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波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3篇缺血
  • 2篇动脉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栓
  • 2篇血栓闭塞
  • 2篇血栓闭塞性
  • 2篇血栓闭塞性脉...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腔内
  • 2篇腔内治疗
  • 2篇下肢
  • 2篇下肢缺血
  • 2篇脉管
  • 2篇脉管炎
  • 2篇闭塞性
  • 2篇闭塞性脉管炎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硬化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徐欣
  • 5篇张文波
  • 3篇竺挺
  • 3篇杨珏
  • 2篇符伟国
  • 2篇陈斌
  • 1篇何红兵
  • 1篇方征东
  • 1篇张祥满
  • 1篇王玉琦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断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张文波徐欣
关键词:下肢缺血性疾病慢性动脉硬化性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周血管病动脉狭窄
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策略(附88例报告)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8年6月因急性下肢缺血行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术前诊断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急诊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50例术中证实为栓塞,取栓后预后良好(总有效率94.0%);另有9例术中考虑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围手术期截肢率高达67.7%。29例术前诊断下肢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溶栓或PTA治疗后,有效率89.7%。结论:单纯动脉取栓仅适用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需联合溶栓或PTA治疗。
张文波杨珏竺挺徐欣
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溶栓造影术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腔内治疗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TAO患者16例(18条下肢)T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变肢体行下肢造影,根据术前CTA结果显示的流人道和流出道情况行置管溶栓术和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本组16例患者18条肢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lasty,PTA),3条肢体术后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手术2周后行膝上截肢术。PTA即时成功率为83.34%(15/18)。术后15条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9例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术后1周踝/肱指数由术前0.33±0.16恢复至0.79±0.23。8例有足趾坏死者渗出消失、创面愈合。术后随访16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随访10.84个月。以下肢CTA和A/BI检查行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为8I.33%,1年通畅率为60.23%。结论TAO患者行PTA能改善患肢血供,促进溃疡及创面的愈合,增加保肢率,降低截肢平面。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治疗途径。
徐欣杨珏陈斌竺挺张文波符伟国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放射造影术
膝下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腔内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6例患有膝下动脉闭塞症的住院病人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86例病人(90条患肢)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2条患肢获得影像学成功(残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1.1%(82/90)。术前1周和术后1周行下肢节段测压,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34±0.16提高到0.85±0.23。1年累计初次通畅率为61.2%,24月累积初次通畅率为49.5%,肢体保全率97.8%,存活率97.8%。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症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徐欣张文波杨珏陈斌竺挺符伟国
关键词:血管成形重症肢体缺血
内皮化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HSVECs)种植到人工血管内表面的可行性。方法酶消化法获取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15d,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种植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内表面,继续体外培养9~12d。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剪取部分内皮化的人工血管,行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后,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在血管表面黏附、生长、增殖。平均孵育12d后,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其表面有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结论成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可以种植到人工血管,在体外增殖形成内皮细胞单层,达到内皮化的效果。
张文波何红兵王玉琦张祥满方征东徐欣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人工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