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栋

作品数:32 被引量:18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协和青年科研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动脉
  • 21篇冠状
  • 21篇冠状动脉
  • 15篇介入
  • 13篇介入治疗
  • 12篇冠状动脉介入
  • 12篇病变
  • 1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1篇经皮冠状动脉...
  • 11篇冠状动脉介入...
  • 10篇经皮冠状动脉...
  • 9篇心病
  • 9篇血管
  • 9篇冠心病
  • 7篇预后
  • 6篇分叉病变
  • 5篇心肌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心脏
  • 5篇梗死

机构

  • 23篇中国医学科学...
  • 8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2篇尹栋
  • 28篇窦克非
  • 15篇丰雷
  • 14篇朱成刚
  • 12篇张冬
  • 10篇王昊
  • 8篇徐波
  • 7篇宋卫华
  • 6篇杨跃进
  • 6篇慕朝伟
  • 6篇赵志勇
  • 5篇王虹剑
  • 4篇徐晗
  • 4篇刘帅
  • 3篇伏蕊
  • 3篇高国峰
  • 3篇尤士杰
  • 3篇丰雷
  • 2篇陈在嘉
  • 2篇陈珏

传媒

  • 18篇中国循环杂志
  • 7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及其心脏起搏治疗现状被引量:3
2022年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情形并不少见,此类心律失常多数可在缺血病因纠正后恢复,但也可能进展为不可逆性的传导异常。患者的预后与心肌梗死的部位、传导异常的类型以及再灌注治疗的时效等密切相关。心脏起搏器是症状性或致命性心动过缓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的演变存在逆转、进展或反复等可能,起搏器的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难以决策的问题,权威指南之间亦有争议。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以及起搏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杨毓秀贾镭张峻李佳宋卫华窦克非尹栋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起搏治疗
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2年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成功置入Firebird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Taxus紫杉醇洗脱支架2年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826例。入选患者分为Firebird组(666例)和Taxus组(160例)。随访资料包括术后30天、1年和2年的死亡、心肌梗死、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本研究比较了两组间各种临床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同时通过倾向性评分调整后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间的2年临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病变长度[(45.62±15.25)mm比(44.09±13.67)mm]及置入支架长度[(51.22±16.64)mm比(49.63±15.86)mm]相似(P>0.05)。术后2年,Firebird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3.46%比10.00%,P=0.0005)、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42%比11.25%,P=0.008)及MACE发生率(10.99%比20.00%,P=0.002)方面显著低于Taxus组。两组患者术后2年支架肯定或可能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与Taxus组相比,应用Firebird支架治疗的患者在术后2年时MACE风险降低(危险比0.622,95%CI:0.401~0.965,P=0.034),而其他临床事件的风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而言,使用Firebird雷帕霉素洗脱支架MACE发生率较低,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方面不劣于Taxus紫杉醇洗脱支架,且风险有下降趋势。
尹栋窦克非杨跃进徐波陈珏刘海波姚民秦学文吴永健李建军乔树宾尤士杰袁晋青戴军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昊慕朝伟朱成刚尹栋丰雷刘帅赵志勇张冬窦克非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01至2013-12在阜外医院择期PCI患者8 271例,根据术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分组,以血小板计数150×10~9/L为界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7 617)及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计数<150×10~9/L,n=65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平均随访30个月的远期预后情况,并分析血小板减少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8 271例患者中,PCI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共654例(7.91%),其中轻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150×10~9/L)共634例(7.67%),中、重度血小板减少(<100×10~9/L)20例(0.24%)。平均随访30个月,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组的全因死亡率(2.3%vs 1.0%P=0.0086)及心原性死亡率(1.2%vs 0.5%P=0.0261)均明显增加。其中,中、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心原性死亡率增加约13倍(HR=13.578,95%CI:1.812~101.750)、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增加约7倍(HR=7.765,95%CI:1.064~56.679)、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约11倍(HR=11.309,95%CI:2.749~46.530)。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并与患者远期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预后相关。
