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敏莉

作品数:16 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血栓
  • 6篇血栓形成
  • 5篇静脉
  • 4篇尿激酶
  • 4篇下肢
  • 4篇纳米
  • 4篇激酶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血管
  • 3篇深静脉
  • 3篇深静脉血栓
  • 3篇深静脉血栓形...
  • 3篇水溶性壳聚糖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3篇静脉血栓形成
  • 3篇壳聚糖
  • 3篇包封
  • 3篇包封率

机构

  • 1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孙敏莉
  • 15篇张柏根
  • 10篇张皓
  • 4篇赵意平
  • 3篇金海将
  • 2篇于秀艳
  • 2篇张纪蔚
  • 1篇王强斌
  • 1篇叶猛
  • 1篇郭相江
  • 1篇施娅雪
  • 1篇高志伟
  • 1篇潘以锋

传媒

  • 4篇中国血管外科...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治进展被引量:9
2010年
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通常是由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流漂入肺动脉引起的一种有潜在致死风险的疾病。因此可被视为静脉血栓疾病的延续。
孙敏莉张柏根
关键词:急性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因与病理被引量:14
2009年
孙敏莉张柏根
关键词:静脉功能不全病因病理
纳米磁性微球纯化VEGF治疗基因
张皓孙敏莉王强斌张柏根张纪蔚
该项目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特殊磁学及物理性质,探讨了在磁性纳米粒子外连接不同基团,提纯质粒。该项目首先在国内探索性地在具有超顺磁性的纳米磁微球上构建成功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质粒提纯用的三种复合物:探针直接连接的...
关键词:
关键词:VEGF质粒纯化
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被引量:43
2011年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郭相江赵意平施娅雪叶猛孙敏莉张皓张纪蔚
关键词:溶栓尿激酶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总结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溶栓,6例导管直接溶栓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溶栓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溶栓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溶栓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栓13例。结果 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溶栓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孙敏莉赵意平张皓张柏根
关键词:溶栓治疗血管成形术
低分子肝素纳米粒子抑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纳米粒子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32只兔颈内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灌注组(A)、LMWH灌注组(B)、生理盐水灌注+术后皮下注射LMWH组(C)、LMWH纳米粒子灌注组(D),每组8只。术后4周末截取移植静脉,行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并行RT-PCR检测移植血管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与A、B、C三组相比,D组的PCNA阳性细胞指数明显降低(P<0.05),其MCP-1、bFGF、PDGF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也低于另外三组(P<0.05)。结论LMWH纳米粒子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而抑制了血管移植后内膜增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MCP-1、bFGF、PDGF基因mRNA的表达而实现的。
高志伟于秀艳孙敏莉张柏根张皓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周围动脉疾病的药物治疗被引量:4
2008年
孙敏莉张柏根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药物治疗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选择及评价被引量:33
2006年
孙敏莉张柏根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评价DVT并发症后遗症
缓释纳米尿激酶的制备
2011年
目的制备包载尿激酶的水溶性壳聚糖(WSC)纳米粒子,观察纳米尿激酶的活性。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包载尿激酶的WSC纳米粒子;检测尿激酶纳米粒子的包封率,分析WSC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尿激酶浓度、磁力搅拌速度和时间、超声时间和功率等条件对包封率的影响,获得包封率最高的制备条件;粒径仪测量尿激酶纳米粒子粒径;超滤离心法纯化尿激酶纳米粒子,注入新西兰兔体内(纳米尿激酶组),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尿激酶活性,以注射单纯尿激酶的动物作为对照组。结果室温下,将三聚磷酸钠溶液(0.6 g/L)滴加入包含尿激酶(1 mg/10 mL)的WSC溶液(1.0 g/L),磁力搅拌速度800 r/min,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60 min,冰浴条件下超声30 s(功率10 W),成功制备出包封率为94.8%的尿激酶纳米粒子;对照组血尿激酶活性达到峰值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纳米尿激酶组血尿激酶活性达到峰值后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成功制备了包载尿激酶的WSC纳米粒子,纳米尿激酶具有缓释功能并保持了尿激酶的活性。
金海将张皓张柏根孙敏莉
关键词:水溶性壳聚糖包封率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IPV)中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分布及其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过程中的角色。方法 46例确诊为CVI患者,临床症状:有坠胀感35例,无坠胀感11例,伴有皮肤瘙痒24例,无皮肤瘙痒22例,有夜间抽筋症状6例,无夜间抽筋40例。46例患者(46条肢体)CEAP分期:C2(19例)、C3(6例)、C4a(11例)、C4b(5例)、C5(3例)、C6(2例)。用多普勒超声定位IPV,测量交通静脉到足底的距离,以大、小隐静脉主干进行内外分区,将小腿分为三段、共八个区段进行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305个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其中大隐静脉内上(19个)、大隐静脉内中(62个)、大隐静脉内下(34个)、小隐静脉外上(17个)、小隐静脉外中(52个)、小隐静脉外下(6个)、大隐静脉主干(64个)、小隐静脉主干(51个)。小隐静脉外上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小隐静脉外中区段的交通静脉与CEAP-C分期、皮肤瘙痒,大隐静脉主干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不全交通静脉主要分布于小腿中段及大小隐静脉主干,且与CVI的临床症状相关。
孙敏莉赵意平张柏根张皓
关键词:交通静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