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内镜检查诊断为胃良性溃疡者186例再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观察溃疡边缘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改变,并于相应部位取活检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诊断为胃良性溃疡者186例,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诊断为良性溃疡174例,恶性溃疡者12例;良性溃疡胃小凹形态规则,149例(85.63%,149/174)为D型,23例(13.22%,23/174)为C型,2例(1.15%,2/174)为E型;恶性溃疡患者胃小凹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胃小凹基本形态均为F型(100%,12/12)。良、恶性溃疡小凹形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6例良性溃疡患者溃疡边缘未见黏膜微血管(43.67%,76/174),98例可见规则的血管网(56.33%,98/174)。11例恶性溃疡患者溃疡边缘可见不规则的血管(91.67%,11/12)。良恶性溃疡微血管形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强童强姜东升金曙李胜保张卫国
- 关键词:胃溃疡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 回盲部病变381例内镜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2
- 1998年
- 纤维结肠镜诊断回盲部病变具有直观可靠,并可活检,刷检、录像等独特优点。本文总结近五年来2532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对发现的381例回盲部病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组381例中男235例,女146例,年...
- 荣珍徐少勇毛明芝屠新华姜东升
- 关键词:回肠疾病结肠镜检查回盲部病变
- 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与内镜治疗
- 目的研究染色内镜联合端粒酶及DNA倍体检测能否提高早期食管癌及食管不典型增生的诊断率,探讨内镜染色指示下射频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不典型增生的疗效和安全性。
- 王强吴清明童强王小虎李胜保金曙姜东升
- 文献传递
- 1997年~2006年72125例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肿瘤胃镜检出资料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湖北十堰地区部分人群近10年来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肿瘤胃镜检出数据的变化。方法收集本院1997年1月~2006年12月行胃镜检查的部分湖北十堰地区患者72125例,对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和食管癌、胃癌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2006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镜检出率较1997~1999年明显下降(P<0.0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平均年龄为40.1岁,男女比为4.7∶1.0。胃溃疡检出率近10年无明显变化(P>0.05),胃溃疡患者平均年龄为46.8岁,男女比为5.8∶1.0。消化性溃疡冬春两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夏秋两季(P<0.01)。食管癌和胃癌的检出率近10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湖北十堰地区近10年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镜检出率明显下降,至2002年维持低水平,这可能与我们正规有效地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和强有力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有关,而食管癌和胃癌检出率仍较高。
- 张卫国童强王小虎姜东升毛明芝荣珍屠新华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胃镜
- 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运动障碍治疗前后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气囊扩张治疗前后食管运动障碍的变化。方法 :对 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气囊扩张治疗 ,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48小时及治疗后 1个月分别进行食管测压 ,观察下食管括约肌的长度 (L ESL )、静息压力 (L ESP)、松弛压 (L ESRP)、松弛率 (L ES-PR)及食管体部运动障碍的变化。结果 :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治疗后 L ESP,L ESRP均显著降低 (P<0 .0 0 1) ,L ES-PR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P<0 .0 0 1) ,L ESL 治疗前后无差异 ,食管体部运动障碍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结论 :采用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显效迅速 。
- 谢国建姜东升童强毛明芝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扩张食管运动
- VEGF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10例,重度12例;肠易激综合征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VEGF的表达情况,判断不同组间其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VEGF阳性细胞数为64.50±6.15,高于正常对照组VEGF阳性细胞数的27.05±4.10(P<0.01)。轻度、中度、重度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组织中,VEGF的阳性细胞数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VEGF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黏膜表达显著升高。VEGF在轻度、中度、重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黏膜表达无显著差异性。
- 姜东升张晶荣珍童强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良、恶性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定量法对82例穿刺细胞及活检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同时进行细胞学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82例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与其活检组织相近 ,恶性肿瘤 (2 .5 2 1± 0 .375 )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0 .0 5 7± 0 .0 19) ,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 93 .88% (46 / 4 9)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的 6 .0 6 % (2 / 33) ,端粒酶活性水平及阳性率随着恶性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恶性肿瘤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阳性率 ,尤其在细胞学不典型时 ,端粒酶活性检测更有诊断价值。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用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
- 王强吴清明姜东升李胜保
- 关键词:肿瘤端粒酶
- 环氧合酶-2高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COX2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OX2在34例肝癌中的表达。结果COX2在肝癌中的表达率为82.4%(28/34),主要为肝癌组织的表达,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20例阳性表达COX2的肝癌中,分化良好的22例COX2表达水平为8.25±0.86,分化中等和分化差的6例COX2表达水平为6.11±1.02,比较差异显著(P<0.05),COX2的高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而与AFP高低、来源细胞及有无肝内转移无关。结论肝癌中COX2的高度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有关,COX-2可能是肝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 李胜保王小虎王强谢国建姜东升易建华吴清明
- 关键词:环氧合酶-2癌旁正常组织肝内转移来源细胞SP法
- 唾液酸作为食管癌标记物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1997年
- 唾液酸(S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重要的肿瘤标记物,文献报道SA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肺癌、卵巢癌等方面,很少有关于食管癌方面的报告。我院通过与癌胚抗原(CEA)进行对比,对SA在食管癌的诊断、疗效判定及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 吴清明刘重贞姜东升熊奎冯静波
- 关键词:食管肿瘤唾液酸肿瘤标记物
-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经常规内镜观察有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可疑病变,首次病检均示慢性炎症患者,再次内镜检查时,对可疑病灶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并在其引导下对病变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将放大内镜下毛细血管袢的形态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8例常规内镜及活检为慢性炎症者经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并在其引导下对病变区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鳞癌10例(17.24%),其中早期食管癌8例,高级别瘤变4例(6.89%),低级别瘤变16例(27.58%),食管炎28例(48.27%)。食管癌组60.00%(6/10)为Ⅳ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40.00%(4/10)为Ⅲ型IPCL;高级别瘤变组75.00%(3/4)为Ⅲ型IPCL,25.00%(1/4)为Ⅳ型IPCL;低级别瘤变组,50.00%(8/16)为Ⅲ型IPCL,43.75%(7/16)为Ⅱ型IPCL,6.25%(1/16)为Ⅰ型IPCL;食管炎组85.18%(23/27)为Ⅱ型IPCL,11.11%(3/27)为Ⅰ型IPCL,3.71%(1/27)为Ⅲ型IPCL。食管癌、高级别瘤变的IPCL与食管炎的IL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王强童强张卫国姜东升屠新华毛明芝雷华云
- 关键词:超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