全血于4℃保存48小时过程中,病毒含量下降至原滴度的42.7%;EDTA抗凝组各时间点的滴度均低于其它3组(分别相当于其它3组的67.6%-25.1%)。②ACD抗凝的全血在4、25和37℃保存48小时.病毒含量分剐下降到原滴度的53.8%、72.5%、29.8%。③ACD抗凝的全血离心分离出血浆,4℃或25℃继续保存7天,病毒含量分别下降至原滴度的70.9%和25.1%。④ACD抗凝的全血分离的血浆,反复冻融4次,病毒含量下降到原滴度的38.9%。结论:①用于核酸检测的标本应该用无菌采血管采样;②在无菌采血管采样的前提下,核酸检测标本用未抗凝血、EDTA、ACD、CPDA抗凝血均可;③采集的全血应避免放置37℃以上,ACD抗凝全血在4℃、25℃保存48小时内、37℃保存14小时内,HCV RNA病毒仍较为稳定;④分离后的血浆应避免放置25℃以上,ACD抗凝全血分离后的血浆在4℃保存7天,25℃保存3天,HCV RNA病毒仍比较稳定;⑤血浆标本应避免多次冻融,但冻融3次的血浆HCV RNA病毒含量仍然较为稳定;⑥无菌采样对维持病毒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单纯的机械性溶血并不会明显导致病毒的降解;只要注意无菌的问题和有合适的核酸提取方法去除血红素,HCV RNA病毒实际上比以前认为的要稳定得多。
刘长利任芙蓉吕秋霜刘景汉庄辉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RNA抗凝剂
对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常规采血过程、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HCV 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以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载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抗凝剂下抗凝全血于4℃保存48h,HCV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不同温度保存全血中,37℃组保存48h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下降0.56Log);不同温度保存的血浆样品中,25℃保存7d,病毒载量出现显著降低(下降0.60Log);经反复冻融4次,血浆中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结论HCV较为稳定,常规血液采集、运输、实验室处理和保存等方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
刘长利任芙蓉吕秋霜龚晓燕王卓妍Hua Shan
关键词:丙肝病毒稳定性核酸检测
冰冻保存血小板的研究被引量:20
2003年
刘长利吕秋霜任芙蓉李慧
关键词:血小板冷冻保护剂
不同保存期全血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观察全血在不同保存期辐照的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变化,确定不同保存时期的红细胞制品辐照后可保存的时间。方法 每袋CPDA-全血分成若干份,于采血后1、8、15、22d进行25Gy辐照,并设不辐照对照组。于辐照后即刻及辐照后7、14、21、28、35d取样测定各项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CPDA-全血于采血后1、8、15、22d不同保存期进行辐照,在继续保存至36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引起其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Hb的明显升高,表明不论是新鲜血或是库存血,25Gy辐照对红细胞活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各辐照组保存至36d时,其红细胞ATP含量仍保持在76.6%以上,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所有辐照组血浆K^+含量均于辐照后的一周内升高迅速,表明辐照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可引起红细胞内K^+的渗漏。结论 初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无论何时进行辐照处理,与不辐照血比较,在35d有效期内,均未影响红细胞制品的活性和功能。建议25Gy辐照CPDA-全血保存期与不辐照CPDA-全血相同,也可保存35d;但由于血液在辐照后的一周内K^+升高迅速,因此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用。
吕秋霜任芙蓉李慧刘长利赵海燕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