刘帅赵延延伏蕊丰雷朱成刚尹栋窦克非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率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结果与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评价NT-proBNP和hs-CRP在诊断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4年6月至2007年1月61例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术后3周、3-4个月、5-6个月、12个月的EMB及每次EMB前的血NT-proBNP和hs-CRP检查结果,分析NT-proBNP和hs-CRP与排斥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T-proBNP浓度于术后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r=-0.520,P=0.000),术后半年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半年以后(P=0.002)。排斥反应阳性组(病理分级/〉2级)的NT-proBNP浓度高于阴性组(P=0.073);在排除时间影响之后,两组NT-proBN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NT-proBNP测定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566(P=0.344)。界值(cutoff值)为6.00×10^-16mol/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7.1%、44.8%;cutoff值为8.00×10^-16mol/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8.1%、61.0%。术后半年内hs.CRP水平高于半年以后(P=0.069)。排斥反应阳性组的hs-CRP浓度高于阴性组(P=0.138);在排除时间影响之后,两组hs-CRP浓度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73)。分别以NT-proBNP4.00×10^-16mol/L和hs-CRP 3mg/L为分界点,NT-proBNP和hs-CRP同时高于分界点的有20例次(病理分级I〉2级有5例次),而NT-proBNP和hs-CRP同时低于分界点的有26例次(病理分级≥2级有3例次),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结论NT-proBNP浓度于心脏移植术后呈下降趋势,术后NT-proBNP浓度升高与排斥反应有相关性,但其诊断排斥反应的价值较低。心脏移植术后hs-CRP浓度升高与排斥反应无明显相关性,其与NT-proBNP一起不能提高诊断排斥反应的准确性。
尹栋黄洁丰雷冯广迅胡盛寿
关键词:心脏移植利钠肽C反应蛋白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1 363例。根据介入治疗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成功组(n=1 090)和失败组(n=27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造影情况,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与成功组相比,失败组吸烟(68.1%vs 60.6%, P=0.023)及既往PCI患者(28.2%vs 22.2%,P=0.036)比例更高,失败组右冠状动脉CTO更常见(57.1%vs 44.0%,P=0.000),迂曲病变(70.7%vs 60.9%,P=0.003)和中、重度钙化病变(30.0%vs 21.2%,P=0.002)的比例更高。在平均29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成功组MACE(14.6%vs 23.1%,P=0.000)和再次血运重建(12.0%vs 22.3%,P=0.0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失败组,而全因死亡(2.3%vs 0.7%,P=0.112)和心肌梗死(1.3%vs 1.1%,P=0.796)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CTO介入治疗成功仍然可以减少术后的MACE风险(HR=0.661,95%CI:0.488~0.894,P=0.007)。当靶病变为左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时,成功组MACE事件显著减少;当靶病变为左回旋支时,成功组和失败组的MACE事件发生率相当。结论:成功的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远期MACE事件的发生率。其主要减少了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的需要,而在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方面,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昊慕朝伟丰雷尹栋朱成刚刘帅赵志勇窦克非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长期预后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对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张峻张冬赵志勇王昊尹栋窦克非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又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刘倩倩张冬杨浩瀚徐晗尹栋窦克非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根据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协会(SCAI)新标准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最新的SCAI标准选取我院PCI术后PMI的患者3 371例(3 516例次择期PCI),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造影结果以及操作特点,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识别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共发生108次(3.1%)PMI。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OR)=1.037,95%可信区间(CI):1.016~1.058]、处理多支血管病变(OR=1.697,95%CI:1.095~2.629)、至少处理一处分叉病变(OR=1.869,95%CI:1.213~2.878)以及靶病变总长度(OR=1.016,95%CI:1.009~1.024)是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多支病变PCI、至少处理一处分叉病变以及靶病变总长度是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丰雷张冬尹栋王昊赵志勇高国峰窦克非
关键词:心肌梗死围术期
残余SYNTAX评分在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残余SYNTAX评分(rSS)可作为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也可作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量化工具。本研究旨在评估在大样本中国冠心病介入患者中rS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度共10 724例PCI患者,排除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及本次支架置入术为杂交手术的患者381例,最终纳入10 343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分别计算基线SYNTAX评分(b SS)和rSS。rSS=0定义为完全血运重建,rSS≥1定义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随访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PCI术后共有5 050例(48.8%)患者达到完全血运重建(rSS=0)。5 293例不完全血运重建(rSS≥1)的患者中,1≤rSS≤4的患者有1 908例(18.4%),49的患者有1 608例(15.5%)。rSS评分越高的患者合并的临床情况越多,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与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的30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并且随着rSS评分增高,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亦增高。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rSS是所有不良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不完全血运重建的患者,尤其是rSS>9的患者,30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率更高,预后更差。rSS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中国的PCI患者,rSS是一个很好的量化血运重建程度以及评估预后的工具。
高国峰丰雷赵延延张冬徐晗伏蕊朱成刚宋卫华杨跃进徐波窦克非尹栋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YNTAX评分预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